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文库研究述评

2019-04-20李秋静

卷宗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图书馆

摘 要:本文拟利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对1987年以来我国高校文库的发展和研究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了解和发现中国高校文库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文库;图书馆;特色馆藏

1 研究背景与方法

1.1 研究背景

1982年,教育部提出“关注学校出版物的收集和学校作者的学术文献”[1],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响应号召,建立了第一所高校文库。作为高校馆藏与师生、校友之间特殊桥梁的高校文库开始得到关注,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与此同时,理论界对于文库的研究日益发展,针对文库的建设经验、文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文库的特色建设等提出了各种观点,并由此引发了讨论。从我国第一所高校文库建设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文库的建设工作已日趋成熟,但缺乏突破与改进。

1.2 研究方法

本文拟利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对1987年中国高校文库的发展和研究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了解和发现中国高校文库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對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www.cnki.net)进行检索, 以“SU=文库 and TI%高校orTI%大学”为检索式,获得所有相关文献。除了不相关的内容外,共得到160条相关记录,其中最早的文献发表于1987年4月2日。

2 高线文库研究的进展情况

2.1 高校文库研究的数量分析

文献的出版年份可以反映相关研究的热量分布并预测发展趋势。从图1的论文发表年度数量分析图表中可以看出,1987年至2003年,有关文库的研究数量较少,研究热度不够,从2004年开始至2014,文库的研究热度处于逐步上升状态,2014年至今,文库的研究热度与07年之前相比更高,且保持热度上升的趋势。

198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工作条例”,其中第二条“关注学校出版物的收集和学校作者的学术文献”引起了很多高校的注意[2],中国人民大学做出了表率,于198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所高校文库,1987年开始,高校文库开始成为研究的话题。

从1987年至2003年,我国文库发展已有16年历史,16年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也建立了文库。文库的建设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关研究数量非常少,文库建设的普及并不是很高。

2003年11月4日至5日,首届“全国高校文库工作研讨会”他曾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逸夫科技馆举行[3],次年2月,“大学图书馆学报”刊登了“关于加强国立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建议”[4]。研讨会的展开和倡议书的发表根本上提升了高校文库建设的热度,从2004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的相关文献输出是2003年之前的2倍。

2007年10月16日,第二届“全国高校文库工作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举行会议的召开对高校文库的发展有着指引和推动的作用,之后文库的研究热度保持逐步上涨的状态2012年的发文量达到26篇。

自1987年以来,高校文库的发展已有31年,截至2013年,全国“211 工程” 院校中已有超过60%的高校建立了高校文库[5]。文库的建设已较为成熟,但近两年有关文库的研究热度较为稳定,且有上升趋势,但在文库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不仅需要汲取过往研究的经验,更要结合文库建设的历史提出问题,让文库的建设更加完善。

2.2 高校文库研究的主要方向

从1987年到现在,文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向,详见表1:

2.2.1 高校图书馆文库建设

对于高校文库该如何建设一直是文库研究的主要方向,根据表1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研究有关于文库建设问题,由此可见,理论界对于文库如何建设的问题关注度很高。虽然文库的建设问题每一年都有学者提出见解,但不同阶段主要关注的问题有所差异。在文库研究的最早期,文库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处于研究的重点,之后开始有学者开始讨论文库建设应该如何开展,主要包括文库的排架、文献资源的征集、文库的宣传、文库的管理、文库的二次文献开发。2004年开始,一些学者开始探索复合文库的建设,复合文库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目前有学者开始关注文库的特色建设。

2.2.2 文库数据库

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88年建立了文库。2011年,在庆祝90周年前夕,清华大学图书馆文库网页开通了。清华大学图书馆馆员韦庆媛认为高校文库网页可以帮助读者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文库信息,了解并利用文库资源[6]。建立文库网页的提出开始让部分学者的关注从实体文库建设转移到文库的数字化,“复合文库”的概念使文库的研究超出了物理文库的建设范围。2004年,于晗提出,文库在进行实物收集的同时应当建立题录且同时建立“教职工论文论著及科研成果数据库”,指出物理型与数字型“ 文库” 并举是“ 文库” 建设发展的方向[7]。在此之后,文库数字化建设开始引起理论界的重视,复合型文库的建设成为了文库建设的方向。

2007年10月16日,第二届“全国高校文库工作研讨会”会议指出,要关注网络环境下的文库建设,增加文库的宣传途径[8],建设文库数据库也是实现文库功能从“藏”到“用”的重要途径,网络环境下的文库建设已成为研究热点。

文库数据库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个案分析,总结经验。例如,贾芳分析了“人大文库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和功能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加以补充“学术著作书评信息数据库”[9];黄婧等学者分析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京师文库数据库的建设思路,结合调研情况确定功能定位,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建设目标[10];张继忠等学者以兰州大学文库数据库为例进行了分析,提出“数字化是趋势、尊重知识产权、需要制度保障、需要资金支持、利用数字环境促进文库发展、保持活力”[11];魏青山等学者分析了国内外文库建设的现状,并从建设目标,系统设计和最终实现等方面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文库建设实践,并提出了完善文库建设的建议[12]。

2)调查文库网络化现状,发现问题。浙江大学的李林华于黄光明学者于2009年对全国680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高校文库网络化现状的调查,作者提出需要加强文库数据库特色资源的建设,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亟待加强[13];王亚秋等学者于2010年对中国教育网上118所“211”工程大学原生文献的数字化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认为总体情况较为缓慢,并提出“分散保存、规范管理、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的数字化建设策略[14];邹新明等学者通过调查2010年文库数据库建设现状,将文库数据库分为五种类型—-介绍目录,全文数据库,全面,深入,突出的特点和准机构知识库[15];王虹等学者以211个国家211所大学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图书馆文库数据库中的文献类型,信息披露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科学的文库建设平台,解决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建议[16]。

3)文库数据库与机构知识库的比较。黄婧等学者认为文库数据库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本校机构知识库发展的重要基础,例如浙江大学机构知识库建设的资源基础之一即浙大文库数据库;罗莹提出了高校文库与知識库对接与共建的发展战略,即数字文库逐步向体制知识库转变,物质为文库保留和扩展,以反映学校的文化价值[17]。杨莉认为,文库数据库与制度知识库的结合是文库数据库的发展趋势[18]。

除了以上三种类型,也有学者从技术层面探讨何构建高校文库全文数据库,例如复旦大学的邵国维,在他的毕业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基于Fedora开源仓库软件的数字平台[19]。

2.3 文库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是在1980年提出的,相关组织将其定义为:“它可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05年,有学者正式将可持续发展概念运用到文库建设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导入,它可以有效地影响文库建设的思维方式,行为和组织方式,从而指导实践,保证图书馆建设的不断发展。陶世夫认为文库要走可持发展的道路,必须先解决“收藏难,收齐更难”收集的问题是首先与学校的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建立有针对性的合作关系[20]。对藏品进行深加工,进行二次文献的挖掘,针对文库的文献资源建立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张继忠等学者提出,在数字环境中建立文库也将有助于促进文库的可持续发展并使文库保持活力。

3 高校文库研究的不足

早期的文库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如何展开文库的建设工作,例如文献的搜集方式,文献的陈列排架方式,之后有学者开始关注文库的可持续发展,文库并非仅仅为了收藏,早期的文库建设着重解决如何“藏”,“藏以致用”是文库发挥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将文库的资源进行更好的开发利用成为了文库进一步发展的重点,文库数据库的建设也为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提供了帮助。尽管文库的基础建设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研究状态日趋成熟,但鲜有学者对特色文库的建设予以重视,文库的文献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特色馆藏的意义,然而根据学校性质、风格、历史或者地方人文、历史等的区别,各高校进行文库建设时应有针对性地成立自身特色。

参考文献

[1]杨东梁.应重视收藏本校著者的学术文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01):120.

[2]王玮.谈我国图书馆立法问题[J].情报探索,2006(11):5-6.

[3]邹新明.首届全国高校文库工作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02):88-89.

[4]关于加强全国高校文库建设的倡议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02):89

[5]何建新.大学文库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4):42-48.

[6]韦庆媛.高校学术文库网页的栏目设计[J].图书馆杂志,2004(04):36-37.

[7]于晗.复合型高校文库初探——建立北京林业大学文库的实践与启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03):68-69+60.

[8]赵立芹.第二届全国高校文库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暨南航文库建设现状及其主要任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1):317.

[9]贾芳.人文社会科学特色高校文库建设趋势探讨——以中国人民大学文库为例[J].新远见,2012(08):85-89.

[10]黄婧,吴英梅.高校文库数据库建设实践研究——以京师文库全文数据库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7(05):37-41.

[11]张继忠,吕娟.高校文库:问题与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08):160-162+167.

[12]魏青山,石蕾,雒虹,王丽珍,马选利.高校文库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10):32-34+42.

[13]李林华,黄光明.我国高校文库网络化现状的调查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01):63-65.

[14]王亚秋,董巧连,苑士涛.高校原生文献数字化现状分析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0(08):20-22.

[15]邹新明,黄涛.高校文库数据库建设类型调查分析——兼谈北大文库网站“北大名师”的改版设想[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8(06):66-71

[16]王虹,张俊燕,闫其春.高校文库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情报,2012,32(09):53-56

[17]罗莹.高校文库与高校机构知识库之比较及发展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07):120-123+110.

[18]杨莉.高校虚拟文库的发展趋势研究及对我馆的启示[J].图书馆杂志,2012,31(03):52-54.

[19]邵国维.基于Fedora的高校文库数字化平台构建[D].复旦大学,2009.

[20]陶世夫.高校图书馆文库发展之路探析——兼论中国人民大学文库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2003(03):53-55.

作者简介

李秋静(1994-),汉,四川省遂宁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献信息服务。

猜你喜欢

图书馆
去图书馆坐坐
图书馆
图书馆里送流年
夜间的图书馆
图书馆里的小惊喜
图书馆 Library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