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对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的作用
2019-04-20徐沈婷王学慧
徐沈婷,王学慧,吴 英
(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600)
HIV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如实验室技术员、医生、护士、护理员、后勤人员等,在履行职业活动中,意外地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或在工作中被上述携带病毒人员抓伤、袭击等,而可能被感染的情况。[1]本次研究主要对我院100名护士的艾滋病职业暴露率及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职注册临床护士100名,随机分组,每组50名。对照组:年龄在28岁至45岁间;平均年龄33.6±5.4岁,研究组:年龄在25岁至48岁间;平均年龄32.4±5.4岁;对比两组护理人员学历,职称,年龄情况等各项数据,P>0.05,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对照组以常规模式进行临床操作及培训;研究组护士除常规形式外,采取更强化、更具体化的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策略培训,具体方法如下:
加强艾滋病职业暴露培训:培训是获取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对从事艾滋病防治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被认为是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1]。①研究组除我院每年两次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外,科室每季度学习一次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相关知识,并组织考试。②每月组织观看艾滋病相关视频,通过观看相关影像资料,达到教育的意义。③通过医院公众号传播艾滋病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
临床上采取更具体的预防措施:①尽量避免使用钢针进行静脉输液,一律采用针管回缩式留置针②对病区所有患者进行护理操作前常规佩戴乳胶手套,对艾滋病确诊或疑似患者应佩戴双层手套,必要时穿戴隔离衣,尽管双层手套不能“防止”针刺伤,但是可将里层手套被穿透的风险减少83.3%”[2];在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气切护理、吸痰等操作时,应佩戴双层口罩、戴护目镜,避免痰液喷射及溅出。③输液拔针后,禁止针头回套。④每项操作前后规范洗手。⑤所有锐器规范放置于锐器盒,锐器盒超过1/2至2/3立即更换,避免针刺伤。⑥建立科室微信通知群,对于确诊及疑似艾滋病的患者,在保护患者隐私的情况下告知科室所有成员,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⑦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出现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同常规模式处理。
1.3 观察指标
2018年1月对我院参加研究的100名护士进行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测验。主要内容包括: 艾滋病基础知识、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出现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及上报流程等知识;测试分数60分以下为不合格,60分为合格,90分以上为优秀;对两组护理人员2017年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对比,感染性职业暴露的分三级。一级暴露①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②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二级暴露①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②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三级暴露①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②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及(±s)表示,x2检验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测验分数对比,对照组不合格率为40%,合格率为50%,优秀率为10%;研究组不合格率为2%,合格率为46%,优秀率为52%;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测试情况
2.2 两组护理人员暴露率对比,对照组为23例,研究组为6例。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2017年职业暴露率
3 结 论
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加强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培训,大大降低了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率。对照组未采取优化及具体化的培训模式,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欠佳。研究组经强化具体化培训后对相关知识掌握合格率达98%。现今,艾滋病已经不仅是个人隐私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医护工作者应具备扎实相关护理知识[4],为病人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的同时,要提高自我的保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率。
综上所述,强化、具体化的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提高了我院护理人员的警觉心,降低了职业暴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