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行为学与环境保护行为探索研究

2019-04-20徐筝

卷宗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垃圾环境

徐筝

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环境保护的政策也存在许多缺陷,现如今中国人民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渐高,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也需要优良的环境作保障。环境保护迫在眉睫,而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有待改进。比如,中国的垃圾分类不详细,且许多国人很少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垃圾处理方式无创新;城区污水和工厂污水排放不达标,污染河流和城市水源;工厂排放没有经过净化的空气,造成空气中的pm2.5增多;大量采煤采矿和过度使用地下水,造成地表塌陷,地下水被污;地区之间相互竞争,忽略环境的整体性,为了发展本地区,破坏整个环境;现在的中国的工业仍然是重工业占比较重,轻工业和新兴科技产业占比较轻。中国农业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农药、化肥、地膜等使用量迅速增长,对中国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越发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陷入两难选择。而当前中国农业支持政策导向存在偏差,更多的关注粮食供给能力保障。面临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政策严重缺位[1]。

中国近几年才开始重视环境保护,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立环保法,也是近几年才涌现一些环保组织,个人的环保意识欠缺,中国的环境保护还处于萌芽的时期。关于环境心理学与环境保护探索研究,也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方向。

过去,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更多关注环境变化对人带来的影响,如在拥挤的环境中,在恶劣的环境中,人类的生存模式和相处模式。都是从人被环境影响的理论。而很少研究人去影响环境的理论,如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改变人类的行为来改变环境的相处模式。现在学科主流已经从行为主义学说和群体心理学学说进行交叉研究,来探索环境危机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以下分别从四个点切入环境心理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关探索。

1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知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对环境中的负性结果,保有持续的、统一的、长期的评价。人类对生态环境知觉的感受程度,决定了人类的行为是去保护环境还是破坏坏境。1987年,斯洛维克的研究指出人们对环境恶化程度的认知,与科研者预测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评估值也许会趋高,也许会趋低。人们如果把环境恶化视为不可控的,可怕的,毁灭性的,难预测的,殃及下一代的,则人们评价水平会趋高,如对化学用品XP工厂的修建,原子能的使用。人们如果把恶化视为可控的,不会导致全球性大型灾难的,易恢复的,不会影响下一代的,则人们的评价水平就会趋低,如垃圾的倾倒,农药的使用。当前生态环境问题中,很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因为对某种环境恶化的低评价过低,导致人们没有足够重视,不会出现制定或采取保护策略。因而,环境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强化人们对风险评价的机制。

2 行为理论中的“社会两难”学说

1973年,社会学家约翰·布莱特发表了“社会两难”理论,当个人短期需求与公众长远利益之间存在的矛盾后,如何做出决策。两难这个概念,是从伦理学中衍生而来的。如,单人驾驶私家车,对个体而言出行方便,对公众而言造成了空气污染和能源耗费。乱扔垃圾,对个体而言省去麻烦,对环境而言则遭到了破坏。这类社会两难的事件一直存在,环境心理学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

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用“双赢模式”可以解决两难问题。工业化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耗尽和能源重复浪费,甚至某些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也在大量的浪费。为了减少资源损失,就得尽量多地重复使用可第二次使用的资源。所以,提倡人们循环再利用,以保护濒临灭绝的资源。资源的回收分为两种:第一,废弃物回收,按照物品原有用途再次使用。如,回收易拉罐、纸屑等。第二,回收旧废弃物用于新用途。

3 先行策略和随后策略

先行策略,是行为改变之前所采取的措施。它采用的方法是,使人的态度得到改变从而促使行为改变。运用到生态学上,就是预先改变个体对环境保护的评价和反应,以避免行为上破坏环境,通常有以下四种方法。第一,态度教育。说服,是一种高效的环境教育方法,通过媒体或其他扩散信息的方法,对大众进行宣传,从而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态度。第二,承诺。让更多的人们做出愿意保护环境的承诺,则可有效地落实到人们的行为之上。第三,榜样。榜样呈现,让更多的人希望和榜样一样得获得嘉奖,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第四,提示。通过对信息的暗示,潜移默化人们去保护环境。榜样,电视广告,都是提示的一种。

随后策略,也就是干预结果,当事件发生后对其采取干预措施,有强化和反馈两种主要形式,以及政策改变和技术革新两种辅助形式。第一,强化与惩罚。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正强化使用奖励,负强化使用惩罚。在环保方面,当社会中的个人有环护行为时就获得奖励,比如说荣誉,金钱,有破坏行为时就获得惩罚,比如说罚款,某个不喜欢的个体感受,就能约束社会中的个人保护环境。第二,反馈。环境反馈,可以给行为提供结果,也是强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对电能源的节省,最直接的反馈方法是人们进行自我监督,电费按照梯级收费,普及人们观测电量仪表的方式,鼓励人们定期检查电的使用,通过“电费”这个结果来促使人们节约用电。第三,政策改变和技术革新。通过改良技术,完善规则,建立制度,制定法规,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来达到预期效果。

把这两种策略综合起来运用,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如对生活用品啤酒玻璃瓶为例,对它进行环保回收,就可以采用“教育——高承诺循环利用行为——目标设定为资源循环利用——使人不能拒绝回收行为——强化(返回啤酒瓶时给予金钱奖励)——反馈),通过这些步骤就能很好的运用这两种策略。

4 改变现有行为模式

故意破坏行为是人们故意或恶意破坏、损坏、毁坏社会公有或个人私有财产。故意破坏环境的行为,通常有引起社会关注,达到报复,当作消遣,为了宣泄不满、愤怒情绪蓄意破坏(常发生在公共设施上),非法获取某件物品等目的。

故意破坏环境的行为是有意的,与“没有保护资源的措施”或“无意的乱扔垃圾”等无意行为不同。要改变现有的问题行为,就是研究人们为什么会产生错误行为。在故意乱扔垃圾的行为模式中,出现了特殊的行为模式——“垃圾产生垃圾”。一个垃圾重重的地方,随后易出现更多垃圾。要解决这种情形,可以采用先行策略及随后策略。首先进行先行干预。张贴告示或明示“严禁乱扔垃圾”。并设置垃圾箱,配备装载垃圾的设施。再次进行随后策略。当垃圾投入垃圾箱时,会受到鼓励,如垃圾箱发出奖励声音“谢谢”,更易引发人们合理归置垃圾。某个人在此地,捡满一袋垃圾,就可获得一定现金奖励来强化行为。这样能正向引导人们不乱扔垃圾。除了解决策略方法,也需深层次探讨人们的心理动机。乱涂乱画或已被损坏的公共场所,极易被再次涂鸦。所以,尽快清理已涂字迹的建筑物,修复破坏的公共设施,也是至关重要。在众多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故意破坏环境的行为,动机多起源于行为受挫后的发泄。

当前中国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化、扩大化,现在社会更应重视生态行为学以及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探索,这既有利于行为学科的自身建设发展,探讨自然环境在个体行为中的应用,也有利于生态学科的拓展深化,对解决当前困扰全球的生态危机有着重要意义。生态行为学既是一个描述社会环境现象的模式,也是一个解决现有环境行为问题的方法,更是一个新兴的可持续发展视角。只有通过并加強对它的探索研究,创造性的解决生态危机,才能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实现生态中国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王哲.基于农业支持视角的中国农业环境政策研究[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垃圾环境
环境保护
垃圾去哪了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环境
倒垃圾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