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庭中公诉人的事实性语用预设研究

2019-04-21邢鹤文

现代交际 2019年1期
关键词:问话公诉人讯问

邢鹤文

摘要:语用预设的隐蔽性经常在庭审过程中被公诉人用作讯问被告人的语言策略。根据公诉人的主观意图不同,将事实性预设分成:存在性预设和假设性预设。并从认知焦点、话题转换和顺应被告人心理世界等方面分析了公诉人事实性预设的生成理据,希望能对相关研究有所参考。

關键词:事实性预设 生成理据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1-0096-02

沈家煊(1986)以列文森(Stephine·Levision)的著作《语用学》(Pragmatics)(1983)为蓝本,同样介绍了国外学者对预设理论的研究、预设的投射问题,分析了语义预设的不足,重点阐述了预设的语用理论[1];陈新仁的《论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1998)根据语用预设的共知性和适切性等对广告语言中的语用预设进行分类,且作出了相关统计[2];朱永生等的《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2000)认为预设可以解释语篇的连贯性并作出相应分析 [3];熊永红的《虚假语用预设及其认知解读》(2010)从语言认知的角度阐述了虚假语用预设的生成机制。

在庭审过程中,公诉人单方面将自己和被告人共知的信息加入讯问话语中,使被告人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掉进公诉人设置的语言陷阱,主动交代犯罪事实。使用语用预设作为语言策略,可以提高公诉人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诉讼程序的效率,确保社会主义司法体制下正义的实现。

一、法庭中公诉人的事实性预设

事实性预设指的是句子当中的某些成分表达的是一个已经发生的已然性客观事实。尽管法庭讯问过程中无法避免带有公诉人主观意图,但仍然要求符合客观现实。事实性预设是法庭讯问中公诉人必不可少的语言策略之一,是审判人员接受并确认被告人犯罪事实的基础,是公诉方在法庭言语交际过程中得以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保证之一。根据公诉人的交际意图不同,将刑事法庭问话中公诉人的事实性预设分成:存在型预设和假设型预设。

(一)存在型预设

存在型预设指的是说话者将既定客观现实的相关信息预设在话语之中。其中,“既定的客观事实”是起诉书上认定的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审判人员往往会对此类信息给予极大的关注,使得公诉人在法庭问话时有意识地选择需要预设的信息内容。如:

【案例1】

公诉人:那你买了这把刀有磨过吗?

被告人:磨过几次。

公诉人表面上讯问与作案工具相关的内容,已经预设了被告人杀害妻子是是经过预谋的。其中“过”泛指行为反复,更加突出了被告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是有准备的,符合语用预设的共知性。被告人自认为公诉人调转话题,再加上说话地点是法庭的庄严性和肃穆性,使得被告人卸下心理防备接受了公诉人的预设,证明自己并不是临时起意杀人的。

【案例2】

公诉人:被告人和受害人是因为什么事情打起来的?

证人:小李最近事业有点不顺心,他媳妇那天就说了他几句,两个人就吵起来了。

公诉人:你看见是谁先动手的?

证人:这个不清楚。

公诉人:被告人停止打老婆了吗?

证人:是的。

公诉人使用表示状态变化的词语“停止”询问证人,预设了被告人存在对受害人实施暴力性伤害的行为。不管证人回答“是”或者“不是”,该预设都成立,使被告人客观存在的犯罪行为得以进一步确认。

(二)动机性预设

犯罪动机是实施犯罪行为之前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是定罪量刑的重要因素,公诉人在法庭审判阶段前需清楚地展示被告人的犯罪意图。动机性预设指的是说话者将能够直接体现实施某一具体犯罪行为行为的主观动机预设在话语之中。如:

【案例3】

公诉人:案发前,被害人在做什么?

被告人:她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公诉人:你为什么把汽油浇到你儿媳妇的头上?

被告人:她又高又壮,我怕制不住她。

公诉人:起诉书上指控你往你儿媳妇头上浇完汽油之后,又连捅她脖子数刀,你一共捅了多少下?

被告人:十多刀吧。

公诉人:被害人倒下之后,你去了哪里?

被告人:我换了一套干净衣服,去楼下吃了一碗面,就去自首了。

案例1中公诉人通过讯问被告人的作案工具,预设了其实施犯罪行为并不是临时起意的命题。其中,“年过半百的老太太事先没有经过准备能悄无声息的将汽油倒在身体强壮的儿媳妇身上”这一命题与人们正常的认知语境产生排斥,而这种排斥现象更加凸显了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主观动机的故意性。

(三)情感性预设

情感性预设也可以称之为“悔意型预设”,指的是说话者将能够表现听话者“惭愧、后悔”之情的信息预设在话语之中。在刑事法庭问话过程中,公诉人是禁止使用具有“威胁性”的话语讯问被告人。因此,他们只能通过不断在讯问话语中设置语用预设,向被告人进行信息传递,对其进行情感教化,让他们展现自己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悔意,争取在法庭审判时得到宽大处理。如:

【案例4】

公诉人:你刚才说买完水果刀之后,就回家捅你父亲了?捅了多少下?

被告人:就捅了一下。

公诉人:你父亲倒地后,你去哪里了?

被告人:我当时很害怕,就跑了,躲到我姥姥家了。

公诉人:你现在认识到你的错误没有?

被告人:认识到了。我爸爸都是为了我好,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不会这么做的。

案例4中的公诉人在进行预设之前使用正常的讯问方式引导被告人陈述案发经过。紧接着,公诉人通过预设展现了被告人对受害人实施犯罪行为后产生悔意的心理状态。其中,预设触发语“到”是展示程度的动词,表现了被告人“悔不当初”的心理状态。被告人主动地接受了这些预设,为法庭审判阶段被告方要求减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法庭中公诉人事实性预设的生成理据

刑事法庭问话中公诉人事实性预设策略的使用,不仅有语言内部的原因,也有语言使用的外部因素。包括:使用预设触发语,通过适当的话题进行潜预设、适当地调整话题进行潜预设和顺应审判人員的心理语境等因素。

(一)使用预设触发语,通过适当的话题进行潜预设

列文森(Levinson)基于前人的研究,在《语用学》(pragmatic)一书中将预设的触发形式归纳成13种。蓝纯(1999)在肯定预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被消除等问题之后,阐述了现代汉语中常用的9种预设触发语,并举例加以分析①。李立(2008)从预设的结构形式出发,将法庭预设分成句式预设和成分预设②。在刑事法庭问话过程中,公诉人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将能够生成预设的标记隐藏在问话之中。由于语用预设具有隐蔽性,被告人和证人如果不注意很难察觉出来。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如果一直按照既定的模式进行预设,听话者在摸清其问话方式和话语习惯之后会逐渐识破说话者的预设,使说话者的预设失效。因此,说话者适当地调整预设的话题,同时在语用环境的促使下,可以让听话者由于不熟悉而产生畏惧的心理感受,进而无法客观地识别,最终落入说话者的语言陷阱之中。在刑事庭审问话过程中,公诉人之前适用语用预设策略问话没有起到相应作用后,适当地在原有话题的基础上调整事实性预设的话题,在法庭自身庄严性与肃幕性的促使下,使被告人由于产生心理畏惧而不能及时、客观地识别公诉人的语用预设,进而掉入公诉人精心设置的语言陷阱。

(二)顺应了被告人和审判人员的心理世界

维索尔伦(Verschuren)认为,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心理因素。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通过顺应听话者的心理世界,生成“理想的”的语用效果。

在刑事法庭问话过程中,公诉人顺应被告人的心理世界进行事实性预设,使被告人承认其犯罪行为;顺应审判人员的心理语境进行事实性预设,使得审判人员与公诉人的认知情感统一,凸显被告人犯罪行为或者主观动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感知到被告人的悔意,为接下来的庭审环节提供理论基础和动力支持。

三、结语

在庭审过程中,面对翻供或者坚决否认犯罪事实的被告人,公诉人可以通过语用预设策略,使其掉进被告人精心设置的语言陷阱。因此,公诉人要善于使用语用预设策略,合理设置语用预设策略,使公诉人在认知努力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效能最大化。

注释:

①蓝纯.现代汉语预设引发项初探[J].外语教学,1999 (3):11-14.

②李立.论法庭话语中的预设[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1):69-75.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语用学论题之一:预设[J].当代语言学,1986(1):29-36.

[2]陈新仁.论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J].外国语,1998(6):54-58.

[3]朱永生.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J].外国语,2000(3):25-30.

[4]熊永红.虚假语用预设及其认知解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3):34-37.

Abstract: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ity.It is often used by the prosecuted as a linguistic strategy to interrogate the defendant in court.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ubjective intentions of the public prosecutor, the factual presupposi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and hypothetical presupposition.From the aspects of cognitive focus, topic change and adapt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world of the defenda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generating reason of the fact presupposition of the prosecutor,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factual presupposition;generative motivation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问话公诉人讯问
公诉人法庭辩论的技巧
论新形势下公诉人出庭工作的挑战及应对
以审判为中心下出庭公诉应把握的“五个关系”
怪鸟夺妻杀夫(下)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
“幽灵抗辩”与公诉人举证的限度
文本阅读中变“问话”为“对话”浅探
职务犯罪侦查五种高效讯问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