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医药资源情况调查研究
2019-04-20黄平丽杨鹈
黄平丽 杨鹈
摘 要:黔东南地区为传统的苗族聚居区,苗族人民对于苗医药的认可程度很高。黔东南苗医药产业已成规模,黔东南州乃至整个贵州省都以其适宜的气候环境孕育了大量的传统医药药材,以此为依托黔东南州发展了传统医药的种植产业、制造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形成了产业集聚。黔东南州传统医药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科学的双重乃至多重属性,需要找到其文化土壤,作为苗族聚居区的黔东南留存了大量苗医药文化发展的痕迹,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对黔东南州医药资源情况开展调查研究,选择黔东南苗医药作为调研对象可以获得传统医药在民间生存和延续的一手材料。为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
关键词:苗药;黔东南州医药资源;调查研究
贵州苗医药是苗族人民以植物为主作为药物治疗疾病的医药,是苗族人民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及保健的各种动植物和石土等物品。生存是每个民族的需求,在漫长的历史中复杂的生存环境给苗族人民带来了疾病和创伤的困扰,苗族人民因此获得了丰富的对抗疾病创伤的经验,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积累这些知识,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医药、苗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黔东南州的苗医药无论是从理论体系还是文化积淀方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黔东南州医药资源现状
黔东南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山地纵横、沟壑密布,清水江、舞阳河、洪州河和都柳江穿行其中为黔东南带来了奇异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动植物生长环境。正是因为极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乃至独特的动植物种群,国家在黔东南州设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目前总计有31个,而其中以药材资源著称的保护区有“月亮山”和“弄相山”。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作为仅占全国面积0.3%,占贵州面积17.2%的黔东南州,现已查明的药用物种资源2800余种,蕴藏量达116万吨,占贵州省药用物种种类的65.3%。其中植物药2650余种,约占贵州省药用植物物种的67%,占全国药用植物物种的23.6%。其中的太子参、松茯苓、杜仲、何首乌、半夏、五倍子、天麻、桔梗、天冬、前胡等几十味中药材是黔东南州的道地药材,知名全国。近几年,除了天然的野生植物药材之外,黔东南利用得天独厚適宜于中药材种植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发展人工种植中药材。2016年,黔东南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6万亩,其中太子参、杜仲,这两种药材的种植面积达到了万亩以上。尤其是全国太子参三大主产区之一的位于施秉县牛大场的太子参种植基地,太子参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这些丰富的药用物种资源是苗医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08年国务院批准黔东南州“苗医药”的“申遗”项目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黔东南州还有多批不同级别的非遗项目得到批准。
苗族是一个长期迁徙、人口众多的民族,是我国的四大少数民族之一(942.7万人6),其分布以贵州省为中心(约占苗族总人口近50%),向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等省区辐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间以苗医药为主,黔东南历史上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和“苗药三千、单方八百”之美称。作为世居在黔东南的苗族在几千年的繁衍生存中,面对疾病与伤患的挑战,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据黔东南州的科技局统计,黔东南州最少有10万人掌握着苗药单方,这还仅仅是凯里、黄平等9个县市的统计数据。虽然黔东南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对其民族医药亦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几千年来,却依靠“口口相传”、“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将医药传承了下来。苗医将复杂繁多的疾病分为冷病、热病两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两纲五经的理论模式,针对“冷”、“热”两种病症提出了冷病热治、热病冷治的治疗理论,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苗医药在治疗骨伤、风湿性关节炎、消化道、呼吸道等常见疾病和治疗癌症、高血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疑难杂症方面均表现出了较好疗效,许多祖传药方经过了长期使用的验证,都得到了非常出色的治疗效果。在苗族乡土社会中,苗族人民对于苗族民间医师有着非同一般的信任。根据黔东南州卫计委的数据显示,目前,民间民族医药仍然是黔东南州基层群众选择的就医方式之一,全州民间拥有4000余名以医药为职业者或亦医亦农、亦医亦工,以适合当地情况的行医方式服务于当地人民,主要使用来至于当地自然环境中的天然药物(药材),治疗与当地自然环境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其安全性较高,疗效独特,成本低廉,方法简易,应用方便,并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
2 黔东南州医药资源产业
黔东南州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肥沃,适合药材的生长,这是黔东南州发展药材种植业的物质基础。而丰富的苗医药文化和苗医药产业近年来的飞速成长也为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截至2015年,黔东南州有中药材示范园区5个,通过国家GAP认证的药材种植基地4个,其中苗族医药基地2个,形成了以施秉、黄平为中心的太子参产业带,以剑河、锦屏、黎平为中心的钩藤产业带,以黎平为中心的香药、茯苓产业带,以雷山为中心的乌杆天麻、淫羊藿产业带。同时黔东南州的剑河钩藤、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蓼、黎平茯苓、雷山乌杆天麻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黔东南州种植苗药等民族医药药材基地近300万亩,种植品种近80个。黔东南州创建了苗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黔东南州苗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黔东南州苗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是贵州省目前通过认定的第二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覆盖中药、苗药等药材种植、加工、制药、销售不同产业内涵。
早在2013年,贵州苗药总产值已达180亿元,在六大民族医药产业中(苗族药、傣族药、维族药、藏族药、彝族药和蒙族药)贵州苗药产值居首。同时,苗药在民族药中品种数量名列前茅,截止2017年12月共有154个苗药批文;苗药的剂型丰富,有软胶囊剂、颗粒剂、滴丸剂、喷雾剂及贴剂等共27种;2015年,黔东南州取得《药品生产证》的药品生产企业有13家,其中制剂生产企业有5家,药用辅料生产企业1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5家。金骨莲胶囊、心胃止痛胶囊、热淋清颗粒、黑骨藤胶囊、咳速停胶囊、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等均是知名的贵州苗药品种,对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和苗医药文化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经过建国以来的发展,黔东南州民族药研发工作成效显著,目前从事苗药研发的科研机构有9个,其中国有机构1个,民营机构8个。研究开发了“枫荷除痹酊”、“龋齿宁含片”等56件中药民族药,研发医院院内制剂30余种,苗药准字号产品5个。”而太子参生产技术更是被评为“十一五”贵州省十大农业科技成就。目前黔东南州7有涉及民族医药及中药材相关企业有89家,其中药材种植企业有48家,涉及制药、饮片加工、保健品生产的企业有20家,涉及种植、种苗培育与原药材粗加工的企业有17家,文化推广及科研等企业4家,专门从事苗族医药生产企业3家。
3 黔东南州医药资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执业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业所必须的、由国家认可并授予的资质证明
我国的执业医师资格制度是由1998年颁布的执业医师资格法确立的,该法规定只有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者方可从事相关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并将考试分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在这一制度下,通过资格考试是取得执业资格的唯一途径,并不区分你是西医还是中医。而且最重要的是想要参加考试就需要取得相应的学历,对中医的唯一优待就是对参加考试学历要求的放宽:对于传统医学师承和却有专长的人员,可以不要求相应的学历证明,但是考试的科目仍旧和具有相应学历的人员是一样的,在考试内容上一视同仁。显而易见的是,和在学校通过专业系统学习和富有考试经验的学生相比,医师资格考试对以师承方式和经多年实践提升能力的考生而言难度更大,因为他们取得相关能力和接受知识的方式决定了他们更加注重实践而非理论。
3.2 《中医药法》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苗医高级人才缺口严重问题
就目前来看,整个贵州乃至全国,从事苗医医疗活动的人员总体上的文化素质偏低,高级人才很少。在苗医药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方面,以黔东南州中医医院为例8,该院共有医生157人(中医100人,西医5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0人,博士研究生1人;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有专业技术职工118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16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5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70名,民族民间医师6名。在苗药企业科研人员方面,从事苗医药生产开发的企业科研人员不少,但是科研人员对苗医药的研究和开发都是以发展新药为目的,虽然采用的是现代技术但对苗医药背后的文化、药物特点、药性理論缺乏了解,属于典型的“重药轻医”。虽然民间有着大量的民族医师,但是他们只是进行朴素的知识积累和传承,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眼光对苗医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中医药法》第三十四条提出了国家需要完善中医药学校教育体系,强调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问题,但是苗医药的传承面临的是缺乏体系的传承,大部分的知识都是通过家族、师徒进行流动,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学术著作的支撑,存在着高等教育缺失的窘境,这个问题还需要地方立法进行补充。
3.3 苗医和西医的发展并不平
黔东南州16个县市,拥有卫生机构3845个9。其中,医院116个,而中医医院仅有9个,平均每个县市不到一个。全州实有卫生技术人员22561人,其中执业医师5164人,执业助理医师7238人,注册护士8808人,药师(士)855人,检验师920人,而黔东南州仅有的9个中医医院职工人数合计约为1000人左右,对比黔东南州22000多人的卫生从业人员,比例明显偏低。虽然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但由于中医教育以师承为主的教育特点和医学院校中西医教育模式的盛行,中医院的发展没有享有同等发展的地位和权利。黔东南州的数据显示,在医疗机构设置、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方面中医院获得的卫生资源占比偏低,而且许多安全有效的苗医传统疗法没有纳入医保范围。虽然现在《中医药法》和《黔东南苗侗医药发展条例》对民族医药纳入医保范围提出了改进的要求,但是,需要地方立法予以确定,形成相应的配套政策。相关国家政策虽然强调要完善民族医药的相关标准制定,但是对于这一政策的落实需要很多具体的工作,就目前而言,关于苗族医药的医疗机构设置标准、苗族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苗药药材标准等都为空白。现行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的主要依据是卫生部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该部门法规规定申报人应当符合下列学历和资历的要求:主治医师最低为医学中专毕业,副主任医师最低应为大学专科毕业,主任医师最低为大学本科毕业或取得学士学位。这些规定的要求,使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的苗医医师提升自己技术职称变的无比困难,中西医评价标准的巨大差别使中医药在现行的体制下难以获得公平的发展空间。
4 展望
黔东南州民族医药是中华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为全人类健康做出贡献,但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循序渐进,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医药的“以人为本”、“整体思维”和“平衡”和谐的文化精神,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争取主导地位并最终做出世界贡献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对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迎龙,王兴桂,杨孝芳,等.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与发展现状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7(4).
[2]王政,钟全亮,袁涛忠,等.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医药发展之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7):2-3.
[3]张能秋.黔东南州制定苗医药侗医药发展条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188-188.
[4]张厚良.黔东南州苗侗医药研究与产业开发[J].凯里学院学报,2011,29(3):61-63.
[5]杨静.传承保护创新——关于黔东南州民族传统医药知识保护模式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8(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