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资助工作现状及育人体系
2019-04-21李红斌郭学鹏
李红斌 郭学鹏
摘要:资助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可分为资助前期、资助中期和资助后期,资助育人工作应在不同时间节点相应开展工作。在资助实践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资助工作及育人功能情况,分析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资助育人工作有效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资助阶段 育人体系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1-0155-02
一年一度的资助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可以分为资助前期、资助中期和资助后期。资助前期是学生开学至开始评定奖助学金的这段时期,一般是每年的9月份;资助中期是评定奖助学金开始至公示结束的这段时间,一般是每年的10月份;资助后期是评定奖助学金工作结束之后的这段时间,一般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8月。[1-2]
资助工作整个过程中,中期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即奖助学金资格审查,评比,到最后的选定,每个环节学校、学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评比办法和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保证评比工作的公平、公正性。而在资助工作前期,资助工作教育意义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多,甚至没有。[3]另外,部分人认为,一年一度的资助工作到评定奖助学金完成之后即为结束,也就是说到资助中期即为结束,忽视了资助后期长达10个月的关键性的育人阶段。[4]
本论文拟解决的問题是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问题。针对资助工作三个时期不同的特点,分别制定并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学生成才的目的。
一、资助工作研究现状
(一)资助工作育人情况问卷调查
以河南理工大学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对在校的2015级、2016级和2017级600名大学生进行了资助工作育人情况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是:①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满意程度;②资助工作达到的育人效果如何;③高校资助能解决学生什么问题;④在资助工作中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达到育人效果;⑤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为期两个月的问卷调查、汇总和总结,可以得出:95%的大学生对高校资助工作是满意的,但是满意只是停留在资助工作的评比工作;40%的大学生认为资助工作育人不明显;35%的大学生认为高校资助只是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费、生活费困难,缓解了经济压力,并没有其他作用;96%的大学生认为要想达到资助育人效果,需要在资助工作前期,做好资助意义宣传、引导工作,在资助工作中期,通过“公平、公正、公开”评比,营造良好氛围,在资助工作后期,引导做好感恩社会、回馈社会一系列公益性活动,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助研究论文,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资助工作中存在许多共性问题。
(1)资助工作育人性认识不够。国家、高校每年资助力度非常大,2013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3724.07万人次,资助总金额574.11亿元;2014年,资助学生4064.25万人次,资助总金额716.86亿元,2015年,资助学生4141.58万人次,资助总金额847.97亿元。国家、社会投入这么大的资金进行资助,并且在高校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实施,单单是缓解贫困学生经济压力,很明显意义不是很大,而是通过资助措施工作还有“携带”教化学生的目的,使贫困学生感受到这种“关爱”,能够激励自己,使自己成才,最终报答国家社会。实际上许多被资助的学生,甚至资助队伍中的老师对此认识不够,仅仅将资助工作停留在物质资助上,没有想到育人这个实质目的。
(2)作为资助育人的引导者、实施者的辅导员未充分发挥作用。大一新生一入校就会面临资助问题,其中包括助学金、勤工助学等,但对于这些资助只是单纯作为一件事来对待,而不能认识这些活动背后的意义,所以需要辅导员对资助工作的本质多加指引,将其中的育人的本质逐步渗透给学生,而辅导员在该学期处于最繁忙阶段,对资助育人的引导和实施未充分实现,多为例行公事,象征性地做些工作。
(3)高校普遍缺乏针对资助育人的创新性的教育活动。资助育人的手段主要在于学校组织的各项感恩教育活动,包括“诚信校园行”、校园诚信段视频大赛、诚信校园论文征集等,学校通过这一系列教育将资助和育人的实质逐步让学生接受,让学生将感恩之心培养为一种习惯,但这些活动每年一届一届地举行,形式和内容创新较少,学生重复参加后,效果不够明显。
二、资助育人体系探索
本论文研究目标即为探索出一套资助育人综合措施,使资助工作达到一定的育人目的,从而保证一部分资助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吃苦耐劳、热爱学习、热心社会爱心活动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品质。研究的内容即为探索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活动,做好资助工作前期的思想引领、资助中期科学评定和资助后期的实践育人工作,让资助工作初步形成“前期引导—中期评定—后期育人”一套体系。
(1)在资助工作前期,做好资助意义宣传、引导工作。部分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从刚入校就要面临资助问题,大一新生的人生观不够健全,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对事物的本质认识的能力不足,单靠新生来领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很难达到,所以需要引导。我们可以开展“资助育人”主题班会、“资助育人”主题演讲或者“助学、筑梦、铸人”优秀事迹个人展等活动作为宣传、引导。
(2)资助工作中期,通过“公平、公正、公开”评比,营造良好氛围。在问卷调查中,更多的学生在意的是资助过程中的评比环节,因为该环节直接牵扯到个人利益上,部分同学认为评比工作不能公平公正进行,对整个班级的影响比较大,影响大家的团结和积极性,进而影响班风。反之,则会促进班级团结、和谐。
(3)资助工作后期,引导做好感恩社会、回馈社会一系列公益性活动,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育人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而资助后期时间比较长,有足够的时间组织活动来达到育人效果。积极组织被资助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爱心献血、义务支教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以及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资助工作是个长期而繁琐的工作,资助工作不能被简单认为是一个“帮扶” 工作,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资助工作的深层含义即“育人”,认清资助工作每个阶段的问题、特点,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最终达到资助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N].中国教育报,2016-03-13.
[2]虞莉.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困境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9).
[3]卢玄玄.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探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
[4]丁云祥.我国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7(5).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