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儿童口面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研究
2019-04-20陈淑静
袁 萍,陈淑静*
(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江苏 徐州 221000)
脑性瘫痪是因患儿在出生前后的发育期内大脑出现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综合征。临床症状为语言、视力出现障碍,智力低下,口面功能异常等,其中口面功能异常属于常见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流涎、吞咽和咀嚼障碍等[1]。临床上治疗口面功能异常以康复治疗结合护理为主。本次研究通过对脑性瘫痪儿童行康复护理,探讨对其口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6例脑性瘫痪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所有患儿均可配合护理操作,排除存在精神类疾病患儿。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平均年龄(5.05±1.94)岁;11例脑室旁白质软化,17例脑积水,9例蛛网膜下腔异常,6例其他。观察组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龄(4.98±1.52)岁;12例脑室旁白质软化,18例脑积水,8例蛛网膜下腔异常,5例其他。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患儿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内容为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
观察组行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如下:①食物类型护理:给予患儿以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的食谱,并根据不同患儿的障碍程度安排每口食物量的多少,防止出现呛吸。通过食物的味道刺激嗅觉和味觉,引出患儿摄食欲望,引导其主动进食。②进食姿势护理:根据不同患儿情况选择正确进食姿势。半卧位: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采取该姿势,将患儿抱于护理人员怀中,护理人员前臂需托住患儿肩背部,使其头部靠在胳膊肘上,双手放于身前,喂食相对容易;抱坐位:适用于头部和躯干有一定控制力的患儿,将患儿置于护理人员大腿上,手臂需扶持后颈,头部略前倾且胸部向后推,伸直背部,屈曲髋关节并分开;面对面:适用于头部躯干有控制能力,但坐姿欠缺的患儿,将被褥折叠为直角垫于墙角、家具等呈直角位置,有条件可采用特制三角椅,患儿靠于上面,用一只手控制其头部,另一只手进行喂食。③咀嚼功能护理:平时可选用较硬食物,如饼干等,横放入患儿口中,护理人员需协助患儿进行上、下颌的对齿动作,使其顺利完成咀嚼。④吞咽功能护理:指导患儿练习吸吮,由轻度吸吮力逐渐增加到中度吸吮力,让患儿触碰护理人员的甲状软骨上缘来感受吞咽动作并模仿。如患儿无法模仿,仅含着食物不吞咽,需由护理人员对其舌根部进行刺激。⑤咬合反射护理:尽量避免使用金属勺,如在喂食过程中患儿咬住勺子,需耐心等待患儿松口后再将勺子迅速取出。⑥饮水护理:防止患儿在饮水中出现过度伸展头部现象,引导其采用正确姿势饮水,为避免出现咬合反射,需防止患儿牙床碰触杯口。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治疗总有效率。患儿相关障碍症状消失,有较强食欲,且牙齿发育较好,为显效;患儿症状改善,食欲和牙齿发育都有所改善,为有效;患儿症状无改善,无食欲,且牙齿发育较差,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100%。
1.4 统计学
文中计数(x检验)资料用SPSS20.0软件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显著差异。
2 结 果
2.1 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为69.7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 讨 论
脑性瘫痪儿童口面功能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还会对其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因此对脑性瘫痪儿童口面障碍需进行有效护理措施,积极治疗,改善其症状,为患儿今后日常生活做出铺垫,减轻负担[2]。
康复护理可通过不同患儿的症状制定不同的详细护理措施。患儿进食过程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过程,护理人员需将学习的进食相关护理技巧运用于患儿进食中,根据其进食功能的进程实施循序渐进的护理方式,通过对食物的合理安排提高患儿进食技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食物形态及每口食物量,避免其因每口食物量过多或食物太硬而出现呛吸等现象[3]。在进食姿势的选择上也需严格按照患儿的病情程度选择,正确进食姿势可有效避免患儿发生窒息、吸吮吞咽困难、呛咽等现象。对患儿的进食技能护理也是至关重要,需在护理中引导患儿学会咀嚼、吞咽、饮水技能,并在其出现咬合反射时注意防止伤到患儿。本次研究通过对脑性瘫痪儿童口面功能障碍行康复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康复护理不仅可以帮助患儿克服自身缺陷,综合协调各方面技能,还能够促进其牙齿等口面功能发育,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护理方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