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民族医药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9-04-20杨鹈黄平丽
杨鹈 黄平丽
摘 要:黔东南州丰富多样的药用物种资源为黔东南苗医药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本文通过分析黔东南州民族医药产业宏观环境,然后结合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状况及现有企业现状,讨论黔东南州民族医药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创新发展,最后提出民族医药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对策建议,从而为上层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黔东南州
2015年,黔东南州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总产值突破300亿元,苗药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但是作为苗侗文化发源地、医药传承、苗侗植物药最丰富的黔东南州,苗药销售额占比却不2%,且以种植等低端产品较多。黔东南州是苗药的发源地、聚集地,是苗医论的诞生地,州内民族医药资源丰富,但产业基础较差。黔东南州大健康医药产业依托黔东南州独有的民族医药优势。
1 黔东南州民族医药产业宏观环境分析
1.1 政治、法律环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的进一步推动,我国对于药品制造企业以及企业的管理发生了大的改变:从计划到市场,从事业管理到企业自负盈亏,从计划营销到市场营销等。与此同时,我国颁发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以保障医药行业健康、规范的发展。最新发布的关于低价药的法规将使得医药制造企业拥有部分药的零售价格权。黔东南州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
1.2 经济、社会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医药制造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其生产、研发、营销活动都与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GDP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据统计人均生活水平提高1%,药品消费则增加1.37%。最新出炉的2013年全国31省份GDP增速现实,黔东南州与天津以12.5%的GDP增速排第一位。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为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经济环境。
1.3 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发展水平、创新水平、相关政策以及新产品研发能力。医药行业基本的技术壁垒则是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以及GAP(农业规范)认证。GMP证书也在不断调整。从技术创新看:生物医药产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在生物制药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环境基础。黔东南州“十二五”產业规划明确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贵阳医学院干细胞中心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实力,深圳北科生物技术科技有限公司与贵阳泛特尔生物技术公司开展了合作。总体而言,黔东南州医药技术创新环境和能力都要相对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引进、吸收再创新是发展的重要途径。
2 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总体发展分析
2013年黔东南州中药材总产值91亿,产量103万吨,位居全国第13;医药工业总产值295亿元,同比增长28.5%;苗药产值150亿元,超全国蒙药、藏药、维药总和;成为全国销量最大的民族药。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从下图可以看出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是总体上升的趋势,2016年达到最大值295亿元,2015年略有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黔东南州药品商业企业全部通过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医药工业产业已成为黔东南州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是全省继煤炭、电力、饮料和烟草行业之后拉动工业增长的又一主力。并与广东、吉林、四川、江西、山东一同被视为我国中药工业的第一梯队。黔东南州2012年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52.7亿元,比2011年增长19.2%;截止至2013年7月,黔东南州化学品原料累计产量为10.7吨,截止至2013年12月中成药累计产量为62,642.22吨。
据中国医药统计网2013年1—12月快报显示,黔东南州省有67家医药工业企业进入统计,在全国2146家医药工业企业中;黔东南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排名第99位,黔东南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177位,黔东南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排名第200位。
3 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现状分析
黔东南州现有药品生产企业175家,150家企业药品生产企业通过药品GMP认证。上市公司5家,药品批准文号2265个。28家企业进入全国中药制药企业500强,32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药民族药已有27个制剂共931个剂型品种,中药新药证书18个。2012年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有79个。黔东南州益佰、百灵、神奇3家制药企业跻身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50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近30家。中药研发机构和平台26个、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高等院校设置了药学、中药学、苗医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等15个专业方向,黔东南州已形成包括中药民族药、化学药、生物制品等多元化发展的产品结构体系。
3.1 企业研发能力现状
研发能力是医药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医药制造企业能否持续长远发展的主要指标。R&D 经费内部支出占比主营业务收入是反映企业研发经费在R&D的投入情况,在研发投入强度上,黔东南州是1.06%,全国是1.63%,西部地区是1.18%;因而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上基本接近于西部、全国地区水平;与东部地区的2.2%有所差距。新产品的开发强度是新产品开发经费占比主营业务收入情况;反映了医药制造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活动中资金的投入情况,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新产品开发强度和全国水平持平;略高于西部、中部、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依然处于领先地位。新产品的开发、专利的创造都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培养;科技人员劳务费的支出占比主营业务收入情况反映了企业在科技人力资本的投入培养情况。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科技人员劳务费支出情况略高于东北地区;但比其他地区都相对要低,远低于东部地区。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而企业R&D人员占比企业平均从业人数情况是反映企业人才结构的重要指标。
3.2 市场竞争能力现状
市场竞争能力是医药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的重要表现,也是衡量医药制造企业市场获利情况的主要方面。利潤是市场获利最直接的表现: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利润总额只占到全国利润总额的1.37%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58.43%水平,还远低于西部地区14.37%。市场占有率是企业市场地位最直观的体现,医药制造企业的主营业收入占比情况则反映了这一指标。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市场占有率不到全国的1%,占到西部地区的7%左右。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只占到全国新产品销售收入的0.87%,占比西部地区9%左右。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69.04%水平,还远低于西部地区9.59%。在医药制造企业中,专利是市场获利的重要保障,其专利费用也是市场获利的直接来源,因而专利拥有比情况是反映该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利的重要指标。
4 黔东南州民族医药资源开发与产业化讨论
黔东南州医药行业的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品市场培育不够,市场开发缺乏思路与谋划;政策扶持的精准性和长期稳定性不够;民族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本土企业投入研发少,抗风险力弱;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的土壌正在缺失;药品使用端改革难度大。分析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的优势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课题后续研究提供针对性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总体而言,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在全国处于中后第22的位置。从2005年到2012年8年动态发展可以看出,黔东南州市场竞争力总体趋势也是下降的。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利润总额只占到全国市场的1.37%,略低于西部平均水平。其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仅靠优质药材资源生产以及初级加工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研发资金不足:从投入资金来看:研发资金投入不够,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在企业研发的投入上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投入经费水平只基本达到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从新产品研发来看:目前,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新产品开发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新产品开发强度直到1%,新产品开发的力度需要加强;同时,新产品的开发的空间也较大。
2)自主创新能力弱:总体而言,黔东南州研发能力较弱,在全国处于第19的中后位置,在西部地区排名第5。从生产能力看:黔东南州全员劳动生产率略低于内蒙古,在西部地区排名第2。从全国相比较,劳动生产率偏低。从人力资源看:人才培养不够。一方面经费欠缺:目前,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R&D研发人员的经费支出低于全国各地,远低于东部水平;专项经费的欠缺直接导致相关人才的匮乏,人才的吸引力也相对较差。另一方面人员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人才匮乏: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科技人员占比从业人员的情况均落后于各个地区并远低于东部地区水平。从研发成果看:研发成果转化率低。2013年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只占到全国新产品销售收入的0.87%,占比西部地区9%左右。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69.04%水平,还远低于西部地区9.59%。说明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上,以及研发成果转化率上都较低。
3)知识产权能力需要加强:知识产权能力主要体现在专利较少。8年动态研究表明,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专利拥有比在逐渐下滑,2013年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只占到全国有效发明专利总数的2%,占比西部地区13%左右。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66%水平,远低于西部地区15%。
(4)市场占有率低:从市场占有率看: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市场占有率不到全国的1%,占到西部地区的7%左右。这说明当前黔东南州医药制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低,开拓的空间也很大。从新产品销售收入看:根据8年动态研究可以得出,黔东南州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量是逐年递增的,但新产品的市场份额却不高。从市场开拓面看:需要开拓更多新的市场。2012年,黔东南州产品外销率基本接近为0,市场新产品需求排名第5,这说明西部地区尤其是黔东南州在产品外销以及新产品市场扩展方面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
5)分医药制造子行业来看:黔东南州中成药类医药制造企业的总体市场竞争力较强,全国排名第8位。中成药相关的资源、技术、营销模式都是该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该类企业的债偿能力强,且负债额度有上升的空间,可尝试提高融资额度;资本获利能力较强,总资产贡献率也较高;不足之处是资本收益率较低。
5 黔东南州民族医药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发展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应以企业为主体
1)支持建立现代化的少数民族药企业。准确定位是一个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药要想发展成为一个特色民族地区支柱产业,必须依托自身的优势。加大对少数民族药企业整合力度,推进少数民族药的现代化;整合多种资源,创建少数民族药研发新模式。
2)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药龙头企业发展。我国医药市场从粗放型向集约阶段转换,传统医药产业格局需加速调整,通过支持少数民族药技术创新,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专业分工合作,形成产业集中优势,摆脱少数民族药工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落后状态,是推动实现少数民族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手段。
3)推进跨区域企业联合。我国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目前已形成了资金、技术、物资、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展开的格局,正向规模化、区域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在促进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发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少数民族药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少数民族药企业在具有统一创新环境下不断创新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跨越行政区划的多层次结构的区域创新系统。
5.2 完善少数民族药产业结构
1)构建以少数民族药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对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提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药产业化发展进入了黄金般的历史机遇期,把少数民族药产业从原来的资源优势型转变为技术先导性,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和拉长,形成以少数民族药产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带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加工业、物流业、环保业、食品业、包装业等行业共同发展,组成少数民族药产业集群。使现代少数民族药产业链的质量管理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
2)加快产业资源整合,形成少数民族药产业竞争合力。民族地区文化背景及地区差异较大,少数民族药产业缺乏有效的整合,少数民族药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小、设备技术落后,产品杂乱,管理营销观念陈旧,科技实力和新产品开发薄弱,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少数民族药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少数民族药产业做大做强首先要克服的瓶颈。因此,需要一个机构最大限度地集约少数民族药资源,引导其有序发展,形成合力。
5.3 推进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
1)少數民族药产业科学化。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随着传统医药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日益显现,少数民族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迅速普及,少数民族药标准、系统化、科学化的国际呼声和需求日益高涨。
2)提高少数民族药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对于企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乃至社会文明、科技进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创新己成为我们的国策,少数民族药产业作为我国独有的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及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药产业已远远落后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脱离了主流药学的范围,跟不上医学进步和时代前进的步伐。
3)促进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民族传统医药学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研究内外环境与人体健康及疾病的相互关系,传统的少数民族药学将人体与自然界看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少数民族药学尊重生命法则与生态规律,采用绿色食品、天然药物、心理行为、传统物理疗法等治疗疾病,少数民族药学的追求和理论体系与生态环境平衡是一致的,有利于生态平衡。发展少数民族药事业与保护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参考文献
[1]彭远雷.贵州苗族药的发展研究[J].安徽医药,2018,22(10):2015-2018.
[2]刘书华,姜成菊,雷晔,等.基于黔东南州实地调研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与工业4.0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No.436(02):56-58.
[3]张朔玮,陈祖琨,王丽霞.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发展挑战及策略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2).
[4]王政,钟全亮,袁涛忠,等.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医药发展之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7):2-3.
[5]龙运光,龙滢任,龙彦合.黔东南苗侗民族医应用钩藤治病经验及其开发利用价值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