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前的湖北省图书馆

2019-04-20陈银涛曹锐

卷宗 2019年11期
关键词:西迁历程发展

陈银涛 曹锐

摘 要:简要回顾了湖北省图书馆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创建经过和发展历程。省馆由湖广总督创办的学堂藏书楼到民国官办的公共图书馆,历经五十多年风雨,饱受旧中国时局动荡和战乱不休的洗礼,特别是经历西迁恩施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依然成长为建国前国内首屈一指的省级图书馆。藉此缅怀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做出贡献的前辈先人。

关键词:湖北省图书馆;发展;历程;西迁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自2012年底开始对公众开放,已经六年了,这是近年来中国兴建的最大图书馆。从规模上看,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图书馆,截止2018年初,总藏书量达651万多册,最高藏书量可达1022万册,日均接待来访读者超过8000人次,在2017年4月辽宁省图书馆全面开馆前,是全国单个建筑面积最大的省级图书馆。但它的建立发展历程充满曲折艰辛,特别是建国前的历史,研究这段历史可以折射出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史的变迁。

1 起源

湖北地区文气鼎盛,文教事业发达,地处九省通衢的中华腹地,是华夏各地文化交汇的所在,荆楚文化源远流长,民间向来庋藏盛行,藏书大家屡见不鲜。这都给湖北省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以极大便利。

1.1 端方

端方是湖北省图书馆的发源之人。他是清末满人五虎之一,也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创始人之一,思想开通,批判科举制度,提倡教育改革。光绪二十七年四月(1901年5月),端方升任湖北巡抚,恰逢清廷颁布了兴办新式教育的诏书,他即对原来的两湖学院进行扩充改名,对其他的高等专业学堂也积极改良,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六日(1902年10月7日),又兼署湖广总督。他特别注重小学教育,在光绪三十年四月十一日(1904年5月25日)调任至江苏巡抚前,陆续在武汉兴办了六十多所初等小学堂,并派出大批留学生[1]。

图书馆是办学的产物。新式学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也得采用新式的,端方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3月即遣人去上海、日本采买新式教育用品。为了节省经费,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创办图书馆是应有的事情。端方在光绪三十年二月二十四日(1904年4月9日)所呈给朝廷的《筹建学堂完备摺》中在汇报新式学堂陆续开办的情况之后,他提出“创立图书馆一所,专庋古今中外有用书籍图画之属,以备学者浏览”[2],可见他认为创立图书馆是办学的自然延伸,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办学。

端方为新式教育创办的图书馆,读者为新式学堂的师生及来访“学者”,这和现代图书馆中的高校图书馆十分类似。

1.2 张之洞

端方是湖北省图书馆的埋种之人,张之洞则是育苗之人。端方以办学为头等大事,张之洞则办学与工业并重,他们同是清末轰轰烈烈的“湖北新政”的主持者。湖北之所以能诞生全国第一家官办公共图书馆,开中国近代教育之新风,端、张二人功劳甚大。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能臣之一,曾长期执掌湖北地方大权,前后跨越19年之久。他也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在湖北曾经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包括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光绪三十年二月十八日(1904年4月3日)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端方卸任,之后调到苏州任江苏巡抚,但其所创办的图书馆继续存在。此馆最早见诸报端的日期是光绪三十年正月二十八日(1904年3月14日),并在光绪三十年七月间正式开张。

为满足学堂师生、学者及公众的需要,张之洞又设立了学堂应用图书馆,地址在武昌府长街三佛阁口原建之益智场、兰陵路西街,并将武当宫图书局并入其中。光绪三十年九月十日(1904年10月18日)《湖南官报》的《武昌图书馆并合》中写道:“张宫保现以各学堂之图书标本资料均不完全,欲各办一份则经费支绌,不得已乃将端中丞在鄂所创之工业厂改为仪器图书馆,广购东西洋书籍图画标本资料,以供各学堂实验之用。而校外研究家亦可入馆参考。前设在武当宫之图书馆即与此合而为一,以免分歧[3]。”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初,其馆舍已经狭小不堪使用,为扩建湖北图书馆,前任湖广总督、现任军机大臣张之洞同武昌博文学院创始人巴修龄协商,用武昌府宾阳门外(今武昌区武珞路343号,武汉市第十五中学)地皮交换其学院地产(兰陵街东侧,今武昌区解放路248号),并收该书院校园建筑为省有,作为湖北图书馆新馆。之后张之洞将武昌各学堂遗存的储量宏富的书籍陆续收集、移置到了新馆舍,这些学堂的图书包括武昌原两湖书院、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所藏书籍,使湖北图书馆藏书数量达到四万多册,当时就有“天下奇书为文襄搜罗殆尽”之说。

2 发展历程

2.1 清末时期

武当宫图书局被合并到学堂应用图书馆后,在光绪三十年十月八日(1904 年11月14日)这一天,作为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敬献之礼,正式开馆,这是湖北省图书馆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之一,它标志着该馆正式成立了。

学堂应用图书馆为学堂教学、师生借阅服务,除为各学校购置图书之外,还具有各学堂共用的图书馆、实验室的性质,同时接待校外学者入馆参观。

光绪三十一年二月(1905年3月),学堂应用图书馆进行了第一次扩充。购买馆址附近的民房10多间,模仿西式建筑对馆舍进行扩建。儿童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和报刊杂志阅览室都随之出现,名称也改为“湖北图书馆”。端方创办图书馆刚满一年,它的服务对象,已由学堂扩大为公众,即由学校图书馆变为公共图书馆。其大体上属于学术性图书馆,读者局限于少數缙绅先生,需买票进馆。

2.2 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首义。湖北图书馆被起义军征为军储所,馆内的珍贵古籍, 惨遭蹂躏,大部分散佚残缺。史载“刍茭粮糗……杂陈横列, 经籍散佚, 填塞街巷[4]”,之前四处收集、访购的图书大多遗失损毁。民国成立后,鄂军都督黎元洪派员对其藏书进行整理,“收集残篇,掇适灰烬,存亡集散,使馆藏稍复旧观”[4]。这是湖北省图书馆的第一次浩劫。

之后的武昌大体安稳,湖北图书馆默默发展,藏书不断增加。到1916年馆藏图书恢复到了2793种2万多册,1922年达到6798部61350册。与此同时,民国前期的全国政治军事斗争激烈频繁,湖北也被反复争夺,十五年内共有十九任湖北最高民政长官。当政军阀无力顾及文教,湖北图书馆经费年年奇缺,依赖于社会捐款和收图书阅览费贴补[5]。

1926年10月北伐军占领武昌,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在武汉建立革命文化图书馆,附设于湖北图书馆内,藏书3000多册。在1927年1月1日开馆,钱介磐、李达先后任两馆馆长。但7月后大革命全面失败,湖北图书馆受到冲击,革命文化图书馆被破坏,所有陈列的革命书刊都丧失了[6]。

2.3 十年安宁

在“宁汉合流”、“宁汉战争”、“蒋桂战争”后,武昌地区获得了十年安宁。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的湖北省政府重建后,湖北省立图书馆重新组织,对外开放,不断增加藏书量。同时明确提出学习欧美,进馆新书摒弃不适用的旧式目录,改用卡片式目录,引进美国杜威氏十进分类法编目,成为一个新体系,之前的古籍还是按《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法上架。“大革命”前读者进馆看书要收门票费,1928年以后读者取得借书证需铺保盖章,不再收取任何费用。

1928年时藏书10万余册,1931月1月湖北历史博物馆成立,附设与省立图书馆,11月查得馆藏图书11万册,1934年3月达13万册。1936年10月有近15万册了。

省馆一直面临着经费困难和馆舍老旧狭窄的问题,经馆长谈锡恩多方设法呼吁,1934年2月省政府终于拨下巨款,选择蛇山南麓抱冰堂下空地为新馆址修建馆舍,1936年9月建成,10月接收,但新馆尚未正式开张,省馆就被迫西迁。

2.4 避寇西迁

1938年夏,日军野蛮侵入中华腹地,战火烧到了武汉周边,形势十分危急。日军飞机经常对市区建筑人群不分差别的狂轰滥炸,日军特务机构对沦陷区图书馆所藏图书,要么大肆销毁要么掠夺转运到岛国。鉴于这类教训,谈锡恩向国民政府湖北省政府的严立三、石瑛、张难先三人力争省馆藏书尽快西迁恩施[7]。

6月底,64岁高龄的谈锡恩指挥14名馆员馆工将所藏中外书籍的98000多册,装入173个大木箱,另将普通科学图书、杂志报纸、卡片、公文、杂件等,装成49箱,同时将崇文书局版片9540块,装木架86件,总共约36吨,搭上最后一艘西迁离汉的轮船[8],分三批搬运,9月下旬所有文献到达宜昌,战事不利无法按预期开馆,11月中旬所有图书开始装运到了秭归新滩。租杜氏祠堂为临时馆址,建临时阅览处,将一部分中文新书开放,从1939年1月30日开始,每天接待读者约一百二十人, 坚持了一年。

1月31日省教育厅即要求带普通图书再迁至恩施,古籍、板片另寻地点密藏。谈锡恩又带人四处翻访合适的古籍珍本藏书地址,选定密藏点,甚至亲自值守[9]。

1939年3月新滩的古籍、版片运至长云乡游家河小峡口岩洞,1939年8月19日又将杨守敬遗留藏书迁到了兴山县第一区屈洞乡兴隆寺。1939年7月新滩图书中的科学、普通书籍及杂件运到恩施,并选择地点建立临时图书馆,或自建竹篱草屋,或搭建木条草棚也要坚持向民众开放图书[10]。

1940年6月宜昌沦陷,秭归成为前线,省馆又将秭归、兴山所藏古籍、板片继续西迁,10月18日到巴东,至1941年3月运到恩施。

在高峰峻岭的鄂西十万大山和茫茫急湍的长江中,千里迢迢搬运几十吨的文献所遭遇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如道路崎岖、蜿蜒狭窄、坑洼不平、草茂林密、敌机轰炸、匪祸兵灾、人手不足、费用拮据、少车缺船,焦虑忧愤、前途渺茫、悲观失望等等,但都被坚韧的图书馆人克服。据其馆史记载,那时每遗失一本书,谈锡恩馆长都认真记录在《西迁日记》里,但他大儿子在护书西迁的路上因躲避飞机轰炸慌乱间掉下山沟牺牲却一笔未提。谈馆长把国破家亡的哀怨诉在心里,将保护中华图书的重任担在肩上,他曾说过:“守藏之贵,重于守土。人生百年,书传万代”[11]。这句话跨越七十多年来的时空,听来仍然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1946年8月,迁复武昌后检查全部图书,在四年的千里来回搬运、七年的战火危局中,水渍、霉烂图书193种662冊,流通遗失193种282册,包含一些珍贵孤本,但由于种种措施得力,总体损失不到西迁文献总量的百分之一,是所有西迁图书馆中损失最小的,基本做到了西迁图书全整迁复,是文化抗战的杰出模范[12]。湖北省图书馆历史上的这次劫难,既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苦难经历,也是民族史上的伤痕记忆。

2.5 恩施岁月

西迁的珍贵古籍、板片分别藏于恩施白果、铁厂和出水洞三处地点,科学书籍和普通图书、报章杂志等被运到恩施后,1939年3月省馆在恩施五峰山原高农分校内开设,1940年4月在唐家湾新馆舍正式开馆,当年记有图书95997册。1945年2月16日,舞阳坝新馆落成,第二天新馆舍正式开放。

在恩施的湖北省立图书馆过得尤为艰难。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古籍的藏书地点偏僻狭小,蚊虫侵扰,夏季雨多,潮湿多气,需专人长期驻守,集各种藏书不利条件于一处,曝晒都得分批进行,小心翼翼。

第二,先后选定的几处馆址,无不狭窄,难办公,难陈列书,难借阅书。

第三,前后选定迁移的几处馆址屡屡被上级部门以各种理由占用,短短六年时间,前后七次搬迁馆址,可以说是居无定所,辗转流离,后文有详细说明。

第四,划拨的经费很少,申请的大额款项常被截留到其他单位,严重影响到了该馆在恩施的生存,馆员生活条件艰苦,开展活动困难重重。

但是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省馆依然坚持设立阅览处,对民众开放阅读图书,先后在恩施向家村上街万寿宫、唐家湾、土桥坝店子坪、官坡、五峰山、核桃坝、店子原址、舞阳坝邓家湾等这些地方开设阅览室,可谓是屡开屡迁,履迁屡开。

猜你喜欢

西迁历程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西迁丰碑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