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19-04-20桂颖

卷宗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摘 要:在人口从农村大规模流向城镇的过程中,大多数流动父母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留守儿童规模快速扩张,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出现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忧思。本文揭示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长、品行塑造、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个层面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安全

1 引言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人口规模庞大,高达6.5亿,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化进程中纷纷涌入城市。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他们的子女无法随父母到流入地就学,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1]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形成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被视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利益受损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来自家庭结构的拆分和亲情的缺失。[2]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2 现阶段留守儿童的背景及特性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原因与其存在的现实背景密切相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有其自身的实践特点。

2.1 受社会发展影响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也日益明显。[3]

2.2 受家庭环境影响

外出务工父母的低收入水平使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和教育子女,[4]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也形成了巨大落差。[5]对于一些思想落后的家长来说,他们其实并不重视教育,并没有为提高孩子的教育质量而做出努力,而是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管,任其自由发展。

2.3 受政策体制影响

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二元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农村儿童入学费用高、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升学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使留守儿童无法流动的壁垒。[6]

2.4 与其他农村社会问题的关联性

留守儿童问题隐含着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经济滞后以及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关系到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关系的变异等问题。[7]

2.5 群体存在的持久性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反映了中国城乡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时间上的长期性以及地域上的广泛性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持久性。

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无法保证的教育

学习成长必须借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方能有效完成。在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教育资源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同时都面临着严重的教育问题,然而,留守儿童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的不利影响明显大于非留守儿童。

3.1.1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难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给予特殊帮扶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支持,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几乎无法在家有效完成,由此逐步形成与非留守儿童学业上的差距。按理,学校教育给予这部分儿童特殊的学业指导,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然而调查发现,农村学校师资缺乏,根本无力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有效帮扶,使得留守儿童学习问题日积月累,难以解决。同时,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生活条件艰苦,薪酬水平普遍较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励,教师更是无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提升。

3.1.2 隔代监护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農村地区的大多数留守儿童由其下一代监护人管理,由于下一代监护人学历低,知识和文化水平差,缺乏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下一代监护人无法有效引导留守儿童学习。部分隔代监护人表示没读过书,孩子学习的事情什么都不懂,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管住小孩的吃穿,而且现在的小孩很调皮,自己根本管不住。稍微有点文化的隔代监护人表示小孩在小学低年级时还勉强可以辅导学习,但进入高年级后,英语等课程的增加,自己完全无力辅导孩子。没有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留守儿童学习不够认真于是成绩直线下降。

3.2 令人担忧的品行塑造环境

品行一般指人的行为品德,品行的塑造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在性格塑造方面存在两大问题。

3.2.1 良好行为习惯与高尚情趣养成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比非留守儿童的问题更严重。这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无法管教他们,也无法及时调整他们的生活习惯。在业余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良兴趣的比例偏高。不少留守儿童在被问及自己的兴趣时,回答都是打游戏、玩电脑等,鲜有关于未来的畅想与远大抱负。

3.2.2 家庭关于品德培养的缺失,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疏于照顾,而隔代监护人在品德教育上的无能或者忽视,对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品德方面的正确引导往往不足。有些隔代监护人在孩子面前不注重日常生活用语,容易使得孩子养成讲脏话的坏习惯;有的隔代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导致孩子娇生惯养缺乏自主能力。甚至也有隔代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疏于管教,而由于社会诱惑的增多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沾染上吸毒、赌博等恶习,最后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3.3 难以疏导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众多问题中最明显、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出门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然而孩子在成长过程没有了父母的呵护与引导,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暗含着不稳定的因素。

3.3.1 农村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孤寂、焦虑、自卑、敏感等负面情绪

具体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不爱说话,害怕与人交流,交往能力差。当父母离开后,自己必须独自忍受孤独,常常感到无助和悲哀,十分缺乏安全感。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存在难以融入同龄集体的经历,他们在表现得不够自信的同时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内心异常敏感但是却不懂如何有效地和家长老师沟通。

3.3.2 父母及隔代监护人缺乏心理辅导能力

由于心理知识素养的匮乏,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及其下一代监护人普遍不熟悉心理问题。他们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理解,这使得留守儿童难以获得有效的心理咨询。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身处外地,平时只能通过电话偶尔询问一下学习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情感需求很少关注,一些父母一年只与子女通过一次电话,甚至在电话中对孩子的学习都不过问,更谈不上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3.4 安全隐患的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囊括学校、家庭、社区监管以及自我监管,每一个监管环节必不可漏,如果缺失或者不力必然发生安全事故。

3.4.1 校园内部缺乏安全管理

学校里的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处理,而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时间不在 身边导致其胆小软弱懦弱缺乏安全感,以及其他孩子对留守儿童的歧视,使得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欺负。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有被欺负的经历,被欺负之后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其次,农村很多中心小学地处镇上,而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住家较远,上下学过程中需要校车接送,而学校对于非官方的“黑校车”采取放任态度,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3.4.2 学校安全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一些农村中心小学一般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专题课程和发放安全教育书籍。对于安全教育,学校一般选择在班会课上由班主任老师进行,而班主任老师所进行的安全教育内容其科学性和系统性明显不足。

3.4.3 家庭监管的功能缺失

当学校的安全教育不足时需要由家庭方面进行补充完善,由于代理监护人对于安全认知不到位,容易造成儿童缺乏最基础最必要的安全保障,致使危险情况下留守儿童的自救能力和应变能力都较差。[8]代理监护人只是有时关注,甚至有表示不关注,隔代教育的监护盲区使得留守儿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城市家庭比农村家庭更能够很好地保护儿童,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基本上都是上一代的老人、弱者、病患、残疾人。当小偷或抢劫犯潜入家中夺取财物或发生暴力行为的时候,老人和幼童双方都会受到伤害。

3.4.4 农村社区监督的匮乏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他们的安全面临着各方面的威胁,因此社区监管是在学校和家庭以外的衔接真空地带的有力保障。但是农村的社区对于留守儿童的看护主要是以互助的形式存在,缺乏实质性的措施。

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治理对策

4.1 完善法律体系,强化父母监督责任

关于父母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有相关规定。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监护人可以将其部分或全部监护责任委托给他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独自生活而缺乏监护,也不得允许未成年人放弃其监护责任。然而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尚缺乏操作性,亟待细化和明确关于监护不当或失责行为的干预、处罚措施,使得这些规定的法律效力难以发挥作用。[9]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父母的法律责任,建立监护人监督干预机制,及时关注和保护留守儿童的权益,尽可能减少因缺乏“家庭保护”而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

4.2 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经费保障制度

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积极学习和推广当地留守儿童关爱试点的成功经验,引导和协调各方力量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主要阵地,需要不断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设。除了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外,还应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设立专项资金,明确财政投资主体,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另外,为有效推动这项工作的实施应建立专门的监督评估机制,将留守流动儿童关怀服务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管理综合管理的评估体系。

4.3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力军,学校应坚持以留守儿童为基础的工作理念,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园”氛围。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可以采取试点和逐步推广的方式,最终形成全国统一的农村留守儿童电子信息库,为完善农村留守兒童动态监测系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最重要的是,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10]建立教师帮扶制度,以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的方式,关注其学习、关心其生活;在做好日常安全教育的基础上, 建立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尽可能减少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的发生或使其伤害降低到最少。

维系家庭沟通,创新家庭沟通模式。与物质需求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父母心理和内心情感上的关怀,父母应尽可能通过电话、书信、网络等多种形式定期与子女交流感情,利用节假日回家多陪陪孩子,让孩子体验到亲情归属感。同时,监护人也应明确其教育和关心孩子的责任,加强与学校的联系,改进教育方法以及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善于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与引导。

社会关爱网络的构建,需要动员和借助社会各方的力量,以多形式、多途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以教育、妇联、共青团等关心下一代的基层组织为主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利用和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的作用。在留守儿童聚集地建立关爱服务阵营,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托管、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来作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补充剂。倡导社会团体、公益性组织、个人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公益活动,使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丰富化,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全社会温暖的爱。

4.4 就地城镇化

当前,需要通过就地城镇化,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通过城市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下乡,与农村的劳动和土地要素相结合,才能够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劳动者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参与现代化生产,获取土地租金报酬。还应进一步推进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农民可以以出租或者入股的形式,使土地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参与生产,最终获取租金或者分红报酬。农村的就地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儿童得到良好照料,实现健康成长。而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为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当地的城镇化建设,从而实现家庭、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体系。[11]

5 总结

家庭环境的恶劣,使得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在社会认知、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同有父母陪伴的同龄人相比,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更为突出。若处置不当,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可逆转的长远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家庭,甚至威胁农村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几代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倩.悬浮的孤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危機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8(12):43-46.

[2]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03):13-29+188-189.

[3]许立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12):60-61.

[4]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19-25.

[5]鲁秀美,李培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思考[J].黑河学刊,2007(1):126-128.

[6]丁杰,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297(10):15-18.

[7]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117-120.

[8]张帮辉,李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02):200-206.

[9]和学新,李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其政策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01):100-110.

[10]姚嘉,张海峰,姚先国.父母照料缺失对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08):51-58.

[11]苏华山.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与出路[N].中国人口报,2018-11-30(003).

作者简介

桂颖(1996-),女,汉,安徽安庆,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

猜你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