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体》中科幻术语的认知整合研究

2019-04-19王瑾

文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体

内容摘要:《三体》小说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本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四种网络类型,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小说《三体》中科幻语言进行观察与分析,主要闸释“科幻术语”的动态构建过程和推理机制。通过分析得出:概念整合理论的四种网络类型对小说中科幻语言的构建具有一定的阐释力。“科幻术语”在认知整合作用下为小说创建了语篇背景,为人们从认知视角解读科幻小说语言提供新途径。

关键词:《三体》 科幻小说 科幻术语 认知整合

《三体》小说第一部荣获第七十三届世界科幻小说最高奖项——雨果奖的最佳长篇故事奖,它不仅使中国科幻小说到达一个新高峰,且受到科幻小说界、主流文学界和科学史的各路专家的高度好评。目前,国内学者对《三体》进行研究的论文主要集中在文学、文艺学、翻译学领域,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成果极少,运用整合理论对科幻小说的语言加以分析,有助于深入解读科幻小说文本,为人们从认知视角解读科幻小说语言提供新途径。

一.“科幻术语”

“科幻术语”就是“使用‘术语建构合理的科幻世界,科幻小说虽然建构的是一个虚拟世界,但这个世界与神话不同,它是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建立起的对未来世界的模拟。”(戈丹陽)因此科幻小说虽然描写的是虚拟世界,但是有真实可信的科学依据使得其幻想变得合理而为人们所信服。科幻小说里常常会出现很多“科幻术语”,例如“死光”、“地球化改造”、“群体心智”、“心灵感应”、“平行宇宙”等。这类术语大多收录在三个词典中。一是杰夫·普鲁彻(Jeff Prucher)的妙文《美丽新世界:科幻小说牛津词典》,二是“牛津英语词典科幻词语引用项目”,三是《牛津词典》本身。这些科幻术语的产生源于很多方式。

《三体》小说中的科学术语,物理学、数学及计算机学术语,“催化反应”、“分子建筑法”、“反应黑箱”、“数字模拟”……;天文学、宇宙学术语,如:“3K 眼镜”、“宇宙背景辐射”、“射电天线”、“磁心储存器”、“微波能量辐射”……;人体异能方面,如:“脱水者”,……;宇宙文明领域,如:“三体文明”,“乱纪元”,“大撕裂”,“II级文明”,“恒星呼吸”……虚拟现实技领域术语,如:“V装具”,“感应服”,“幽灵倒计时”……;地球文明,如:科学边界,中华田园,红岸系统/工程……它们既是前卫的多领域知识词汇,也是知识分子对未来世界脑洞大开的幻想,更是人们心智中对世界奥秘的疑惑和探求。

科幻小说写作的精髓就是“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用想象力架构出一个世界,而他自己本人最擅长的领域也正是物理学,这些物理学、计算机学专业术语的运用,为科学家“汪淼”的身份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现实依据”。科幻小说中的科幻术语充分体现了小说知识维度的广泛性和作者语言的创造性。大量的科学术语,使故事的架构充满合理性。科幻语言依附于科学,发展于幻想。小说中的科幻语言是语言符号由“散”到“集”的组织过程,也是词汇意义的概念整合过程。

二.认知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概念结构和概念意义建构的。整合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概念整合网络,它指的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框架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所构建。语言的整合过程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II),一个类属空间(普遍空间),一个合成空间,类属空间接收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的抽象结构,形成普遍结构,进入到合成空间,它既包含了类属空间中的普遍结构外还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以及合成空间本身通过组合、完善、扩展而建立起来的新创结构。新创结构结构不存在于原输入空间中,体现了概念整合的创造性。因此学者李福印说过“合成理论可以解释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映射意义”。(李福印,2008)

根据语言学家Fauonnier和Turner以心里空间为基础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依据其中的四种概念整合网络模型,《三体》第一部小说共有60个这样的科学术语,它们最大的特征就是源于众多领域知识的融合。概念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通过心理空间的建立和综合,形成一个新的心理空间,这是心理活动所必需的认知过程,空间网络制图能力是人类认知进化的结果,是人类经验、学习和想象的强化和提高。

三.“科幻术语”的整合网络

小说中的科幻术语是来自各科学领域的综合体,或者复合体。如物理学、数学及计算机学术语,“催化反应”、“分子建筑法”、“反应黑箱”、“数字模拟”……;天文学、宇宙学术语,如:“3K 眼镜”、“宇宙背景辐射”、“射电天线”、“磁心储存器”、“微波能量辐射”……;人体异能方面,如:“脱水者”,……;宇宙文明领域,如:“三体文明”,“乱纪元”,“大撕裂”,“II级文明”,“恒星呼吸”……虚拟现实技领域术语,如:“V装具”,“感应服”,“幽灵倒计时”……;地球文明,如:科学边界,中华田园,新农业社会,红岸系统/工程……根据概念整合四种类型: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双域型。通过映射类型分类,本研究依次归纳出四种代表类型:“微波能量辐射”,“分子建筑法”,“幽灵倒计时”和“黑暗森林”。在分析完映射过程后,本文将展示各个类型所代表的整合网络。

1.简单型

简单型网络,顾名思义,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简单型是一个特定框架和角色的输入空间,另一个无框架和组织元素的空间,进行跨空间的角色和元素匹配。在“微波能量辐射”简单型网络中,输入空间Ⅰ含有一个抽象的空白的框架,输入空间Ⅱ没有框架,只有用来填充空白框架的元素。“微波能量辐射”,输入空间Ⅰ含有一个“微波—辐射的空白框架”,而输入空间Ⅱ则含有“电磁波,能量”两个元素。经过简单的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Ⅱ的元素被填充到了输入空间Ⅰ的空白框架之中。

2.镜像型,

在镜像型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均提供框架,并且两个框架是一样的,只是元素不同。所有心理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从而扩展成为更加精细的框架。

语篇“但是用分子建筑术制造的,就是用分子探针将材料分子像砌砖那样一个个垒砌起来,这样的工艺要耗费大量的资源,那些产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贵重的珍宝了,根本无法进行量产……”(《三体I》,2008)中“分子建筑法”就是如此。在“分子”和“建筑”两个输入空间拥有相同的“建构,构筑”框架。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得到浮现结构:分子垒砌成材料。也就是文小说中所说用巨量分子筑砌高强度纳米材料。这种技术至今还只是概念,小说中汪淼所用的技术现在就算是凝聚态的实验都很少用到——难度太大。但这一认知整合过程结合两个类似的输入空间,分子构造和建筑构造进行拓展组合成就一种更为微观的物质构造法,使之概念得到升华。

3.单域型

在单域型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拥有不同的框架,其中一个将会被投射到合成空间,并继续在合成空间中运行。例如,“数字模拟”和"V装具"。“数字模拟”中输入空间Ⅰ是阿拉伯数字符号的框架,输入空间Ⅱ利用任意符号是对真实事物或者过程的虚拟的框架,他们是截然不同的框架。经过“组合”、“完善”以及“扩展”,最终得到浮现结构,即数字就好比模拟组成事物的物质符号。

再如,“V装具”是进入《三体》游戏的必备装备,该装备由一个头盔和一件特殊的感应制服组成,“V”代表虚拟现实技术或体验(Virtual Reality),“装具”就是装备,人体服装。“V装具”就是能带来虚拟现实体验的技术装备,只有一个特定输入空间虚拟现实技术,同另一空间的装备元素进行匹配。类似的术语还有“3K眼镜”、“感应服”,“II级文明”。

總之,两个输入空间具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但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并经过扩展形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

4.双域型

两个具有不同组织框架的空间,均部分框架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合成空间包含最初两个空间的部分结构。“幽灵倒计时”和“黑暗森林”可算作双域型整合类型。《三体》中汪淼因所做的工作有关地球奔向宇宙的关键技术发展,所以眼中以及生活各处看到了智子造成的幽灵倒计时,这也是“三体文明”(的科技)第一次出现在读者眼前,“那幽灵倒计时1200个小时,不多不少刚好50天。” (《三体I》,2008)“幽灵”的特征是不定时不定点忽隐忽现地吓人,倒计时是时刻存在在内心,在眼前,时刻要提心吊胆面对的东西,两者来自不同的输入空间,但二者部分的特征,也就是对人起到恐惧害怕的部分特征被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一个新的更加令人担惊受怕的物体。

双域型“黑暗森林”术语的整合网络过程分析如下:

(1)输入空间:有两个输入心理空间I和II包含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如”黑暗森林法则”中的“黑暗”和“森林”,这一术语术语双域型映射,需由显式“森林”的特征去推导这一”黑暗”星际法则。

(2)类属空间:它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共同的、通常是抽象的结构,并映射到每个输入空间和认知语境上。“森林”中的未知,和保护欲以及探索性投射到“黑暗星际”的未知性交流规则。

(3)选择空间:它包含认知语境工作从输入空间中选择的信息。

(4)认知语境空间:它是一个包含语境、百科全书知识的混合空间,映射到选择性空间和泛型空间,是网络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5)合成空间:从选择性空间和认知语境空间投射的新信息,如宇宙交流的语境信息属于新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在输入空间中找不到。

(6)新创空间:混合合成过程的结果。新创出的结果是空间文明交流不得不遵循的法则就是“黑暗森林法则”。

这些科幻术语词在语义上具有综合性和隐喻性特点,而在结构上体现了词汇的合成,也就是复合词结构。语言来源于人们真实生活中的互动体验和认知过程。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听者根据输入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概念的投射和映射,并推导出隐含的信息。本文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心理空间映射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提取空间相似性的重要性。

四.总结

概念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通过心理空间的建立和综合,形成一个新的心理空间,这是心理活动所必需的认知过程。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过程中,空间制图能力是一种进化的产出技能,是人类经验、学习和想象的强化和提高。科幻术语中各心理空间进行整合产生新创结构的过程即实现构建小说语篇背景的过程,因此,科幻术语亦被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与读者的认知推理相关联。“科幻术语”在认知整合作用下为小说创建了语篇背景,在解读“科幻术语”或科幻语言过程中,认知语境、背景知识及读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规律等因素都会影响语篇连贯的形成。

在《三体》小说的构造中,作者广博的科学理论知识成为其幻想世界坚实可靠的基石,文中大量运用科学术语,则帮助作者实现了幻想与现实的完美融合,因此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的是一个真实可信的“现实世界”。科幻语言依附于科学,发展于幻想。结合认知整合理论来分析科幻术语的构成网络和推理机制能够反映出人类认知世界和意义构建的复杂过程,也能帮助更多创新概念,产生的更多科幻理念,给予人们无限想象。

参考文献

[1]韩嬛.刘慈欣科幻小说论[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4:28-43.

[2]刘慈欣.三体[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黄灿.作为宇宙的个体与作为个体的宇宙——论《三体》三部曲中的张力艺术[J].佳作赏析,2014(2):29-32.

[4]韩骏.以《三体》为例谈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困境[J].中华文化论坛,2013(3):78-80.

[5]刘慈欣.三体Ⅲ·死神永生[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6]刘媛.刘慈欣《三体》中的宇宙社会学建构[J].芒种论坛,2012,(5):22-23.

[7]刘晶.从“人类中心”到“宇宙伦理”——从生态批评视阈解读刘慈欣《三体》系列小说[J].文本解析,2013,(10):129-130.

[8]刘珍珍.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刘慈欣科幻小说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9-18.(10):43-47.

[9]李林倩.中国科幻小说英译研究——以《三体》为例[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19-30.

[10]林品.浅析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延承与利用的科幻文学传统和现代科学资源[J].北大点评,2011(3):109-112.

[11]纳杨.从刘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谈当代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J].当代文坛,2012,(5):83-86.

[12]王莹.中国科幻小说美学特征研究——以刘慈欣小说创作为例[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4:16-23.

[13]徐勇.《三体》:我们时代的隐喻和精神史诗[J].艺术评论,2015,(10):43-47.

[14]杨晨.冷酷与温情的纠缠——刘慈欣科幻小说矛盾性分析[D].四川: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29-34.

[15]左凌飞.StarCraft:Ghostspecters翻译实践报告——兼谈刘慈欣科幻小说特点及其对翻译策略的指导[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13:3-4.

[16]张子宪.概念合成与英语中的复合名词[D].北京林业大学,2009.

(作者介绍:王瑾,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三体
《三体》中的物理学
一个全新的世界
展览与IP的结合
B站宣布《三体》动画项目启动
刘慈欣《三体》将由亚马逊投资拍摄
时间永生, 人生何存
《三体》要拍美剧?刘慈欣:乐见其成
《三体》中的物理学
刘慈欣的三体宇宙大爆炸
《三体》获雨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