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课的影响与对策探究
2019-04-19韩晓贺
韩晓贺
摘 要 中国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一些代表性错误观点在社会与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对“纲要”课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表现在提高了“纲要”课的教学难度,冲击了“纲要”课思政教育的效果,削弱了“纲要”课的学科地位。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正确的对策积极应对,要做到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教学原则;调整教学内容,升级教学手段;营造校园氛围,消除不良影响等,最终实现“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历史虚无主义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3.020
Abstract The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of some representative erroneous views of China's current historical nihilism in society and the Internet and the Internet has had a seriou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Outline" course, manifested i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difficulty of the "Outline" course, impacting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Outline" course and weakening the discipline status of the "Outline" course. Therefore, we should take the correct countermeasures and actively respond to it. We should be firm in political stance and clear in teaching principles, adjusting teaching contents and upgrading teaching methods. To create a campus atmosphere and eliminate adverse effects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of the "Outline" course.
Keywords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historical nihilism; countermeasures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这就为我们指明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的最终价值目标。而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就必须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2018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科书中特别提到“要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也体现了此问题的时代性与重要性。
当前,随着互联网以及自媒体的大行其道,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中甚嚣尘上,并且总摆出一种客观公允的假面,对那些理性批判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工作十分重要,关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1]因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高校思政课尤其是“纲要”课的教学使命之所在。通过相应的对策,最终我们应当让学生们认清,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借助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思潮,要使学生们自身产生“免疫力”,分辨大是大非。
1中国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代表性观点
聚焦到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发现,当下关于这个历史时间段比较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主要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否定中国辉煌的革命历程,倡导“告别革命”。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承认中国发生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反而认定选择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是错误的历史实验。革命就是流血杀人,是完全意义上的破坏力量,因而没有任何积极作用,毫无历史进步意义可言。历史虚无主义者“重估历史”,过度拔高吹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同时又极力否定农民革命,贬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他们认为,改良要比革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要好,鼓吹中国的革命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進程,因此应该“告别革命”。
其次,否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来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是通过诋毁和夸大中国在各项建设及发展历程中犯下的错误以及经历的各种曲折道路,以达到歪曲和曲解我国历史发展的目的,无视并肆意诋毁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他们声称新中国的建立本质上是一种历史性错误,偏激地认为社会主义道路“走错了、走偏了”,他们主张经济和文化发展滞后的国家不具备发展社会主义的条件和基础,新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为“封建社会主义”、“农业社会主义”,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历史的歧途”,社会主主义建设的历史“只是一部荒唐史”。
再次,否定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用“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否定“改革开发后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使我国的GDP总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并且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就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与同时,伴随着发展难免产生出一些社会问题,如社会贫富急剧分化、贪污腐败、道德伦理危机。因此,部分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毛泽东思想相悖,是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错误修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大倒退。
最后,否定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贬损党的历史人物。历史虚无主义者在“重估历史,挖掘真相”的名义下,大打翻案文章牌,有意地去淡化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性及封建主义的反动性、腐朽性和落后性,刻意宣传他们的一点可取之处,加以放大;却对为党和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和开国元勋们进行肆意地污蔑与贬损,以此来冲击教科书正史的权威性。
纵观历史虚无主义中涉及到的代表性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借否定我党的发展历史,否定我国的发展历史,最终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线与改革开放的政治思潮。其论述严重背离了我国的国情、党情及社会历史发展实践,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唯物史观严重相悖。以否定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改革史,最终达到扰乱历史发展趋势的目的,将我国的发展历程彻底推翻,企图将我国拖回资本主义时代。
2 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纲要”课程教学的不利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而“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它通过历史讲政治,不仅要使大学生了解我们的国史与国情,而且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由于大学生们涉世未深,且具有好奇心与叛逆心,受到网络自媒体的影响,更容易相信部分同教科书相异的论述,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干扰。从而对“纲要”课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进而削弱了其学科地位。
2.1 提高了“纲要”课的教学难度
高校思政课教学本来难度就很大,因为思政课的目标不仅仅是向学生们传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输送价值观念——要影响一个人的头脑,其难度可见一斑。由于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时代肆无忌惮地传播,使这种教学难度更进一步提高。意识形态问题的立场一定要具有坚定性与持续性,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没完全成熟,社会阅历尚浅,在纷纷扰扰的杂乱信息中培养他们坚定地正确信念与持续地正确认知,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必须做出积极地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我们要使学生们明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来之不易的;在许多历史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最终能够选择了这条道路,才给我们人民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由于历史虚无主义对我们教学的基本立场提出了各种各样匪夷所思地质疑,它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的拦路虎,对“纲要”课程的教学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2.2 冲击了“纲要”课思政教育的效果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推翻、恶搞,调侃与似是而非地评论之下,引起了一般民众的极大关注。大学生们处于特殊的思维发展成熟期,理性与感性相互融合的高峰期,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感到迷茫与困惑,历史观、价值观上产生混乱,再加上叛逆心理的作用,容易产生愤世嫉俗、消极厌世的行为。“纲要”课程教学得到的最佳效果是,让学生加深对我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及趋势的掌握,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实践,在明确党情和国情的基础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自己锻造成新时代有担当的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造梦者与建设者。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错误价值取向正冲击着这一思政教学效果。
2.3 削弱了“纲要”课的学科地位
我们从学生与教师这两个方面来看。从学生这个方面,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很多大学生产生或增强了“纲要”课这样的思政课对踏入社会与就业无用的认知,忽视了历史规律教育的作用。他们把一些破碎化历史见闻作为真实存在,对很多类似的档案解密工作过于迷信,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从老师角度分析,部分教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观念及理论的分辨能力不足,体现在课堂教学或和后与学生讨论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传播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还有的教师对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传播阵地的意义认识不足,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四个选择”并不是真的相信,因此也就做不到真用与真教。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纲要”课在大学课程中的学科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削弱。
3 “纲要”课应对中国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
“纲要”课应当让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更加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我国近代史正确科学、客观的认识基础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虽然能够肆虐于世、蛊惑人心于一时,但终究是经不住科学的考证和反思,最终会遭到历史的公正裁判。因此,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历史虚无主义就会无隙可乘。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就是一个运用唯物史观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经典论述:即在改革开放前后,不应该用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来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成就。这样的论述值得我们“纲要”课老师认真学习和发挥。
总的来讲,“纲要”任课教师必须继续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深度、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鉴别能力,掌握科学方法,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对教材体系做出适当的调整,形成完善合理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讲,就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3.1 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教学原则
中国的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阵地,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肆虐的舞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应当是我们每名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指导思想。打铁还要自身硬,因此作为“纲要”课教师,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善于运用唯物史观,立足史实,阐明道理,明确历史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从历史性入手,根据丰富翔实的史料来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特定背景,梳理出历史发展的逻辑,最终达到使學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即能够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规律,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此外,还应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学习历史的目的,使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不仅要以历史史实为横轴,回望过往,还要以现实问题为纵轴,立足当下,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指导。
3.2 調整教学内容,升级教学手段
“纲要”课内容多、课时少的客观现实,使我们在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时候,就要在教学设计和授课中有所取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重点放在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上面,突出其背后真实的历史意义与历史规律。我们要主动迎击当前流行的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大学生头脑中受到的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错误诋毁与歪曲。另外,我们围绕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与消极影响,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进行专题讲座、举办相关主题的辩论赛,观看优秀的历史纪录片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他们的辨别能力,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3.3 营造校园氛围,消除不良影响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只有“纲要”课教师自身努力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提倡作为高等教育主要阵地的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发挥校园环境的独特优势,营造出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主旋律校园文化氛围。除了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实现自己最大的精神追求之外,应当不时地向学生渗透出他们现在所安享的美好校园生活,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就换来的,是由我们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来保障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的团委应当积极合作,组织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党情、国情、世情,耳闻目睹4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历史使命的担当感。引导教育学生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我国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自觉抵制一些社会错误思潮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正确历史观,牢记历史的启迪和教训。”[2]我们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课的消极影响,坚定政治立场,以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来进行历史教育;对历史永怀敬畏之心,与一切歪曲正确历史观的现象作斗争。我们相信通过践行对策,多方合作,必能抵御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培养出有知识、有担当,奋发有为的青年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12.
[2]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3/c1024-27543907.html,20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