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先行之策
2019-04-20姜丹彤
摘 要: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建议早就被提出,但是一直未能进行真正有效的实践。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数字,2017年我国普通高校年招生量达748万人,高等教育总在学规模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我国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从目前情况来看,给大学生“增负”无疑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先行之策、首要之策、必行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增负”;高水平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评价体系
1 大学生“增负”如何能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1]。由于中小学时期应试背景下在高压学习环境下成长,学生们往往在进入大学后立刻变得散漫。“快乐大学”的认知偏差和社会各界的漠视催生了消极懈怠的大学学习模式,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更加导致本科生学习意识不强、学习方向模糊、思维模式固化。
高校评教制度、学业评价制度异化、高校对人才培养投入不够、高校课程挑战度低、高校毕业证含金量低等问题也是本科教育存在很久的弊病。“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大学生合理“增负”,不是单纯地加大本科生学习压力,而是要在社会实践、学术水平、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针对大学生“增负”对本科教育质量的影响问题,采用在网上发布问卷的方式,对以辽宁地区为主的全国在校大学生展开广泛调查,共收回300份问卷并对结果作出分析。
2 大学生“增负”的影响
关于大学生“增负”,此前教育部也出台过一些相关政策,比如要求高校严格保证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淘汰掉大学课程设置中的“水课”,以及取消“清考”制度,这些政策固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学通过降低审核标准来帮助本科生顺利毕业也着实辜负了这些决策的善意。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有88.37%的学生认为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有所提高,然而大部分学生(60.47%)表示其所在学校“增负”力度一般,与平时相比略有增多。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2]。大学生“增负”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学生本人,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有60.47%的学生认为“增负”切实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次得到提高的是教师,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增负”是订正教学目标、使本科教学回归育人本位的必由之路;最后就是学校,“增负”有利于整顿现代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宏观角度来说,大学生“增负”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3 如何合理实施大学生“增负”
3.1 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第一步就需要贯彻落实教育部撤销“水课”的要求,肃清无实际用处的混学分课程。同时各高校应积极响应取消“清考”制度的号召,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5.85%同学所在的学校已经取消了“清考”,严格把控考试纪律和毕业成绩要求。
第二步,建立健全专业及个人培养方案,实行学分绩点透明化。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为各个专业明确学术能力培养的最佳方案,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培养方案参考。学校的学分核算、绩点核算及其获得来源,各类分数计算方式,社会实践、科研等活动的奖励等都应做明确要求并公布给全校师生,使学生明确基本学习任务,更好规划努力的方向。
第三步,增强课程内容的挑战性,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课程数量很少,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也相对缺乏,而聚焦于理论概念的课程偏多,课堂总体比较轻松,依然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為主,学生大多在玩手机或不经思考地抄笔记。鉴于此,我们可以开设一些新型课程,如清华大学2012年正式施行的挑战性学习示范课,课程内容围绕现实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研讨,以小班制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2 增强高校对人才培养工作投入
目前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明显不足,增强投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投入,另一方面是精神投入。在物质投入上,高校要给大学生“增负”以最大的物质保障,硬件设施上保证本科生有足够的学习空间,有足以支撑科学研究的设备及实验室,有宽敞整洁的住宿环境;软件方面要为本科生配备优秀且充足的教师资源,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料和研究素材。
在精神投入上,高校首先应对所有的课程进行综合考察评估,筛选生成教学积极、内容实用、管理严格的“金课”。另外对教师的考核和晋升淘汰制度也要进行更新,力求公平、注重教学能力而非科研水平,把学生评价作为重要参考,为学生留下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学校还应在毕业考核上费些心血,创新毕业考核方式,对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3 建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降低科研成果在高校办学绩效评价中的比重,高校鼓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在科研比赛、课题研究、文章发表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办学绩效评价指向各种科研类的荣誉。为此大学教师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在此,而忽视了本职的教学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革新对高校办学的评价体系,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
其次,学校应缩小不同等级教师之间的薪酬待遇差距,同时降低科研成果在评定职称中所占的比例,鼓励教师回归教学。学校应实行匿名评教,以获得学生对教师最真实的评价,作为综合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师评价以教学能力为导向,通过绩效考核、评教组抽查听课、教师互评等方式形成完整的评教系统,并对教师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学态度、积极性、课堂效果、课堂创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评。
最后,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采取更加客观、公正、倾向学术能力的评价体系,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既设置考察专业知识的笔试考试,又设置考验实际应用能力的面试或者课题实践测评;既对学术水平做出评价,也对自主学习能力及道德品质进行评价;评价既能体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考察,又有规律可循。在系统科学的学业评价体系建成后,教育者和高校管理者严格执行评价标准,势必会发挥出新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EB/OL].(2018-6-21)[2018-8-5]http:// 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6/t20180621_340586.htm.
[2]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6.22.
[3]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作者简介
姜丹彤(1999-),女,辽宁营口人,本科生,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