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9-04-21邱兰玉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经典名著生活素材

邱兰玉

摘要: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在《观书有感》曾著有一句诗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借水之清澈,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在小学生写作教学中,我认为教材、经典著作及生活,是学生写作的营养之地,源头活水。

关键词:朱子作文评价观;经典名著;生活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76-02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我想借用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文评价观来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获得的几点启示。

1.课本教材——多模仿

朱子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是的,选入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字字珠玑,蕴含着许多阅读和作文必需的元素,是典型的“例子”,对指导学生习作有着明显的示例作用。因此教师细读文本,在“道”的层面深层挖掘,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要让“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体现在这一个个“例子”中。

例如,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组学习专题是“父母的爱”,而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就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表达父母之爱,写法上都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延续了两篇精读课文风格,紧紧扣住专题和读写训练点。作者——当代著名文学家梁晓声用饱蘸感情的笔触刻画出一位用含辛茹苦挣来的钱给儿子买书看的母亲的形象,表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和宽广。课堂中,我是这样进行的读写训练的。

1.1 学习重点句、段,领悟表达方法。“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重复?为什么要把“我的母亲”放在句子后面?通过比较认识这种采用倒装、词语重复的表达形式的句式,再从圈画出“背直起来”、“转过身来了”、“吃惊地望着我”,这一系列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词语中感受到这是一位疲惫、辛劳的母亲。而句末那个“……”在学生的交流中感悟到作者看到母亲辛苦工作累得疲惫不堪的情景带来的深深的震撼,心疼、内疚……

细读文本,才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这样作者梁晓声刻画了一个慈爱、坚强、任劳任怨的慈母形象的表达方法便呈现于学生的眼前了。“抓住母亲给我钱买书这件小事。”“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可以运用词语重复的表达。”“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1.2 片段仿写,抒发情怀。师: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宽广的,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拿起笔,写一写体现父母关爱你的片断,学着运用作者的表达方式。

学生在一曲《父母的心》深情的音乐声中,记忆的闸门被打开,思想的洪水奔泻不息,静静地抒写着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我跑了过去,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孤零零地站在家长的接送点,以往这儿水泄不通,现在似乎散了场,只有爸爸独自站在那儿,旁边的那盏挺得笔直的路灯投下了一束清冷的光。

“爸爸——”

“爸爸——”

他转过身来了,我的爸爸。他用力地朝我挥了挥手,我的爸爸。眼镜片上,衣服上沾满了水珠,我的爸爸……(摘自学生朱宇晨习作《我的爸爸》)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单靠教材内有限的课文篇章是不够的,要会阅读,尤其是经典名著的阅读。

2.经典名著——常拈弄

朱熹指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圣贤之书”古人指的是四书五经,我想在我们这日新月异的时代应该指的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吧。经典名著被称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倾注了作家深沉炽热的情感:晶莹剔透的纯真,无坚不摧的意志……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达到“文便是道”效果,我想这或许就是朱熹曾说的“笔力”——语文素养。不仅如此,名著还具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大量的词汇、多种多样的句式、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我想这或许就是朱熹所说的“笔路”——写作技法。朱熹在谈到写诗时曾说:“尝见傅安道说为文字之法,有所谓‘笔力,有所谓‘笔路笔力到二十岁许便定了,便后来长进,也只就上面添得些子。笔路则常拈弄时,转开拓;不拈弄,便荒废。”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时是这样“常拈弄”的。

2.1 晨会课上诵读经典国学。利用晨会课的时间,开展“经典国学天天诵读”活动。《小学生必背古诗》《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在诵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文化积淀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厚重,品行也在诵读中陶冶。

2.2 阅读课中共读一本书。

★倾听阅读:给学生读我读过的好文章或学生推荐的好文章,这可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了,他们都会赶紧停下来,端端正正地坐好,等着听文章,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笑容,那種期待的笑容常常让人感动。鼓励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一句话、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共读一本书:整本书班级共读,在读书过程中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班级共读,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乃至老师与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让真、善、美流淌在师生心间。

★活动促阅读:开展经典阅读交流活动,“我与朱子先生的偶然相遇”悦读会,“经典之约”特色读书笔记展等,在小读者的趣味横生、五花八门的分享中品味书香,收获快乐。

2.3 阅读做好“采蜜”的摘抄。朱子曾言“小有疑处,即更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我想这小册子就是我们阅读时的读书笔记吧,它是我们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读书笔记主要还是摘录优美的词句,所以我给这样的小册子命名“采蜜本”,为了激发学生做好阅读时的“采蜜”工作,我开展一些活动:(1)课前精彩三分钟:对摘录的词句进行背诵与交流;(2)每周评“星”;(3)参加学校的精品作业展览。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生活素材——细挖掘

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作文的本源,“明理”就能写出好文章,虽然观点偏颇,但却明确告诉我们,要明白道理就要进行阅读与生活的积累与思考。阅读和阅历正是作文的本源。

3.1 牵手生活,攫取“材”源。当代诗人何其芳曾说“去以心发现心,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我鼓励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欣赏美丽的风光;融入家庭生活,感受亲情的温暖;徜徉社会,感悟生活,去攫取生活中一切习作的“材”源。

李安妮同学在放学扫楼梯时看到隔壁班脑瘫患者练晓雨同学下楼情景,于是悄悄地写下了:

……放学的铃声停止了,同学们吵闹的声音也渐渐消失了。我快速地扫完,正准备回教室时。在我的视线中,她出现了。一头乌黑的短发,手指微微张开,像固定在胸前似的。走路摇晃着,她刚把左脚抬起,身体就在不住地摇晃。过了两三分钟,才迈出一步,很慢很慢地下了来一级台阶。我真当心她摔下楼去。她的爸爸站在他的身边,不时伸出手,但又马上缩了回去。我假装着扫地,却不时看着她,直至她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我们的教室在四楼,下楼对她来说很艰难,但她总是带着她那充满快乐的笑容,扶着栏杆一步一晃地走下去。我喜欢她的笑,她笑起来是那么纯真,是那么可爱。我不知是什么力量总让她坚强地、快乐地笑着。每当我看到她的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受。以至于一看见她,我也会从心底里升腾起一丝甜美的舒畅的笑。……这篇习作荣获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荣获金奖。

3.2 经营活动,拓宽“材”源。“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信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是掌握写作材料的过程。特别是校园生活中,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活动、“六一”文艺会演、手抄报展评等都是学生的写作材料,都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后作文,使他們以自己的生活主动地去思去作。

教师要“投其所好”——引导学生去参加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观察、体验,在活动中获得情感,感受生活,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值得去写。如,开展综合性活动“打水战”,活动中适时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活动后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快乐,写出玩的过程,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你看,大家都忙开了,装水的,试枪的,有的小组还围成一圈正在窃窃私语,我想他们一定在商讨作战计划呢,大家都想打个漂亮战嘛!”“这时,一束晶莹剔透的水花飘落而下,战斗的号角打响了。‘大家,冲啊!同学们穿着雨衣,拿起水枪向对方的营地冲去,个个都像久经沙场的老将,有偷袭的、有直接针锋相对的。那些水花四射,落在水泥地上,溅出了一朵朵白莲。各样大小的水柱在天空中飞舞着,编织成一张透明的大网。”“我们小组也满腔的热血,将水桶装满之后,女生抛开往日的矜持变了样,见到人就打,打得你措手不及;男生的攻击是更加猛烈,管你是队友还是对手,不把你淋成落汤鸡都不甘心。大家一点儿都不拘束,嘻嘻哈哈地在操场上奔跑追逐。”(摘自张琼云习作《水花钻进我心田》)孩子在活动中既享受童年的快乐,又为习作积累了素材,慢慢地,有了学习写作的兴趣与热情,学生觉得作文并不可怕,自己也能写出好文章来,渐渐地学生就会感悟到,把看到的、做过的写下来就是作文。

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应坚守务实之路,引导学生回归作文本真,回归作文正道。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 纪荣海.《朱熹的作文评价观及其教学启示》《中学语文教学》2012.10.

[3] 潘新和.《论朱熹的写作观》.

[4] 杨相品.《链接生活,挖掘习作素材》.

[5] 落叶随风.《放眼生活,挖掘习作“材”源》.

猜你喜欢

经典名著生活素材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初中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依托生活情境 提升数学感悟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生活素材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读经典名著,悟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