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护理对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研究

2019-04-20周海燕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27期
关键词:脑小血管病血管

周海燕,吴 霞

(1.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供应室,广东 广州 510315;2.江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江门 529000)

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指脑内直径为腔内径小于400μm小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脑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病变。主要包括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脑白质病变等。其中腔隙性脑梗塞是最常见的脑小血管病类型之一[1]。临床上我们经常碰到很多脑小血管病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查体无神经系统的阳性定位体征,使用常规的抗血小板、通血管、改善循环或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部分患者我们尝试加用抗焦虑抑郁的药后症状改善[2]。而脑小血管病变后焦虑、抑郁是脑血管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甚至增加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3]。因此,需进行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可提高患者的脑小血管病变后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 脑小血管病变的治疗不在局限肢体、语言的康复,关注心理的康复也非常重要[4]。认知护理干预即很好就脑小血管病患者心理康复有综合性及针对性的护理举措,可消除患者负性心理状态,呈现积极乐观的心理。兹本文旨在对江门市人民医院2018年04月~2020年03月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小血管病变患者100例作研究对象,运用认知护理干预,就所取得的疗效进行分析。收效良好,作表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江门市人民医院2018年04月~2020年03月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小血管病变患者100例作研究对象,依循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行认知护理的观察组。

观 察 组:男2 6 例,女2 4 例;年 龄:44 ~7 8 岁;平 均(60.27±8.23)岁。

对照组:男2 7 例,女2 3 例;年龄:4 5 ~8 0 岁;平均(60.51±8.11)岁。

上述两组脑小血管病变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行对比。本次研究已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我院头颅CT或颅内MRI检查结果证实为SVD患者;②年龄在40~80岁之间;③血压在180/110mmHg以下;④于近三月间未见出血及外伤史;⑤经征询同意,患者签署相关同意书,家属享有知情权。

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精神病病史,生活不能自理;②心、肝、肾及造血严重障碍;③情感障碍及抑郁病史;④先天性认知障碍或由其他病症所致痴呆;⑤依从性不佳和临床资料缺失。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认知护理。其具体内容为:1.成立认知护理小组:依循脑小血管病护理需要,成立认知护理小组。护理小组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宣讲SVD相关基础知识,可就发病机理、致病因素、发病原因、治疗手段及注意事项等范畴作详尽细致的阐述,使得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一定了解;2.对患者开展1对1的认知护理:①与患者沟通,听取患者的感受,收集资料,评估分析应对患者方法。②换位思考,科室定期组织病患病案分享会,梳理患者负面情感,在不同角度上,引导患者以正能量的态度对待不同的问题。③进行血压及饮食护理,SVD患者在住院期间应服用降血压药物进行血压控制,卡托普利及颉沙坦药物较为优选,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血压进行测定,如遇有异常可前来医院就诊,至于饮食护理,应对患者的饮食作均衡配比,摄入充足的热量高、蛋白高及维生素高的流质食物,切忌过饱过饥、暴饮暴食;3.运用ABC理论帮助患者放弃不合理信念,建立新的合理的思维方式。 能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面对病情的治疗,有助于病情进一步的恢复。4.自我管理技术训练、放松训练、决断训练、社会技能训练、问题解决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脑小血管病变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其中其分有14个条目,7个条目测定焦虑,另7个条目测定抑郁。每个条目分值为3分,均以8分为界限,>8分即可认定其可能存在有焦虑及抑郁情况。HAD评分越低,则表明心理状况愈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包作方差分析,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为0.05,即P小于0.05就有统计差异,所有的检验为双侧假设检验。

2 结 果

两组护理前HAD评分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HAD评分较之护理前,均显著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HA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3 讨 论

SVD,其为一复杂的病理学进展过程。其病变所累及的动静脉良多,有小静脉、微小动脉及小动脉等,所涵盖有的症状表现在于皮层萎缩、胃出血、血管周围腔隙增大及小皮层梗死等[5]。而SAD的发生机理尚未统一口径,且该类病症隐秘性高,临床表现不典型,尤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早期间发生焦虑抑郁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随之病情进展,治疗难度将成倍增加。据有关研究指出[6]:脑血管病变后焦虑抑郁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各研究报道不一,一般在25% ~ 79% 之间 。脑血管病后焦虑抑郁是患者在卒中后出现的焦虑抑郁心境或缺乏快感,症状一般持续2周或以上,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此外,另有研究表明[7]:追踪研究卒中后焦虑抑郁病程中发现,卒中后焦虑抑郁的患者在卒中后10年内的死亡风险明显高于非卒中后焦虑抑郁的患者。脑血管病变不同类型的卒中患者易出现情感、行为和人格障碍等卒中后焦虑抑郁症状,不仅会延缓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还可能增高残疾率和病死率。因而,明确其危险因素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极为关键。

认知护理干预,主要是对脑小血管病患者心理康复实施认知性及针对性的护理举措。可让患者因脑小血管病发生焦虑抑郁的心理得到充分的疏解,在护理人员与家属互相协作,共同悉心照料下,患者重拾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依从性从而增强,可积极配合治疗的进行,患者病情恢复进程将进一步加快[8]。

据田迎春,张勤奕学者[9]在《106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术前护理》一文中指出:对106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实施术前护理,术后仅有1例出现脑出血,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此外,有5例切口血肿情况,作相应治疗后顺利出院,4例出现心肌缺血与梗死症状,经内科治疗后顺利出院。由本文可知:观察组经护理后HA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认知护理可缓解患者不良心理状况,较之常规护理有极大的优越性。与相关研究有一定联系,在心理状态良好情况下,可积极配合医师的手术及治疗过程的各项事宜,手术完毕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将大幅度的降低。此外,在运用认知护理干预中,对于患者的脑小血管病变后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的提高,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也有待进一步的考证[10]。

综上所述:就认知护理应用于脑小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中,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得到极大缓解,具有颇高的研究价值,可作大力推广试行应用。

猜你喜欢

脑小血管病血管
脑小血管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中医证型与靶器官损伤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的中医病机思辨与治疗及其疗效评价指标述评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稿约
《心肺血管病杂志》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改变七个习惯 防住六成血管病 我国首次针对生活方式与血管病关系的调查显示
血管里的河流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高血压合并脑小血管病患者甲基化标志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