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循证理论的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2019-04-20江乾芳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预见性循证冠脉

陈 建,江乾芳

(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具有密切的联系,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排便困难、皮肤瘀斑、心理状态异常等不良反应[1]。循证护理理论最早出现于上世纪末,该理论的核心为以患者为中心整体护理干预,以批判性的思维,探究最佳护理干预模式,以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本次研究为论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理论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的重要性,比较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60例行常规护理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60例基于循证理论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60例中男(30例)女(30例)比例为1:1,中位年龄为(63.52±1.52)岁,其中有18例患者为不稳定心绞痛,有8例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有4例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比例为4:3,中位年龄为(63.56±1.56)岁,其中有16例患者为不稳定心绞痛,有9例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有5例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组护理人员8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平均年龄在(25.52±1.56)岁,平均工龄在(3.58±1.22)年,其中有5例为本科学历,有3例为本科以下学历。对照组护理人员8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平均年龄在(25.65±1.58)岁,平均工龄在(3.51±1.25)年,其中有5例为本科学历,有3例为本科以下学历。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以及护理人员一般资料相关资料数经统计学验证,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具有可对比性,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医师参考我国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内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因胸闷、胸痛入院,医师结合患者入院后心电图检查结果、心肌标志物检查结果,患者出现下述任一一项即可确诊:①心肌缺血症状。②心电图显示ST段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③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④影像学证实心肌活力丧失。将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精神疾病家族史、精神系统功能异常患者。(2)排除合并交流困难患者。(3)排除合并其他心系疾病患者或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入院后均给予持续氧疗,护理人员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静脉滴注给药。

1.3.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基于循证理论实施预见性护理,(1)为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以及心理情绪变化情况,采用质朴的语言向患者灌输相关疾病知识,促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列举入院后病情控制良好案例,引导患者以争取的态度面对疾病。(2)护理人员应掌握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给药方式,除此之外联合皮肤护理,护理人员选取脐周实施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给药,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2min,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肝素完全注入患者皮下组织后应稍等片刻回抽注射活塞、拔针,局部按压大于10min。(3)为预防患者入院后发生排便,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每日查房询问患者排便情况,告知患者及时排便的重要性,嘱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给予患者清淡、易吸收的食物。除此之外,预防性给予乳果糖口服液,以防止患者发生便秘。

1.4 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护理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本次研究参考SF-36简易生活量表(百分制)。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中相关以(%)表示的计量数据用x2检验,结果中相关以(±s)表示的计量数据用t检验,P值低于0.05表示各项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实验组治疗护理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2.2 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同期SF-36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n]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n]

组别 n 入院时 护理干预3天后 护理干预7天后实验组 60 56.32±2.52 68.52±2.55 76.52±2.58对照组 60 56.33±2.53 58.62±2.56 68.52±2.58 t值 10.528 10.566 10.672 P值 >0.05 <0.05 <0.05

3 讨 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与机体血脂代谢异常,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有关,患者入院后担忧治疗效果,躯体不适可加重患者副交感神经敏感性,易降低患者临床诊疗耐受能力[2]。急性冠脉动脉综合征患者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未关注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循证理论即护理人员结合科研结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患者病情实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理论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即护理人员给予患者饮食干预防止患者发生便秘,强化临床给药管理,防止患者发生皮肤瘀斑,实施心理干预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情绪剧烈波动、加重病情[4]。王瑜,黄雪汝,林劲,等临床研究显示基于循证护理理念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护理干预1周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F-36量表得分为76.12±2.54,明显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干预1周后SF-36量表高于同期对照组,本次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护理理念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基于循证实施预见性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心理状态异常、便秘及皮肤瘀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未行基于循证实施预见性护理的对照组,但是临床护理干预观察时间较短,为论证基于循证理论实施预见性护理实施价值,还应延长观察时间,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远期影响。

猜你喜欢

预见性循证冠脉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