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塑”我家
2019-04-20陈文成
陈文成
〔关键词〕萨提亚身体雕塑;人际冲突;亲子关系;高中生;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9-0050-03
【活动理念】
高中生的独立意识渐强,有时对父母的管教很不服气,常常会引起家庭战争,冷战热战(沉默或离家出走等)不断,亲子双方都很痛苦。我通过对学生的学情调查和访谈,发现很多学生觉得家庭矛盾是父母的错,把自己撇得很干净。本课希望通过身体雕塑技术的呈现与运用,让学生对家庭人际关系有直观的情感体验,通过双方的非语言信息(表情或姿势)的变化,再结合语言的微调,从情感层面更理解父母,主动调整自己,改善家庭关系。
【理论背景】
萨提亚身体雕塑:利用投射原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家庭成员的雕塑,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降低防御心。运用萨提亚家庭雕塑,亲子通过非言语信息传达双方情感,帮助双方觉察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产生主动改变的欲望和动力,并形成直接的形体改变,促进内在动力的成长,调整潜在或已经存在的家庭冲突。
【活动目标】
增强学生在家庭中主动改善自我行为的意愿,学会调整自己的非语言信息,掌握语言沟通技术,通过小组团体动力,改善家庭亲子关系。
1.认知性目标。通过雕塑活动,学生能认识到自己才是改變家庭关系的重要角色,自己有能力改变不良的家庭关系。
2.情感性目标。理解不同的非言语信息带来的不同情绪体验,学会调整自己的非言语信息和语言信息,来获得积极的家庭感受。
3.行为性目标。在家庭关系中能主动使用一些非言语技术和语言沟通技术,拉近和家人之间的距离。
【活动内容】
以“体验雕塑—重现问题家庭雕塑—塑造可实现的家庭雕塑”为线索设计活动。学生通过“体验雕塑”,体验雕塑的情感意义。通过呈现问题雕塑、设计角色动作、扮演雕塑角色,重现家庭矛盾。学生通过塑造可实现的家庭雕塑,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拉近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三个活动环节中,调整家庭雕塑、改变家庭关系是整个活动的核心。
【活动重、难点】
学生对身体雕塑接触不多,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入戏”,如何通过情景与案例让学生摆出真实的家庭雕塑,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营造和谐、积极、信任的团体氛围,消除学生的抗拒心理很重要。
【活动准备】
活动场所在团体辅导室,撤去所有的桌子,只剩下椅子,以供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摆团体雕塑。
【活动过程】
一、初步体验身体雕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雕塑吗?
生:雕塑不说话;雕塑是艺术作品。
师:我们首先来做一个和雕塑有关的暖身游戏。要求:双人一组做雕塑动作,全程不许出声,只能通过表情或肢体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先后出示两个不同性质的词——“鼓励”“冷战”,让学生摆出相应的雕塑POSE,然后定格5秒,让学生初步体验雕塑的感受,同时也体验这两个词表现出来的人物关系。
左侧三组学生摆出“鼓励”雕塑,右侧三组学生摆出“冷战”雕塑,学生边摆POSE,教师边随机提问:你现在的感觉怎样?对方同学哪些细节让你很舒服或不舒服?请简述理由。
设计目的:通过暖身游戏,学生能够初步对身体雕塑有感性的体验,为后面摆团体家庭雕塑热身。
二、呈现问题家庭雕塑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用身体定格的方式展示了两组体现人物关系的雕塑,体验了不同的情绪。当我们身体定格的时候,我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就可以表达我们的思想,也表达了我们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这就是身体雕塑。
今天,老师想让大家用身体雕塑的方式了解我们的家庭关系,展示我们的家庭状态。老师经常和父母有一些矛盾和摩擦,大家呢?(随机采访学生,请他们谈谈家庭中的冲突点。)
今天,我们将用身体雕塑的方式呈现家庭亲子关系——“我塑我家”。接下来,我们先看一个案例,案例中的主人公似乎和父母之间闹了一点儿矛盾(PPT呈现)
高一女生小林,学习成绩一般。爸爸妈妈总希望她再用功一些,考得更好些。为此,三人经常争吵。一天,小林没做作业,在玩手机,被父母发现。父亲暴怒,母亲很失望。小林特别激动……
教师:请根据这个案例给出的信息,各小组摆出一个家庭雕塑,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活动要求:每组六名学生,三名学生扮演案例中的爸爸、妈妈和孩子,这三个人是雕塑,雕塑没有声音,只能通过角色设计者的指示,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空间距离呈现人物。另外三个人共同做这些角色的设计者,共同对三个角色雕塑进行设计。
小组讨论、合作,摆出问题家庭雕塑,教师根据现场情况随机挑选1~2组学生采访。采访时请把这个小组的雕塑摆到舞台中间,让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雕塑的动作与表情等细节。
教师分别采访雕塑的设计者:你们为什么这样设计人物?他的眼神为什么这样?你们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同时,教师也采访雕塑扮演者,你们现在的感受怎样?体验到了哪些情绪?你怎样形容你的父亲或母亲?你最想和他们说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
设计目的:通过小组合作摆放家庭问题雕塑,让学生对家庭冲突有直观的感受,通过具体的身体姿态或表情,表达家庭中人物关系的冲突和消极的心理感受,让学生看到问题的起点,产生改变的欲望。
三、塑造可实现的家庭雕塑
教师:如果你是小林,面对如此的冲突情境,你会如何面对?
学生提出各种应对方法,也可能有少部分学生不知道或根本不想应对(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不想改变)。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供了一些解决的方法,但是也看得出,有些同学并不想改变这层关系。我们有时认为父母有错,他们不理解我们,我们总是很温柔地对待自己。现在,如果仅有一次机会调整小林的雕塑,该怎么调整?请小组同学商议后决定调整的方法。
小组合作调整家庭雕塑后,教师根据现场生成的雕塑有针对性地选取两组比较典型的调整后的雕塑进行展示。教师随机提问小林的扮演者:你现在的感受和原先有何不同?随机提问雕塑设计者:小林哪些细节发生了变化,变化意图是什么?教师还可以提问其他小组对小林变化后雕塑的直观感受。
教师请扮演父母的学生调整雕塑的动作,请所有学生(特别是小林)观察“父母”的形体变化。可采访“父母”,让他们说一说形体调整的动机。这时候,再询问小林的感受。在调整家庭关系的过程中,其他小組成员也要仔细观察,用心思考自己的家庭关系。教师询问其他组:如果你来调整小林,你觉得还可以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家庭雕塑完美吗?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雕塑的调整过程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而且有很多随机生成的东西,需要教师较好地“拿捏”。)
设计意图:通过一步步改变问题家庭的状态,学生进行观察学习和自我反省,主动做出改变,主动改变自己的非言语信息和言语信息,拉近和家人的距离。
四、认识调整雕塑的意义
在学生所有调整雕塑的行为结束后,教师小结:在家庭关系中,如果我们作为子女能够体察父母的情绪,首先做出改变,哪怕只是小小的改变,也能引起父母的改变,改善家庭关系。
本课的最后,可根据时间安排,抽取部分学生分享本课的收获。也可以让各组摆出一个最和谐、舒服的团体pose,愉快地结束本课。
设计目的:总结课堂内容,学生分享课上收获,巩固学习成果。
【点评】
本课利用萨提亚身体雕塑作为问题家庭结构呈现手段,很新颖。本课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临时调整身体雕塑,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让所有学生参与到雕塑的建设与重构中,降低学生的防御心理,使他们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所以,如何呈现家庭雕塑,如何合理、真实、有效地调整雕塑,对教师的追问、提问和现场把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旦学生“入戏”,课堂效果的生成会比一般的心理课堂好得多。
点评者:史耀芳,浙江省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注:本课获宁波市第八届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作者单位:浙江奉化中学,宁波,315500)
编辑/于 洪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