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差异下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讨

2019-04-20邓忠成

卷宗 2019年11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传播。但在文化全球传播的同时,由于高低语境的区别、思维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从而带来了“文化折扣”的现象。在新时代下,我国的外宣需要减少和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关键词:对外传播;文化折扣;认知思维

在全球化传播开始之后,由于不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各文化在交流时遇到了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为了探索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跨文化传播研究应运而生。为此,本文试图跳出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性,并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探析比较文学,心理学,传播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研究论文,分析了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和成因,并为对外传播的新情况进行了战略分析。

1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起源和发展

跨文化传播实践的历史悠久,广义上来说,自有人类社会便有了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而本文主要讨论的传播是近现代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

1.1 跨文化传播学的兴起

目前,我们普遍认为,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始于爱德华·霍尔和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外事学院。他在研究中指出,美国人由于过度的自我行为和沟通而忽视了他人的期望,招致国际上对美国的敌意,同时在国内形成一个亚文化圈,从而造成矛盾和摩擦不断。因此,美国人应该开始学习如何与外国人进行有效沟通。不久之后,他建议美国国务院开设外事服务研讨班,即“外事学院”,开展跨文化交流培训计划,这就是跨文化交流研究的开始。

1.2 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外语教学界将跨文化交流引入了国内。在引入的早期,跨文化传播研究侧重于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文化传播研究已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取得了稳步发展。从1990年至1995年,为借鉴和初创期。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阶段,该学科理论的引入和发展仍在继续。1996年至1999年为提升和拓展阶段。在此期间,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加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融入了全球化浪潮。自2001年以来,它一直处于高潮和深化阶段,这也是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第一次热潮。

2 “文化折扣”的原因探析

根据信息理论,信息传输的渠道是语言,即信息依赖于语言的编码和解码来完成传输过程。这要求通信器输出接收器可以正确理解的代码,然后才能顺利传输。如果编码的传播者和解码的接收者有不同文化背景,且对于解码有不同的解释,它可能导致误解,曲解,甚至解码中止。

2.1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区别

语境可以理解为与话语本身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和氛围,汀·图梅对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做出了具体的解释。在解释特定文化系统中的信息时,“高语境文化”,如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化,强调意义对语境关联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意义取决于语境而不是固定在语言上。而“低语境文化”,如美国,欧洲国家和其他西方文化,更注重语言符号本身的既定意义和含义。这种背景差异在中西交流中尤为明显。由于东西方的背景不同,中国人言论的委婉说法使美国人难以理解,甚至生气;美国人直截了当的表达常常使中国人感到粗鲁和唐突。

2.2 “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中美文化差异的基因性差异。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以东亚儒家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西歐和北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其基本认知方式和自我逻辑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儒家文化圈中成长的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倾向于整体性的思维,在观察事物中,会更多的从全方位的观察所有的相关性因素。在归因的时候,更多的是寻找社会因素。而西方人在认知的时候偏向于分析型思维,更多的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分类的方法将事物归属于某一类别,预测其发展方向,在归因时也根据相应的逻辑来分析问题。

2.3 “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不同

文化是一个定义十分广泛的名词,据考证,关于文化的定义大概有300多种,但没有一种能完全准确的描述文化的确切含义。英国人泰勒——“人类学之父”,首先使用文化作为术语。而中国古代对于文化的理解主要是“文治教化,以文化人”,而文化作为文化学的内容,其概念大致包含三层面的内容:一是指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科技水平等物质现象,即所谓物质文化;二是指政体、社会、制度等方式,即所谓制度文化;第三是哲学,宗教,伦理,风俗,文学和艺术,即所谓的精神文化。跨文化交际所提到的文化是这三个层面形成的共同文化,但实际上它主要是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冲突。

3 我国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文化差异是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和互动中不得不把握的内容,为增强对外传播交流的有效性,对于不同文化之间传播交流的方法性探讨就很有必要。在新时代,探讨对外传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并根据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值得深思。

3.1 明确内涵要素,强化中国文化交流的核心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因此,为了实现成功的文化输出,达到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中国必须首先塑造文化传播的核心。这个核心应该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不仅要提炼中国文化的精髓,还要体现时代特征,弘扬中华民族的积极精神,并保持相对稳定。

3.2 形成特色元素,搭建继承古今文化的桥梁

在世界文明史上,只有中国在古老文明高度发达后又继续发展成为一个文化高峰。与此同时,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以世界各国罕见的速度迅速发展。改革创新,开拓进取,追赶潮流,这些中国当代文化元素成为同期世界文化的亮点。它需要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从而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3.3 丰富渠道要素,加强多种沟通工具的使用

实践证明,拥有好的传播渠道的人掌握了文化交流的主动权。在当今世界,文化传播渠道正变得更加多样化。一方面,要巩固和创新对传统渠道的使用,另一方面是掌握新兴传播工具的传播特征和沟通方式。尤其要抓住新媒体反应快速,短小精悍,信息散播快的特点,充分调动公众参与文化传播的主动性,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从而发挥出新兴传播工具的积极作用。

4 结语

当前席卷全球的文化冲突和对话,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不断交流与发展融合。历史悠久的华夏文化将为建立和研究未来的全球文化,提供中国特色的精华和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需要努力总结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把中国文化成果融入世界文化和世界文化未来的“天择”之中。同时,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只有深刻理解不同文化类型的差异,才能使跨文化传播更加有效。把本国文化融入于他国文化中,从而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郭庆光,滕乐.跨越文化 寻求共识——从文化与认知的视角重新审视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J].国际新闻界,2011(04).

[2]丁小然,李明娟.网络跨文化传播:现代文化差异互动的一种诠释[J].山东社会科学,2013(09).

[3]王悠.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邓忠成(1994-),男,云南曲靖人,中国政法大学2017级法治新闻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对外传播
媒介融合背景下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新常态
中国英文新闻网站对外传播效果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