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式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2019-04-20朱晓会李福军
朱晓会,李福军
(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急诊医学科,江苏 徐州 221003
急性脑梗塞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急骤,是由脑血管狭窄、堵塞导致的,该病病因病机复杂,临床难以辨治[1]。急性脑梗塞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2]。溶栓是质量急性脑梗塞的根本性疗法,可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预后[3]。研究发现,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急诊溶栓治疗中应用有效护理措施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溶栓成功率,提高急诊效果[4]。因此,本研究探讨全局式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甲组(n=32)与乙组(n=32)。纳入标准:⑴均经CT、MRI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塞的诊治标准[5];⑵均经急诊溶栓治疗;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合并恶性肿瘤者;⑵合并免疫性疾病者;⑶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⑷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⑸合并肝肾严重疾病者;⑹中途退出研究者。甲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57~80(67.98±3.41)岁,发病至溶栓时间2~8(5.26±1.01)h。乙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59~77(67.86±3.85)岁,发病至溶栓时间2~8(5.21±1.09)h。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均衡可比(P>0.05)。本次研究已征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乙组患者接受常规急救护理模式干预,包括建立静脉通道、留存血标本、心电监护、遵医嘱溶栓等。
甲组患者接受全局式护理模式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所示。⑴接诊优化护理:在急诊护理人员未达到之前组通过电话或广播通知急诊科人员立即做好接诊准备,通知影像学诊断医师、神经内科医师及脑卒中急救医师做好急救准备,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⑵病情评估优化:入院后由急诊科责任护理询问患者或其家属临床症状,在2min内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分诊给急诊神经内科医师诊治。⑶急诊流程优化:由急诊内科医师确认患者为溶栓时间窗内的脑梗塞患者,立即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开放急诊绿色通道,5min内开通静脉通道,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以及血氧饱和度,并做生化指标、血常规及心电图检查。⑷交接流程优化:由卒中小组护送患者至影像科做MRI检查,完成影像学评估后立即无障碍转送到卒中单元。
1.3 观察指标
⑴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分诊时间、急救时间、溶栓药物进入血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溶栓成功率。⑵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与神经功能呈负比。⑶采用Barthel(BL)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功能障碍程度,评分与功能障碍呈负比。⑷采用FM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与肢体功能呈正比。⑸采用M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与运动功能呈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计算数据,使用“%”代表计数资料,组间、组内数据采用x2检验,使用“ ±S”代表计量资料,组间、组内数据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及急救效果比较
甲组患者的急救效率指标明显比乙组患者更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及急救效果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及急救效果比较[(n,%)/(±s)]
组别 分诊时间(min) 急救时间(h) 溶栓药物进入血管时间(min) 住院时间(d) 溶栓成功率甲组(n=32) 0.75±0.17 2.30±0.49 67.44±16.57 10.88±3.15 40(94.24%)乙组(n=32) 2.49±0.28 3.58±0.66 92.89±20.63 15.48±4.35 35(83.33%)t/x2 34.425 10.091 6.233 5.551 5.97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14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恢复情况比较
甲组患者干预后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明显比乙组患者更优,功能障碍减轻程度明显比乙组患者更大(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甲组患者干预后的生命质量改善情况明显比乙组患者更优(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恢复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恢复情况比较[(±s),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乙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NIHSS评分 MAS评分 FMA评分 BL评分甲组(n=32) 干预前 18.44±5.29 26.90±4.72 43.81±3.16 45.11±4.09干预后 2.40±0.67*# 55.24±7.38*# 83.36±7.69*# 71.37±5.45*#乙组(n=32) 干预前 18.60±4.71 27.19±5.51 43.59±3.88 45.63±4.67干预后 5.56±1.38* 39.65±6.72* 62.30±6.62* 58.17±8.19*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s),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乙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心理健康 角色功能甲组(n=32) 干预前 63.50±4.79 64.61±6.65 61.72±5.89 63.48±5.14干预后 89.31±7.18*# 85.42±7.50*# 86.37±7.07*# 87.93±7.70*#乙组(n=32) 干预前 63.67±5.10 64.28±5.78 62.06±5.11 63.76±5.06干预后 75.36±6.27* 71.62±6.63* 73.93±6.79* 76.62±6.35*组别 时间 社会功能 活力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甲组(n=32) 干预前 64.32±4.38 66.84±5.16 65.62±5.10 65.35±6.31干预后 88.07±6.25*# 86.53±7.29*# 87.91±6.76*# 88.72±7.28*#乙组(n=32) 干预前 64.14±4.79 66.70±5.08 65.87±5.84 65.39±6.77干预后 73.18±5.27* 72.70±6.15* 74.15±6.13* 73.45±7.09*
3 讨 论
急性脑梗塞患者多为老年人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使得我国急性脑梗塞患者越来越多[6]。多项研究表面,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脑梗塞患者救治效果,降低患者发生后遗症的风险[7]。全局式护理式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的护理模式,能够通过全面统筹急诊、抢救流程,优化护理环节,减少在诊断、转运、治疗、护理过程中对时间的浪费[8]。
本研究结果中,甲组患者的急救效率指标明显比乙组患者更优。结果提出,采用全局式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急诊分诊时间,缩短患者的溶栓药物进入血管时间,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溶栓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9]。表2中,甲组患者干预后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明显比乙组患者更优,功能障碍减轻程度明显比乙组患者更大。结果说明,采用全局式护理模式干预能够优化急诊流程,保证急救治疗顺利开展,使患者在有效时间窗内得到及时救治,可有效提高急救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与运动功能。从表3数据可知,甲组患者干预后的生命质量改善情况明显比乙组患者更优。结果说明,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急救中应用全局式护理,能够使各护理环节环环相扣,且更具全面性,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急救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全局式护理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急诊护理应用,能够缩短急救时间,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急救,以提高患者的急救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