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宿命论视角探析《土生子》中别格的人生悲剧

2019-04-20张春林

卷宗 2019年11期

摘 要:命运,作为一个传统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常常带有自发性,不可把握性的色彩。赖特笔下的别格作为新黑人群体否定了逆来顺受的汤姆叔叔的黑人形象,力诉属于自己黑人的文化价值。在《土生子》中,别格的悲惨命运正是因为一种不可控性的意识形态所造成。作为残暴又恐惧的新黑人却始终摆脱不了白人阶级的统治机制。本文试图剖析文中潜含的死亡信息来解释别格无法抗拒的悲惨命运,是一条泯灭黑人价值和机制的不归之路。

关键词:别格;宿命论;新黑人;白人机制

1 引言

理查·赖特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黑人文学的重要开创者。1940年他的代表作《土生子》的出版标志着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学中真正取得了一席之地,是黑人文学中的里程碑。小说共由三部分组成:《恐惧》、《逃跑》和《命运》。在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描绘了主人公黑人青年别格生活的悲惨环境及由此形成的粗暴性格,并叙述他如何残杀了自己白人雇主的女儿玛丽;第二部分则描述了别格在逃亡过程中如何担心女友—黑人姑娘贝西出卖自己而用砖头将其活活打死;第三部分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别格被逮捕之后的复杂心理活动,讲述律师麦克斯竭力为别格辩护,但强大的白人体制面前最终改变不了其本局的产生,最后被处以死刑。作为“抗议小说”的首著,自发表七十多年以来,评论界众说纷纭,其中,杨晓蓉(2007)提到托马斯对种族压迫种族歧视的反抗破除了的“殉道者汤姆”的“黑人神话”,使美国社会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刘黎和张秀见(2016)采用返祖式发展情节等方法分析小说《土生子》中的主要人物别格·托马斯暴虐性格形成的原因和他的暴力行为对其完整人格的形成及精神解放的意义。《土生子》作为一部典型的自然主义作品,也有论者从动物性这一角度来解析。但针对别格悲惨命运的必然,尚未有人从宿命论这一视角出发对主人公进行解读。

2 主宰一切的锅炉

“宿命论倾向也使得其作品必然需要充足的前情预兆。强调单一时间线上前因对后果的必然作用,即故事的前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决定了故事未来的发展走向,在此过程中人物的心理、行为变化等主观因素,只会对事态发展产生暂时性的、微弱的影响,而无法变更已“即成”的结局。”[5]这就使得其作品的开端铺垫部分十分重要、必不可少。在小说中,锅炉的存在可谓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恐惧》这一部分中,锅炉首要出现,“他闻到煤和灰的气味,听到炉火燃烧的声音.”(63)别格刚任道尔顿先生家的司机的时候,锅炉就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之后燃烧玛丽的身体埋下铺垫。在道尔顿家中,首次介绍火炉用不着铲煤,会自动加煤,在此也为之后玛丽死亡事实浮现做准备。当别格误杀了玛丽之后,惊慌失措,将其尸体投入锅炉中,并编造谎言诬陷共产党士简。“他瞪着炉子。他颤抖着想起另一个主意。他可以把她放到炉膛里面。”(98)宿命论是一种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必然性的学说。它认为人的人生进程是早已既定、无法变更的,强调事物发人只能被动接受。所有的行为都是别格自主选择的,但同时又是一种不可控力量在操纵着他的一举一动。[5]“炉子里的风吹得呼呼的,炉火烧的正旺,可以烧到他回来。”(139)道尔顿家人还不知道玛丽失踪,而此时的别格时不时关注火炉,火炉可以销毁证据,可以掩盖谎言,是决定他生与死的宿命。谎言不出意外的进行着,“他走的很慢,两眼盯着地板上摇曳的红色影子。他听见火在炉内歌唱。”(166)此时的别格负责去取回玛丽小姐的行李箱,他臆想炉火在唱歌,此时情绪激动,似死者对他的抱怨或是控诉都是他惊慌不已。自古以来,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学者,甚至可以说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在遇到旦夕祸福时不自觉地将这些原本客观发生的事件与冥冥中存在的未知力量进行联系,火炉早已与别格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道尔頓家中来了布列顿侦探,在大萧条后的美国,白人眼里黑人天生就是肮脏邪恶的,尽管别格的谎言正在顺利进行,但在白人眼里,都是罪恶的化身。“布列顿走向炉子,又走回来;炉子像以前一样发出嗡嗡声。”(173)火炉是别格罪恶的灭迹又是死亡的威胁,此刻的别格不仅要承受来自白人权威的问话,还要心系火炉里的秘密。此刻谎言依旧正常进行着,简作为嫌疑者也前来对峙。但在面对简的矢口否认,别格显得站不住脚,但谎言编的天衣无缝,简依旧脱离不了嫌疑干系。事情看似愈演愈烈,然而火炉就是别格的致命点,他不敢靠近火炉,他害怕摇炉灰的时候会突然掉下来骨头,他内心充满恐惧,却深知不能坐以待毙,要为自己找一条后路。因此,他要抓紧时间发出绑架信,拿到钱,然后逃之夭夭。出其所料,主宰别格命运的锅炉逐渐宣判其死亡的来临。“楼上不够热。你最好出一下炉灰吧,把火生得旺一切。”(232)这是佩吉太太对别格的命令,也是故事发展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别格看见炉灰上清清楚楚的几块骨头,刹那间,全身被恐惧裹住了”(237)。人们发现玛丽的死,对别格进行逮捕。就这样,主宰命运的锅炉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模糊并不确定。

3 无力挽回的宿命

其实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就有很多信息点透露出别格注定的悲惨命运。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不是由自己主宰,而是由一种神秘的力量或者神明定,面对命运的安排,任何人都无能为力。宿命论不仅是作为纯外在的有效力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从内心的一种感应。[1]《土生子》的第一部分就突出了隐藏象征。小说一开始就描写别格杀死一只老鼠的情景。老鼠成灾本是黑人贫民窟极平常的事,但它却预示着以后人杀人的暴力行为和别格最后被处以极刑的悲惨结局。“老鼠平躺着的黑色尸体暴露出来”(6)与之相似的是,作为黑人,老鼠黑色的尸体仿佛预示着身为黑人的别格。在小说的第三部“逃跑”中的情景恰似那只老鼠的境遇。别格因杀死玛丽小姐被记者发现后出逃。首先,“带有宿命论色彩的文学作品表现出的第一个特点是神秘感。这里的神秘感不限于对于原始习俗中鬼域、宗教的浮而展示,更多的是指对于人类无法把握自我命运的一种思考。”[2]强大的白人布下了天罗地网,别格用尽他的智慧和所有的精力也没有逃脱白人的手掌,就仿佛那只老鼠怎么逃,也逃不脱别格和他弟弟的追捕一样。作者微妙地用老鼠的地位来影射别格的生存环境.用老鼠的下场预示着格的命运。“命运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人物的结局,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任何想要改变命运的行为都是无济于事的,都不会得到预想的结果,都只能随着命运的安排走向最终的死亡。”[1]

在文中,别格的妈妈是一位极度迷信宗教的黑人女性。她无时无刻都在赞美主,“我们从摇篮奔向坟墓。”(11)宿命往往不是从零到整,从整到零的一个过程么。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奔赴死亡的旅程,托马斯夫人深信宿命的一切安排都是上帝的意思,知道最后别格命运已无力回天的时候,她还渴望儿子能得到上帝的救赎。在这个过程中,人物的内心也经历着宿命的考验,当人物自觉无法接受已有的宿命安排时,便有了强烈的冲破命运枷锁、反抗自身当下处境的强烈冲动,进而付诸实践。人物强烈的感情倾向以及过激的行为将会呈现。导致别格罪孽深重的原因无非就是玛丽小姐的死亡。“他转过身去,一阵歇斯底里的恐惧攥住了他,仿佛他在梦中从高出掉下来似得。一个白色的模糊人影站在门边,一声不响,像个幽灵。”如果说别格误杀玛丽是因为诱惑,那么对白人的报复与憎恨更或许能解释这个造成误杀的白色幽灵。白色恐怖导致别格的恐惧,恐惧导致了玛丽的死亡,那么也可以说是白人间接杀死了白人,而别格只不过是恐于权威的牺牲品。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哈莱姆文艺复兴”创造的“新黑人”是美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时期的产儿,焕发着自从废除奴隶制以来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并不怀疑自己的“美国梦”有能够实现的一天;他们因为自己的“黑人性”而充满自信、自豪、自尊并努力实现自立、自强。[4]而赖特笔下的的别格才是真正能反映出美国社会矛盾极其尖锐阶级斗争极其激烈的“大萧条”时期的黑人,他自卑自弃,他们憎恨自己的黑人性,他们对白人又爱又恨,他们渴望白人身份又憎恨白人的残暴与压迫。他们充满了暴力因子,但却在白人面前如受惊的羔羊。没错,这就是别格,这就是大萧条之后被描写为最真切的黑人形象。更或许是,恐惧与暴力是那个时代黑人共同的宿命。

“人物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磨难与抗争,最终仍然无法走出自己的宿命轨迹,他们人生经历中的种种过往都只是过眼云烟,起点其实也恰恰正是终点,当他们试图到达人生的彼岸时却怅然的发现彼岸仍是此岸,目的地一直都在自己身后,向前走出的越远也便只是在更接近原点。”[5]很显然,被抓住死亡把柄的别格成了全白人的公敌,逃亡也只不过是一场猫抓老鼠的游戏,是一场宿命的结尾。“他觉得自己想要重新沉到那个太初水域里去,得到永恒的休息”“这种感觉有机地,自动地跳了出来,就像一粒种子的外壳腐烂了,变成了泥土的一部分,但它自身也将在这泥土中重新生长。”(292)“叔本华认为,人的诞生,就是悲剧的诞生”[3]。生命的过程就是从生到死,再辉煌的人生也终将让位于死亡,这也许就是人生最初的悲剧性所在。人的悲剧意识造就了文学史上的悲剧作品。”[3]别格的命运无非是悲剧的,他背负着强奸案和两条杀人案,如此令人发麻的罪行对于一个深居在社会底层的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他闭上眼睛,扭过头去,意识到他们是白人,他是黑人;他们是虏获者,他是俘虏。”(295)令人无法言喻的是,在别格的世界中只有白人和黑人,哪怕即将判刑死亡,在他眼中无非是白人对黑人的残暴。只有恐惧,迷茫和愤怒。在故事的结尾,别格在与麦克斯的激烈对话中,“别格,那些恨你的人内心的感觉跟你一模一样,只是他们在篱笆的另一半……他们也像你一样,需要生活里的东西。”(447)白人与黑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纵然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天地,他们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彼此的宿命也是天壤之别。但令人巧妙的是贝西的死亡,“这个贝西,她知道的事情已经太多了,要灭她的口是很容易的。”(193)黑人与白人,白人与黑人,两种不同的群体机制,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黑人面对白人的恐惧和黑人面对黑人同胞的残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道德评判准则。但在白人机制下,如果你是黑人,如果你犯了错,那么别格的死亡就是你的宿命。

4 结论

宿命论的出现是为了使得人物自身抗击命运的过程表现得以强化。因为有了宿命,人物才会产生不甘宿命的思想动因,而后才会展开抗击宿命的斗争过程。这也正是恰当地诠释了赖特笔下的新黑人依旧是命运的傀儡,仍然是白人机制运转下的润滑油。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别格有罪么吗?这是一个深思费解的问题,在白人机制面前,他犯了杀人罪和死无对证的强奸罪,实当罪不可恕,在黑人群体里,他不学无术,惹是生非,贝西的生命犹如鸿毛。在我看来,别格的死亡宿命是跨越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新的一种空间,而这种空间是白人主义不能容忍的存在。他的死是必然的,这是一种超越两种意识形态的必然宿命。别格的宿命是悲剧,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残暴,恐惧和智谋都是新黑人群体的价值,白人把黑人的這些价值随着别格的死亡而毁灭,何不是一场族裔的悲剧。那么,至今来说,丢弃以往无力的宿命,对于登上民族之林的黑人文化价值早已不再是天路历程.

参考文献

[1]理查·赖特,《土生子》(施咸荣译)[M].译林出版社,1999.

[2]魏梦琦.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10):70-72.

[3]王卫平,陈广通.宿命的悲剧——作为哲学范畴的宿命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投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1):96-101.

[4]苏冬凉.生存,还是毁灭?——《土生子》的悲剧精神探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111-113.

[5]杨晓蓉.论《土生子》在美国非裔文学和美国文化中的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105-110.

[6]刘玄.论大卫·芬奇电影的宿命论倾向[D].四川师范大学,2016.

[7]刘黎,张秀见.人性中的"动物性"——评《土生子》中自然主义的表现[J].西安文理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6,9(6):22-25.

作者简介

张春林(1994-),女,河南商丘,云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