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文学观考辩

2019-04-19师会敏范明英

文学教育 2019年4期

师会敏 范明英

内容摘要:“五四”时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就是人的文学。人的文学注重人的价值,标举审美本位和生命本位,人的主体性和文学独立性思想得到空前强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思想资源。同时,作为一种现代性文学观念,人的文学观过分强调自我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的社会因素。

关键词:人的文学 文学自律 自我表现

作为“五四”文学传统,人的文学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资源。它注重作家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重视人的生命本位和文学本位,是对传统工具论文学观的颠覆,开创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崭新路径。同时,人的文学观过分强调自我表现,到了1930年代,其弊端表现地愈加明显。但作为一种思想资源,人的文学所体现的人的主体性和文学独立性的思想,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

自“五四”以来,知识分子和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似乎都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四”新文学之所以是新的,主要并不在于它所具有的新的语言形式,而是在于它所特有的新的价值观念系统。这个价值观念系统的中心就是“人”,它使人真正恢复了“人”的资格和本来面目,从而获得了作为主体的人所应该具有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相应地,文化秩序也发生了从工具主题到“人”的主题的现代转换。“五四”的知识分子担当的正是这种启蒙责任,也开创了个人为本位的人的文学传统。

人的文学指以人性和人道主义为本的、区别于“文以载道”的工具论的一种文学观,用周作人的原话表述即是:“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1]”人的文学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最重要的理论遗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五四”时期关于文学的中心观念。人的文学重视吸取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资源作为理论武器,宣传民主与科学,标举人的主体性,将“人”的解放视作文学的价值中心和思维中心。因此,以启蒙者的身份出现的“五四”创作者,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唤醒民众的觉悟,帮助民众建立自己的主体意识和个性意识,他们相信文学来自生命,创造生命而归宿于生命。可以见得,人的文学作为一种启蒙现代性的文学观念,凸显了审美本位和人本位,其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吸收和运用有着重要意义。人的文学观念为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思想资源,它启示我们,发展和建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必须坚持艺术本位和生命的立场。

从“启蒙”的角度和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来看,作为“五四”新文化传统的人的文学观为初创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理论资源,对于我们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所谓“启蒙”,“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2],可以说,“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一个以人的讨论为中心,以人的解放为目标的人的思想解放运用。从创作主体来考察,“五四”时期的知识作家感受着民主与科学的现代文化氛围和大时代主潮,抱着“启蒙主义”的信念来“担当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的”[3]重大责任。因此,“五四”时期的创作主体是以启蒙者、知识精英的文化身份出现的,人的文学观从根本上来说,是西方启蒙现代性的、以知识精英为个体本位的文学观,开创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崭新路径。人的文学观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初创和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在“五四”运动前后,随着陈独秀和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开始了初步建构,围绕“什么是新文学”这一核心问题,李大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观。“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不是以好名心为基础的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作的文学。”[4]在这里,李大钊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观点,赋予文学“为社会写实”、“以博爱心为基础”的启蒙功利诉求,要求文学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同时又不忘标举“为文学而文学”这一文学独立意识的旗帜。可以看出,这一文学观既明确地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深刻影响,同时又明显地吸收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启蒙现代性的文化观念,特别是贯注着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李大钊的新文学观念与人的文学存有明显联系,在宣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同时,它又自觉地吸取了“五四”时期启蒙现代性的理论资源,从学理上讲,这一方面可以说初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具有一定含混性,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谓成功之举,它恰恰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也是以启蒙身份出场的。1928年革命文学的主要倡导者成仿吾就曾明确声明,革命文学家所从事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化批判”是“一种伟大的启蒙”[5]。直到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仍然将在党内外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运动视为一种“启蒙运动”[6]由此可见,人的文学为初创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理论资源,加强和建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无论何时都绕不开人的文学这一关。

值得一提的是,人的文学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的主体性问题。它基缘于人本主义的主体性理论,标举人的主体意识。无论是对文学的主体还是客体而言,文学都是人的活动,文学必须立足人、观察人、思考人,这就突出了文学的人本价值,它在现时代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是以人为本,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以人为本的理论含义作了经典阐释,他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这段阐释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一贯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将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要以合乎历史发展规律作为人类共同的发展目标,尊重人民作为人的主体地位,作为人的各项权利、利益,保障人民获得改革开放的成果。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尺度,尊重人,关注人。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曾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完美表述,尽管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的地位,但他仍继续将人的解放作为最终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文学观所包含的人本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并不矛盾,二者都站在弱者即被压迫被剥削者的立场上,维护人之为人的主体地位,充满着人道主义的关怀。因此,我们要摒弃坚持二者对立立场的传统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重新挖掘和阐释人的文学的理论资源中的合理成分,为我们的文学理论所用。现代性的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作为现代性的卓越成就,应当而且必须成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思想资源,来为我所用。

二.审美主义流弊

尊重事实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所必须的态度,对人的文学观的研究也应该如此。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资源之一的人的文学,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它过分强调自我表现,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文学观念的心理学和美学因素,是对文学之为文学的自律性的尊重,但它忽视并遮蔽了文学的社会学价值,特别是到1930年代,人的文学观的弊端表现地愈加明显。

人的文学基缘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在肯定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也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人的文学的价值取向是单个的人,将人仅仅看作是一个感性的个体,否认人的普遍的社会属性。所以往往只着眼于个体的自然需求和精神状态,而无视人存在的社会基础、社会关系以及这种社会关系在对于人的活动和活动的人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样,就把人完全个体化、主观化、抽象化、非理性化了。对于此,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0]这就表明,要正确认识人,就必须联系人的活动,把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而活动不纯粹是个人的行为,它总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和现实关系中进行的,这些条件和关系一方面制约着人的活动的动机和方式,使得人的活动无不打上一定社会历史的印记;而另一方面,也正是凭借这些条件和关系,不仅使得个人的活动的成果、智慧和创造转化成为社会共同享用的财富,而且也同时使得人类和社会的成果、智慧转移到了个体身上。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不论是在认识关系还是在实践关系中,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既不是抽象的普遍存在,也不是感性的个别存在,而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关系中的个体与群体、个别与一般的实际存在的人。

联系“五四”时期中国的现实情况,“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之后,国内形势变得异常紧张,面对严酷的阶级斗争,后期创造社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理论主张,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张以“无产阶级文学”代替“人的文学”。可以说,1928年革命文学的倡导是一次对于五四文学及其建制的批判。文学自然是以人为对象和目的的,离开了对人的生存和命运的关注也就没有文学。但是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年代,离开了民族的生存和人民的生存,又怎么谈得上个人的生存呢?文学始终要有现实关怀,过分囿于个人经验和趣味,作品就只能变成孤芳自赏,从而陷入狭隘的一己悲欢之中,而始终不能获得更大范围的共鸣,无法走通艺术接受中个体经验到人类普遍经验的道路。如创造社作家郁达夫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暴露个人私生活,抒发个人苦闷和感伤情绪,甚至还有变态的性欲描写,《沉沦》是此方面的代表作。另外,倪贻德、陶晶孙、周全平、叶灵凤、庐隐、陈翔鹤等一大批作家也都侧重于创作“自我抒情”的小说,创作出了《玄武湖之秋》、《音乐会小曲》、《搂头的烦恼》、《海滨故人》等抒情小说。但是,如果将自我表现视为可以超越一切社会关系的人性,不仅与阶级性无关,甚至可以与理智无关,与道德无关,那么在这种无限拔高与抽象中,其他社会性价值维度就将被遮蔽与消解,将很有可能带来价值观上的混淆与迷乱。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倘若没有对人的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没有对人性复杂的现实依据的深入把握,而只是简单地用各种情感描写来进行拼贴,也将带来人性价值观上的迷乱与误导。过分强调情感的抒发和文艺的审美本性,将文艺之前所承载的国家、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等东西全部卸掉,那么文学本身还剩下些什么呢?毫无疑问,这就遮蔽了现实审美活动的意识形态深层结构,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将被抹煞。审美和意识形态是文学的两个属性,以审美的正确性来颠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当今,面对种种现实的生存压力,诸如金钱势力的崛起,各种经济犯罪的增长,个人主义、自私与贪婪的合法性流行,人之为人的起码道德良知受到践踏,等等。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这种现实面前,仍然坚持审美至上的自由主义美学立场,标举超越现实社会、政治的纯粹美的西方现代性艺术追求,实际上严重脱离人民和社会的审美需求,落入了审美幻象的学术陷阱。”[12]

参考文献

[1]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年12月。

[2](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页。

[3]矛盾《“大转变时期”何时来呢?》,《文学周报》第103期,1923年。

[4]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76页。

[5]成仿吾《祝词》,载《文化批判》,1928年1月创刊号。

[6]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827页。

[7]《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8][9][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294、71-72、56页。

[12]冯宪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76页。

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新时期中国兒童文学生态学研究”(编号:17SKG207)的研究成果,也是2013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巴渝竹枝词雅俗文化嬗变及互动研究”(2013YBWX0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师会敏,文学博士,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范明英,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