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策略探讨
2019-04-20缪书廷
缪书廷
摘 要: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图书信息中心的专业教职人员与馆藏信息资源为依托,从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选修课及图书馆数字资源普及活动等实践的角度出发,调查分析我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思考和探讨有效的教育策略,并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效率和普及度。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信息素养;现状;策略
1 研究背景
信息素养主要涵盖信息意识、信息伦理和信息能力三个维度。其中以信息获取、分析、加工、整合、储存为主要内容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入、各种智能终端和物联网的迅速崛起及其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逐渐超越了其原有的学科知识范畴,越来越呈现出跨界属性。大学生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已成为影响其生活、学习方式乃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核心因素。
艺术类高职学生除了具备表演、美术、影视技术等专业技能外,提升信息素养已成为学习、职业发展的形势所趋。仅有一些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使用的基本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在庞大的信息网络中筛选、获取知识和独立学习的需求。而艺术院校学生存在个性鲜明、专业方向与理论知识结构差异较大等特点,也使调查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并研究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教育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2 艺术类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2.1 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情况比较
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日本、韩国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十分重视。例如日本从2003年开始就在全国高中教学大纲中加入信息学必修课,要求所有高中生在毕业前必须修满一年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以求所有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就有一定的信息、网络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教材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在2011年日本学者本村猛能的一项高中信息教育研究课题结果显示,日本与韩国的高中生在计算机等的应用方法方面差异较小,但韩国学生的信息知识面更广泛,日本学生的信息应用意图和能力更强。
相较之下,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且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进入大学之前的信息常识通常来源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未系统地受过相关基础课程教育。且我国的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招生考试也往往以艺术专业考试为主要考核项目,文化课成绩相对要求较低,同时,培养机制也不够成熟,通常将信息素养教育简单融合到计算机基础技术课程中,忽略了学生使用计算机和各种移动终端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学制较短、偏重职业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的信息能力培养方案等原因,使此类现象更为明显。
2.2 艺术类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专业分为音乐、戏剧、美术、舞蹈、影视技术、文化管理等方向,涵盖的专业范围较广,在专业技术培养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虽然对网络信息和智能设备接受度非常高,但对相关的技术知识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我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由图书信息中心承担,以新生入馆教育、开设《信息检索》课程、数字资源推广讲座和知识竞答等活动为主要形式。在对历年的教学和活动过程的调研中,可归纳出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以下特点:
1)信息载体普及度高。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数码产品的多样化,以及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使个人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载体几乎成为高职学生的生活、学习必备品。在2018年对本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几乎为100%。由于其便利性和娱乐性,高职艺术生通常对这些信息载体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都较强。
2)信息意识薄弱。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庞大且无序,没有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误导,或遭到病毒攻击造成财物损失;缺乏著作权法律法规常识,在素材引用、艺术创作、论文写作等方面易产生侵权或被侵权行为。
3)信息获取渠道单一。调查显示,在未接受过信息素养相关课程或讲座培训的学生中,有九成以上对图书馆引进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及专业相关数字资源一无所知,在学习遇到问题需要查找信息时通常通过阅览纸质图书资料和查询百度等常见搜索引擎,且只用自然语言查询,无法确保查全率和查准率。
4)信息加工能力有待提高。从互联网上获得的信息通常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加工,以提高其真实性和有效性。艺术类高职学生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其接触和获取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时尚性,在信息更新速度极快的专业领域,筛选、鉴别所需信息的合法性和时效性,及对获取的素材进行加工或再创作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其不能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支持,从而弱化其职业能力。
3 艺术类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为呼应信息化社会构建的总体要求,实现科学型、智力型艺术类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力度对艺术类高职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针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尝试探讨一些相应的对策,并在实践应用中进行反思和提高可行性。
3.1 建设特色信息资源库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各具特色,除了通用的信息基础知识和学术论文数字资源的普及,对不同的专业可根据其学科建设需要,引进相应的素材或其他资源。这样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掌握專业资源检索方法的讲解中,让信息素养的提升成为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个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接收模式。
3.2 丰富教育模式
相对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较强的理论性,当前图书馆的智慧化和移动终端的丰富化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校图信中心近年来在新生教育过程中引入了微信服务号并由专业馆员运营,使学生在手机上能够轻松获取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和信息推送,提高了其对图书馆功能和信息资源的初步认识;在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和数字资源推广活动时,引入了微助教课堂应用工具和一些在线实时对接、互动答题的游戏程序,并形成一定的奖励机制,不仅便于签到、讨论、上机实践、随堂测验等课堂管理,更增加了教学和活动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推翻了以往在艺术生印象中比较枯燥的理论课的形象,大大提高了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在教育模式的改进中,需要注意把握娱乐性的程度,既要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能偏离了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题。
3.3 建立人际传播网络
在我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过程中,各系部专业教师的引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如果教师对信息、数字资源不敏感,其学生对图书馆和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接触也会较少。在2017年,我校图书信息中心与现代教育中心两部门合并之后,在信息素养培训应首先从教师入手的方面达成了共识。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主要分为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字资源使用两个方面,从课堂教学方式的信息化、智能化到信息资源获取、利用技能的提升,为信息素养渗透到课堂、实践中,同时通过教师的影响力深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
3.4 普及信息检索课程
在普通高校中,常有将《信息检索》设为限选课程的专业,以保证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必须修完信息素养课程的学分。而在我校目前的信息素养课程性质为公共选修课,且由于图书信息中心专业教员人手有限,每年的开课时间和课程覆盖率都受到影响。本文设想未来可能采用的两种形式,如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条件的限制,将大大提高信息检索课程的普及率:一是引进网络课,不仅方便学生通过智能终端的网络平台远程学习,也可以将原本受场地限制的选课人数大大提高;二是在人手足够的情况下设置阶段性选修课,如在西洋音乐专业的课程中开设音乐类信息检索课程,在毕业生论文选题阶段開设知网等学术数据库使用教程讲座等,在信息需求产生的时候进行对应的辅导,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重视度。
4 总结
为适应社会信息化、智慧化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素养也成为艺术类高职学生在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必备的技能。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新、反思和改进的过程,作为主导部门,图书信息中心也应与时俱进,提高学科资源建设能力,积极探索适应本校专业需求的培养策略,使职业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相辅相成,培养出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徐艳.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与研究[J].数字社区,2014(12):60-61.
[2]梶浦文夫.今后的大学信息素养教育[J].仓敷艺术科学大学纪要,2007 (12):61-67.
[3]本村猛能.日本、韩国的高中信息教育的比较研究[J].群马大学教育学部纪要(艺术·技术·体育·生活科学篇),2012(47):145-158.
[4]陈一笑,赵国柱.培养艺术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7(9):167-168.
[5]王先国.智慧校园环境下艺术类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09):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