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屑的故事——动作路径的使用》教学案例
2019-04-19黄燕燕
黄燕燕
教学内容分析
《动作路径的使用》是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小学第三册PowerPoint模块中第7课的教学内容。本课是自定义动画操作的第2课,全课分为动作路径的添加和自定义路径的绘制两个内容。本课在复习自定义动画使用方法的前提下,学习动作路径的使用方法,体验在实际案例或数字故事中合理设置动画效果,是一节综合应用课。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为异地教学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学习欲望,渴望有更多的自由创作的空间,乐于在做中学习新知识。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掌握PowerPoint基本操作,会打开、保存,以及简单的文本编辑和图片编辑操作。在前面一课学习了自定义动画的添加,给对象设置“进入”“强调”“退出”这三种自定义动画效果,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但还需进一步巩固。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首次接触数字故事这个概念,也未使用过微课辅助学习,需要给学生一个过渡与适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给对象添加动作路径;会绘制自定义动作路径;能根据需要合理设置自定义动画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微课自学、上机探索、迁移、小组共学,掌握动作路径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幻灯片页内创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体验利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成功感,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作路径的添加与设置。
难点:在创作中合理地设置自定义动画效果。
教学策略
本课以做中学为指导思想,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课内翻转策略,通过“多彩童年工作室”邀请同学制作数字故事这一活动主线,共设置了三个任务来开展教学。利用情境范例引出问题“如何添加动作路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教材自学,也可以通过上机实践、小组互助互学、问老师等方法进行学习并完成任务,通过测评检验自学新知的效果,再通过任务综合应用创意重构,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在教学组织上,本课设计了“情境引入—自学答疑—知识测评—综合应用—总结提升”五个环节展开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在交流与互助中不断选择、优化,不断地反思和重构,形成新的认识结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知识学习的帮助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引入
师:在黄老师的学校里有一个专门由六年级同学组成的多彩童年工作室,他们会把一些学校里发生的事件收集起来,使用PowerPoint技术把它们编辑成发人深省的数字故事并在每周的班会课上和同学们分享。例如,编辑木棉仔写了纸屑的故事前传,动画达人石榴姐姐则根据这个故事用PowerPoint里面的自定义动画技术创作了数字故事。(展示范例)在这个数字故事里,哪一个动画效果你觉得比较陌生?
学生发表观察所得。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动作路径的使用,邀请各位同学一起做技术总监,先出两道面试题考考大家(如图1、图2)。
学生思考并回答知识测评。
设计意图:利用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入学习内容,通过范例了解动作路径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回顾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二:自学答疑
教师出示基本任务,提示学生根据任务单(如图3),学会按脚本添加动作路径的方法。同时提示书本、微课等更多可以帮助学习的工具。
师:请注意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与同学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在自学的过程中请思考以下问题:动作路径添加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学生根据任务单自主尝试按脚本添加动作路径的方法。
师:经过10分钟的自我学习探究,请汇报你的自学成果。
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步骤,归纳出动作路径可以分为预设的和自己绘制的两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觉得最方便的方法。
环节三:知识测评
师:这是其中一位同学设计的动作路径,请大家帮他看一下,这个动画是否合理,可以怎么修改?(出示错例)
学生思考并回答。动作路径的设置要为故事服务,通过修改动作路径的次序和起点终点的位置可以实现动作路径的调整。
设计意图:注重知识迁移,通过评测中的范例对比与交流进一步体验动画效果设置合理性的要求,强化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综合应用
师:合理的动画效果能让故事表达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都知道这片“不是我的”纸屑最终应该飘到垃圾桶里,但是这个飘的过程我们怎么设计才能让它既有创意又让人明白道理呢?请小组内说说你的续编故事。
学生简述故事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思考并回答纸屑最终到垃圾桶里的故事情节,这个过程可能会有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启发和同学间的反思。渗透德育教育,同时强化根据故事内容规划动作路径并做創作练习的规范,为接下来的创作打下基础。
师:掌握了动作路径添加的方法,也明确了自定义动画设置的重要性。那开始行动吧,我的设计总监们。请综合使用自定义动画技术续编纸屑的故事(出示评价标准,如图4)。学法提示如下:在这个过程中对前面的知识还有困惑的可以继续查看微课,对动作路径的设置有困难的可查看拓展微课,也可以选择看书、同伴交流或者问老师。
学生上机创作。
设计意图:根据生活实际设计任务,加强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设计了微课“数字故事的制作”,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明确要求,分层开展活动。
环节五:总结提升
师:你学会动作路径的设置的技术了吗?请推选优秀同学进行汇报、点评。
学生组内作品互评,班级点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作品出发,以运用技术的数量、形式和效果为主要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以技术的角度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巩固本课知识。
教学反思
1.有效果的教学策略——双微双测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双微双测的教学策略。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知识点的分析,在尽可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前提下,设计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微课“动作路径的使用方法”,拓展性的微课“数字故事的制作”则是选择性掌握的。正是有了这些学习支架,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本课的达成度很高。
2.有价值的活动主题——纸屑的故事
从学生真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小场景出发,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根据实际场景的需要设计自定义动画,既能很好地突破本课难点,又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润物无声。同时,在学生上台展示设计中关于纸屑最终去处的数字故事动画渗透社会价值体认、语言表达、人文关怀等素养的培养。通过有价值的活动主题,在日积月累中培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升华课堂生成。
3.有梯度的教学评价——评价标准
在课程末段,通过出示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对学生的本课学习再次进行测评。通过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数字故事进一步深化课堂的主题,以技术为主体的评价突显学科特征。
本课例是广州市天河区一般课题“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PowerPoint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
点 评
本课是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三册PowerPoint模块的内容,黄老师执教的《纸屑的故事》一课,课堂气氛和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释放了课堂,作品生成新颖有深度,基于微课的课堂教学策略朴实有效果,充分体现了“高效课堂”。
纵观全课,黄老师的课堂有以下三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精心设计,准备充分。对课本的内容处理和挖掘非常到位,对学生的情况分析透彻,教学目标定位精准。本课主要内容是动作路径的使用,以纸屑的故事为导入,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层递进,表现出了较强的逻辑严密性,教学内容不仅有学科知识,还注重德育、语文学科的知识融合渗透,注重自主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二个亮点是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策略。在新授阶段,通过教学平台发布知识测评了解学生学习程度;在自主探究阶段,利用不同类型的微课支撑学生学习。微课的运用不仅包括基础操作型的微课,还包括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拓展型微课。技术的运用不但使操作步骤的演示变得更加简洁直观,使教师能更高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也为课堂预留了更多的操作时间,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有效提高。
第三個亮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整个课堂黄老师都很注重学生的分层培养,分层次的任务要求,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应不同个性的发展。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础任务,掌握最基本的技能,也给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点评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教学指导中心主任 曾美良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黄来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