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9-04-20江燕妮黄喜珊
江燕妮?黄喜珊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学生能够感知的一些比较直观、感兴趣的重要内容作为载体,课堂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更为灵活多样,更有利于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教师在小学科学课上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评价效果,以便更好地挖掘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9-0044-03
一、小学科学课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联系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融合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的内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义教版)》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小学科学课的课程设计主要强调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合作学习,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担负着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小学生更多地体验积极的情感,充分挖掘小学生身上的积极心理品质。孟万金等在原有“全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通用量表”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样本量,分析了认知、情感和意志三大心理过程,研发了专门针对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工具,即从六个维度(认知维度、情感维度、意志维度、律己维度、利群维度、超越维度)中提取出创造力、求知力、爱、友善、执着、真诚、持重、宽容、谦虚、合作力、领导力、感恩与理想、幽默风趣这十三项积极心理品质。 这些心理品质契合小学科学的课程设计理念和目标追求,因此,小学科学课上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科学课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过程以及效果
(一)小学科学课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参与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跟踪”,学科渗透作为方法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科渗透包括三层含义 :内容性渗透、形式性渗透和实质性渗透。这三层含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一,内容型渗透,即教师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标,挖掘小学科学课程内容里隐含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培养好奇心、创造力、领导力、合作力等,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同时,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其二,形式性渗透,即教师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创造,在合作中成长;其三,实质性渗透,即教师提高科学学科教学的艺术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使每一节科学课都成为学生体验积极情感的课堂。
如何将学科渗透真正落实到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中来?激发和维持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Keller教授创立了ARCS动机模式,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四大要素,即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切身性)、Confidence(自信)和Satisfaction(满足感)。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将其与教学活动环节有效地结合起来:A——吸引小学生对科学课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探索自然事物的好奇心;R——课程设计的内容应与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课程目标和小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一致;C——帮助小学生建立学习科学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或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S——小学生能因收获知识或者回答问题得到表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进行体验式教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下文以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中的“认识植物的成长过程”为例,通过“好奇魔力盒”一课教学设计的形成,阐述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探索。
(二)小学科学课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
1.教材选取和教学对象
本课内容选自小学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第一分册的第1课“兴趣是求知的动力”,选取好奇心作为激发兴趣的切入点。因为好奇心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程结合小学三年级科学课“认识植物的成长过程”进行心理课程的跨学科渗透。将好奇心设置在一个小学生认识自然植物的前提下,有可操作性。本节课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正处在小学阶段的转型期,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小学高年级的关键期。一方面,他们对什么事情都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开朗活泼。甚至有时还会出现“破坏性行为”,如拆拆卸卸,这是儿童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活泼好动,对什么都想看个究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走神、做小动作、开小差等问题,对事物的好奇无法维持较长时间。
2.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启动体验,激发好奇心。
教师展示学生在教室上课和在野外春游时的照片,指出:“在教室里很无聊,但是在野外活动时却很开心、很兴奋,因为你们总是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总想知道为什么。”接着,播放儿歌视频《探索世界》,激发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课堂的学习。在学生们充满好奇的目光下,教师为每人发放一个“魔力盒”(“魔力盒”里面放着不知名的植物种子),要求学生以回答问题、获取能量的方式来启动“魔力盒”。让好奇心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激励学生不断探索。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激活体验,切身感受。
教师向每个学生提供一个黑色袋子,里面放了一些植物的组成部分,并启发学生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通过触觉和嗅觉来感知袋子里的东西。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来评价激励,不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兴趣。学生也能因此切身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索方法。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升华体验,建立信心。
教师组织学生每四人为一个小组,展示和介绍自己拿到的植物部分。学生将袋子里面的植物部分拿出,在小组内拼接,之后展示分享。在分享中,允许每个学生针对各组展示的图片提问,允许学生和同桌交换问题,并尝试解答对方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帮助学生分析植物的成长过程。活动结束后,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全班分享。
第四环节,多样评价,践行体验,得到鼓舞。
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多样的。其一,教师不断激励学生,给予学生正面评价,激发学生获取能量作为启动“魔力盒”的信心,学生通过能量的获得得到满足感,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中得到鼓舞。其二,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打开“魔力盒”,将“魔力盒”中的种子(不知名)带回家种植,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实践中体验种子萌发、长出叶子、开花、结果的过程。教师说:“种子一旦发芽,长叶子、开花、结果,就给老师打电话,老师有奖励。”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将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后的动手操作中。
(三)小学科学课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体验
在“好奇魔力盒”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认识植物成长的过程,感受好奇心是探索知识的钥匙;体验在好奇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和成就感;初步能在合作学习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能用一定的耐心去解决一些问题”。通过体验教学、小组活动和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充分挖掘小学生的求知力、执着、创造力、合作力和领导力等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在认识植物生长过程的同时,掌握植物从种子—幼苗—植株—开花—结果等环节中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因素,并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耐心探索。其次,在教学评价时,教师营造轻松和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正面评价中不断获得满足和快乐的体验。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触觉、嗅觉和听觉等感官体验,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讓科学课成为学生体验积极情感的课堂。
三、对小学科学课上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同,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内容为载体,课堂组织形式较之其他学科更灵活多样,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教师在进行学科渗透时,要提前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优化课程内容,扬长避短,减少可能出现的弊端。
(一)课程设计切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维持较长时间,因此在设计科学课程时,应尽量选取小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优化科学知识的表现形式和活动形式
小学科学课程在内容上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部分。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多媒体、歌曲、肢体表演等。在设计“好奇魔力盒”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模拟植物生长过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尝试用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观察学习、合作学习、绘画描摹等。
(三)优化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形式,采用多元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得更稳定,自尊也得到发展,越来越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在评价时,教师应让每位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帮他们建立自信,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实现评价目标、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在“好奇魔力盒”一课的设计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使学生拥有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注: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8YJA190004)、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2016)、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019)、幸福广州心理服务与辅导基地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官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8):60-62.
[2]孟万金,张冲.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评量表研发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62-66.
[3]孟万金,官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起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2):35-38.
[4]孟万金,官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特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5):63-65.
[5]刘敏.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进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8):4-6.
[6]邓秀平.体验式教学中的问——对体验式教学分享环节问题设计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6):15-18.
(作者单位:1.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陈厝合小学,汕头,515000;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510631)
编辑/于 洪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