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布龙菲尔德公式看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2019-04-19朱文静刘景霞

文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应用

朱文静 刘景霞

内容摘要:作为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布龙菲尔德从行为主义和唯物主义机械论出发,认为语言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本文依据布龙菲尔德的刺激-反应理论,具体分析该理论在教学、广告语和交际语中的应用,由此辅助理解,增添学习者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到语言学不是空中楼阁,是生活中可感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布龙菲尔德 刺激反应理论 应用

一.布龙菲尔德与其语言观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是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一度被称为“布龙菲尔德时代”。他的著作《语言论》(Language)摒弃了内省(自我体验)的方法,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相结合,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布龙菲尔德语言学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思想;另一个是美洲人类学、语言学研究方法中的田野工作模式。前者涉及的是如何“科学定位”语言现象的理论问题,后者针对的是如何“科学处理”语言现象的实际问题。[1]84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问题。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1]85“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布龙菲尔德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曾在《语言论》中写道:“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行为是因果序列的一部分,恰恰就和我们在物理和化学研究中所观察到的一样。”[2]35田野调查中归纳论证的方法对布龙菲尔德的影响也很深远,“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结构模式和结构内容,研究者对此不能做出任何歪曲”[1]88,由此,布龙菲尔德认为任何的语言研究都应建立在对现实的客观的描写之上且需要得到实证。

二.刺激反应理论及结论

为探究言语行为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一书中举了一个经典案例:“假设杰克和琪儿正沿着一条小路走去。琪儿饿了。她看到树上有个苹果。于是她用她的喉咙、舌头和嘴唇发出了一个声音。杰克接着就跳过篱笆,爬上树,摘下苹果,把它带到琪儿那里,放到她的手里。琪儿就这样吃到了苹果。”[2]24

在布龙菲尔德看来,人类在受到“外界实际刺激”S时,有两种反应方式:一种情况是,作出“实际的反应”R。若此时琪儿饿了,看到树上苹果后自己去摘取,可用公式S→R来表示无言语的反应。另一种情况是,做出“言语的替代性反应”r。在本例中,琪儿声带震动发音,空气中的声波冲击杰克的耳膜,耳膜颤动,杰克听到了琪儿发出的言语,而这些言语对杰克就是一种刺激s,于是他跑去摘苹果,就好像琪儿所感到的饥饿与苹果的刺激作用于杰克身上一样。此时可用公式S→r…s→R表示用言语做中介的反应。

由此,布龙菲尔德得出了三条结论。第一,语言可以让一个人受到刺激(S)时让另一个人去做出反应(R)。第二,劳动分工以及人类社会按分工原则进行活动,都依靠语言。[2]26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本领,如此每个人都可通过言语对话达成自己目的。如负责种植的人可把粮食分给他人,负责狩猎的人也可把猎物分发。第三,说话人和听话人身体之间原有一段桥梁——两个互不相连的神经系统——由声波作了桥梁。[2]28

布龙菲尔德还指出婴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刺激-反应理论的基础之上。在婴儿学习语言的初期,只能发出一些较为简单的词汇,如:mama(妈妈),daddy(爸爸)等,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语法、语义错误。当孩子说出,“mama, bringed me toy”(“妈妈,给我玩具”)时,家长会下意识的教育他,NO, you should say,“mama, brought me the toy”(“不,你得说,妈妈给我玩具”)。经过反复的试错与改正,当孩子说出语法、语义正确的句子时,家长把玩具交给他,这种鼓励则是一种刺激。在这种交谈形式中,孩子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正确的表达形式。因此,在布龙菲尔德看来,婴儿习得语言的过程是不断刺激、反应、强化的结果。

“从表象上看,行为主义意义观打着唯物主义的旗帜避免了观念论所犯的一些错误;但是,他自身也有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即同样的刺激未必会导致同样的反应。”[1]99对于蟒蛇、鳄鱼爱好者而言,看到蛇时的反应和普通人看到蛇的反应肯定是有区别的。又如在干旱地区的人们祈求降雨,但受到洪水侵害的人们却希望大水退去。而在教学过程中,则有更鲜明的体现,同样是在一间教室,同样的老师教授着同样的内容,一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相对快一些,一些学生则慢一些甚至对于学过的知识毫无印象,此时就需要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而不是一味地根据刺激反应的结果机械性地教学。把教学的过程单方面、片面的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结果,就容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不是学生。

三.布龙菲尔德公式对生活现象的阐释

1.听说教学法

布氏的理论影响深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理论广泛应用到了教学中,并由此产生了听说了教学法。听说法 (The Audio-Lingual Method)主要指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侧重及强化“听”和“说”两项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听说为主导,强调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口语交流和表达。[3]听说教学法产生于美国,二战期間,美军为在短期内训练一批掌握外语能力并能从事翻译工作的军人,采取一些手段训练士兵的听说能力。战后该方法被推广到学校的外语教学中。

听说法的主要教学模式可归纳为机械性操练、背诵、理解性操练和使用。这种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句型操练对学习者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教学特征可以归纳如下:1)外语教学严格遵守听说读写的教学顺序,以听说训练为主,听先于说,读写为辅,读先于写;2)强调句型操练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句型为中心来展开。语言的基本结构就是句型,学习者只有通过反复的操练模仿才能掌握该语言的基本结构,达到知识内化;3)语言教学过程是通过刺激反应而形成的,这种刺激反应经过慢慢强化就会变成一种习惯;4)语言在教授过程应该使用目的语教学,这样可以减少母语的干扰;5)教授语言本身,即培养语言能力(真正交际能力),而不是传授有关语言的知识;6)教学应该借助直观手段,语言环境(即情景和上下文)来进行。[4]

听说教学法有着显著的优点:(1)一系列的听说训练打破了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2)学生通过不断模仿老师的发音,不知不觉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发音。(3)可在短期内快速的进行语言的入门学习。

但同时这种“听说领先,听说为主”的听说教学法也存在缺陷。一、英语教学课堂听说为主,忽视了读写能力的提高,不利于长期的英语学习。英语学习大致可分为听、说、读、写、译五个部分,五个部分有其各自的重要性。二、听说教学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排斥母语学习,以目标语为主,不利于翻译。而翻译正是源语和目标语文字、思维互换的活动,忽视了母语的学习和积累,必然是残缺的。三、听说教学法基于刺激反应理论,强调持之以恒的练习,以此不断刺激大脑,达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但这种靠死记硬背和填鸭式教学获得的知识是不牢固的,长此以往,会造成师生俱疲、学生厌学的心理。

2.广告语言

刺激-反应理论除了被引用在教学中,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广告语言也体现了该理论。广告语言的目的在于对其受众造成某种刺激,通过这种刺激驱使他们做出反应。“广告”一词源于拉丁文Adverture,其意思是吸引人注意。汉语解释为广而告之。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广告所作的定义是:“广告是由可确认的广告主,对其观念、商品或服务所作之任何方式的、付款的、非人员性的推广和陈述。”[5]1-2

布氏的刺激-反应理论也真实的体现在广告营销中。“AIDM模型认为,购买者要依次经过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行动(action)四个阶段。营销沟通必须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然后再引起他们对公司产品或者品牌的兴趣,强烈的兴趣回事其产生拥有或者购买的欲望,最终导致消费者做出购买承诺或者采取行动。”[6]用刺激-反应理论来阐释商家的营销行为则是:广告主或商家推销某一产品(实际刺激物S)时,希望通过广告语言(替代性刺激物s),引起消费者注意,提高兴趣,从而诱发购买欲望,而广告受众对于广告语言的这一系列反应是“替代性反应r”,广告受众实际行动去购买该产品则是“实际反应行为R”。

无论是营销广告还是公益广告,通常都较为短小、简洁、易于诵读,其目的就是便于人们记忆,从而起到提醒或诱导的功能。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是一套习惯。同样的,商家通过电视、广播、媒体、橱窗陈列等多种宣传形式一遍遍的展示广告,深化大脑中对于产品或服务的印象,形成刺激,便可激发某种行为。商品营销的经典案例“脑白金”大都耳熟能详,可是在中国,保健品行业向来名声不太好,为何“脑白金”的广告如此成功?这主要归功于“脑白金”的市场定位,随着科技发展和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往的关于“包治百病”“灵丹妙药”的虚假宣传已经不能对消费者造成刺激了,更不必说有什么反应。中国消费者大都希望青春永驻,于是脑白金提出了“年轻态,健康品”的广告语。同时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脑白金结合这一文化背景,进一步强化送礼诉求,提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口号,如此一来,“脑白金”保健品风靡大江南北。此案例显示了完整的刺激-反应公式S→s…r→R。

刺激-反应理论在标示语中的应用也很广泛,标示语主要起到劝告的作用。人们在学校、公园、景区等公共区域经常会看到一些标示语如“青青草地,请勿践踏”“请勿乱涂乱画”“请勿乱扔垃圾”等。这种劝诫式的提醒一旦在大脑中形成刺激,人们即使到了一个没有任何标示语的地方,也会遵守相关文明条例。甚至有时当人们看到其他人有不文明行为时,长期的文明教育所形成的刺激会促使他制止他人的不当行为。这便是刺激-反应论在发挥作用。

3.交际语言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是被教育要知分寸、懂礼节,尤其要注意到文化的差异。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提醒对脑部神经进行刺激,养成了固定的习惯后,人们就会有选择性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为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口语对话中若涉及到询问对方年龄、薪金、婚姻状况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由于之前有过类似文化素养的教育或训练,长时间接收到这类文化信息的刺激后,再遇到此类问题,人们倾向于避而不谈或者转移话题以此缓解尴尬的气氛。

我们同样也可从刺激-反应理论分析文学文本,多维视角拓宽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宽度和深度,增加学习者对语言学学习的兴趣。《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初到贾府时,先后贾母和贾宝玉都曾问过黛玉读过什么书,黛玉的不同回答值得细细品读、推敲。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7]69林黛玉寄人篱下,本就是心思细腻、多愁善感的女子,一听贾母这番话,也定是知晓贾母不喜女子念书。于是后来贾宝玉也来到了贾母房中,黛玉又有了不同的回答。宝玉便走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7]71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贾母贬低女子读书的话语对对黛玉而言是一种言语的刺激,这也便有了黛玉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反应。

四.结论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破碎处,无物存在。”语言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语言学问。语言背后是文化,利用布龙菲尔德的刺激-反应理论去阐释生活中的一系列的文化现象,涉及教育、广告、交际等方面,不仅了解到语言在不同领域的運用,也可增进学习者的兴趣,多角度看待语言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宣.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发微[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

[2]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97.

[3]罗立胜、董玉真.试论“听说教学法”产生的理论背景及其现实意义[J].外语教学.2005(4)43页.

[4]张贝贝.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听说教学法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2):148-149,157.

[5]贺康庄、石青辉主编.现代广告理论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6]李景东主编.现代广告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7]曹雪芹著.《红楼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