“用科技守好安全关!”
——专访交科院交通运输安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潘凤明
2019-04-22楚峰
文/本刊记者 楚峰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是我国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既是交通强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目前正是全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安全出行成为人民最重要、最关心、最直接的要求,也是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内容。
交科院交通运输安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潘凤明
综合分析,道路运输安全已经成为交通运输安全的最大短板,“十二五”期间,全国平均每天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约162 人,相当于每天一架中型客机坠毁,各种事故因素对道路运输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如今年发生的湖南常长高速公路“3•22”客车起火事件、多起乘客攻击公交车驾驶员事件以及集装箱载运危险品瞒报为普通货物等事件,暴露了道路运输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死穴”,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牢道路运输安全关,刻不容缓。
“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来分析,人的因素是造成事故发生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人的违法违规行为占事故发生直接原因的比超过92%。从微观层面来看,我国道路运输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性原因主要在于驾驶员各种违法行为、危险驾驶行为和不当操作,也就是疲劳驾驶、超速超载、违法违章、分心驾驶、不良驾驶习惯等。”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安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潘凤明在接受《运输经理世界》记者采访时介绍,“以科技手段为支撑防范并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加强企业运行过程日常监管,同时完善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将能从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用科技守住道路运输“安全关”,做好车辆主动智能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大数据提升决策支持水平,加大道路运输应急科技应用,充分发挥新技术在道路运输安全工作中的应用,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2018年我国道路运输事故数据统计显示,“两客一危”车辆事故明显下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占比分别比2017年下降10%以上,但社会影响仍然很大;涉及货车事故高发,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占总数的近80%,货车事故中重型半挂货车肇事车辆占比高达90%。“道路运输领域仍是我国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的高发区,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潘凤明将目前我国道路运输的安全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问题。分为三类人员,第一类是安全监管人员,部分监管人员不懂专业、不懂管理,对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不清,履职不规范,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罚代管的现象;第二类是具体实操人员,车辆驾驶员等整体素质偏低,安全意识、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违背职业道德,违反职业操守和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第三类是社会公众作为交通安全的重要参与者,安全守法意识总体不强,违反交通安全法规行为和司乘冲突时有发生。
二是体制机制的问题。道路运输涉及到公安、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工信等部委,涉及安全监管、道路运输、公路建设、公路运营等领域,部分监管职责的分配不明确、工作边界存在异议,一旦出现事故,谁的责任谁也说不清,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协调、协商工作量大,效率低下。
三是标准规范的问题。相关法规及技术标准缺失、标准规范不统一等问题突出,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安装主动预防系统,很多省都在推广落地,江苏推广得比较好,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等省也在推广中,但在推广过程中标准不统一,各省弄各省的,造成平台特别多,管理衔接难度大。
四是车辆管理问题,尤其是车辆跨省运输的管理问题。虽然车辆装了监管系统,但每个省只能监控本省的车。就像江苏,有8 万辆本省车辆装了系统,但在该省内跑动的车辆大奥25 万辆,但他们只能管本省的8 万辆车,另外的17 万辆车管不了,这就是后续管理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讲,亟需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整体的管理。
五是道路运输企业的问题。我国道路运输小散弱经营业务众多,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发展趋势,极易受高铁、民航等运输方式的冲击,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明显,导致安全投入杯水车薪,安全水平参差不齐,造成道路运输安全风险防控难度大。
针对这些安全问题,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不断强化行业安全检查、风险管控、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耗费不少,但是道路运输事故规模总体处于高位,事故总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特别是重特大事故占比明显高于其他行业领域。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突发性,必须要利用科技手段来提升道路运输的安全水平。
用科技守好安全关
2018年6月,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印发《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工作计划(2018-2020年)》;2019年1月,交通运输部印发2019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在诸多政策文件中都有提到,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安”。
道路运输领域仍是我国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的高发区,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科技兴安是推进交道路运输安全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领域科技创新与应用快速兴起并不断发展,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创新研究投入不足、推广应用措施不强、市场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在潘凤明看来,要积极鼓励、引导、研究并应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用科技手段来解决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中存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潘凤明介绍,目前我国针对道路运输事故防控的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进行驾驶员培训教育;二是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要求企业对车辆加强管理并进行监控;三是依靠执法人员对道路运输驾驶员及车辆进行监管。但是由于道路运输的天然特点,无论是多么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多么优秀的驾驶员,在车辆上路后,现行管理手段难以完全掌控车辆运行状况、驾驶员个人心理和行为状态,驾驶员自己也难以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
也就是说,单纯依靠安全教育、企业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执法人员的监管,很难做到全天候、无死角地对车辆运行风险和驾驶员行为风险进行识别和管控,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和防范道路运输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风险源。
潘凤明进一步介绍,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推广汽车主动安全防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预防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从2017年开始,我国大部分省份已经陆续开姶推广安装智能视频报警系统,少数地市开展带有自动刹车、安全辅助功能的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技术研究和应用,在道路运输事故预防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端技术的进步,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热潮兴起,直接带动了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高端车辆主动安全防控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主动安全防控技术研发起步较晚,但车辆主动安全防控技术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潘凤明分析,目前我国营运车辆主动安全防控技术应用分为两类:
一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在全国各省份推广安装的车辆主动安全系统,可以做到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级预警,但是这些系统尚不具备车辆自动刹车功能,无法在驾驶员无反应或反应不当情况下避免事故或减轻事故危害。
二是刹车防碰撞系统:在四川成都、山西太原和广东深圳等地开展的车辆主动安全系统试验应用中,除了具有上述“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所有功能外,最核心的功能是增加了车辆自动刹车功能,能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事故或减轻事故危害。
科技兴安是推进交道路运输安全发展的强大动力
据潘凤明介绍,江苏省的主动安全防控系统推广效果良好,2018年,江苏省通过300 辆“两客一危”车辆试点应用车辆主动安全防控系统,在行驶里程达到1000 万公里时,高级别风险预警(前向碰撞预警、疲劳驾驶预警、驾驶员异常预警)24.2 万次,低级别风险预警(车距过近预警、车道偏离预警、接打电话预警、抽烟预警、注意力分散预警)263.7 万次,试点车辆事故率下降了约40%。
用科技守住道路运输“安全关”,做好主动智能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大数据提升决策支持水平,加大道路运输应急科技应用,充分发挥新技术在道路运输安全工作中的应用,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开创运输安全研究新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快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研究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2018年9月17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安全研究中心成立。
在成立大会上,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要求,交通运输安全研究中心一要加强战略研究,围绕“法规制度、安全责任、预防控制、宣传教育、支撑保障和国际化战略”6个体系建设,深入分析主要问题和矛盾,形成系列有效支撑的研究成果,加强政策储备,增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二要加强应用研究,围绕重点工作加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围绕关键环节和“卡脖子”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探索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新路径、新办法、新措施;三要加强协同研究,相关部门要落实责任、主动作为,部安质司要加强指导协调,专家组要当好“智囊团”,交科院要做好保障支撑服务,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研究合力。
“成立一年来,我们中心积极推进行业安全研究工作有序开展。”潘凤明介绍,中心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开展安全发展顶层设计;聚焦重大选题,深入开展安全研究工作;围绕职责定位,积极做好技术支撑;注重发挥专家智囊及专业机构的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密切关注行业安全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做好安全生产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等方面研究,为完善依法治理体系、安全责任体系、预防控制体系等提供工作支撑,确保科技、研究成果‘有用’‘实用’‘好用’。”潘凤明表示,“我们要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交通运输安全研究中心,努力开创交通运输安全研究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