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的本性是测度灵魂

2019-04-19赵目珍

文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测度诗学深度

敬文东似乎是个内敛型的批评家,但至少不事张扬是可以肯定的。对于自己的诗歌,他更是持一种谦逊的态度,谦逊到只承认自己的诗是“业余的诗”,在“谈起它们时”让人“千万不要上升到真正的诗”(《丰益桥的夏天——张后访谈敬文东》,《山花》下半月2010年7期)。其实作为一位优秀的批评家,敬文东对诗别有卓见。在《诗歌:在生活与虚构之间》一文中,他经过深入盘剥,排除了关于诗的惯常谬见,辨析了诗歌的本性所在,有效地把握了诗的质地、内核,创作也因此颇得诗之“三昧”。

在论证“诗歌不是知识”这样一种观点时,敬文东认为:“诗歌从来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操作,它的语言技术操作在更大的程度上要受制于灵魂那‘莫须有似的需要,……一种成熟的诗学必须要研究诗歌的技术,但更要探究的是诗歌技术与灵魂的关系”。“诗学理论与批评的宗旨并不全在求真上,而首先在于探测灵魂的深度上,灵魂的深度或许从来就不是一个数字、尺寸(知识)问题,而是一个有关灵魂存在状态的‘现象学问题。”为此,他在论证“诗不是教化工具”时认为,诗是“一种挖掘灵魂、探测灵魂深度的工具”,在论证“诗不是只‘到语言为止”时,提出了诗是“对灵魂的窥测”的观点,在论证“诗歌不是哲学和神学”时指出,“诗歌的本性是测度灵魂,是呈现它所测度的过程和测度出的状态”。(《诗歌:在生活与虚构之间》)也正是基于此,敬文东在其诗歌中大量倾注了对灵魂“现象学”的关注。比如,他写“邂逅”,并不是写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不期而遇”,而是写“死后,当我们的灵魂拄着拐杖/相遇在地狱一角或者天堂一隅”的场景,并对“死后,我们这些互不相识的灵魂”的相遇进行了别有一番风味的“考释”,其间既有严肃而冷峻的思考,又有谐谑而幽默的嘲讽。这种沉思性的心迹表白,无疑沾染了知识型写作的痕迹,但又让人“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种难度性的诗歌写作。

对于“虚无缥缈”的灵魂过度张扬会引起人的“怀疑”,观照灵魂必须落实到生活的层面。敬文东显然深明此理,为此他提出了诗歌就是“面对生活”“‘研究生活”的命题,指出“诗歌要想达到探测灵魂的目的,首先要面对的是生活,是活生生的、也许还有些卑俗的生活。”(同上)因此,他的诗篇虽然多从“灵魂”的视角切入,但却多从生活中汲取和提取,如《邻居》一诗,所写虽也是对于“灵魂”倾听的独到安排,但立足点却是人与人之间的“位置”关系;《房间》一诗,突显诗人对狭窄空间中“新鮮的思想”的垂青,以及主人在不同生存状态(“带着伤痕归来”“荷锄出去”“坐在桌前天天写诗”“疲倦”)下对于房间不同的心灵慰藉需求,反映出了一个既单纯又敏感、既朴素又敦厚的丰富的诗人灵魂。其实细读便知,诗人写的就是个人的生存状态。

敬文东认可海德格尔“人只有在行动中而不是在理论认识中领会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灵魂”的说法,认为“诗对灵魂的窥测同样是在行动中来展现的。”“诗(人)也只有从事件中,以事件为中介才能去窥测灵魂的深度。”(同上)大致的理解是,语境很难单独呈现灵魂的深度,它只有与事境相连才能呈现灵魂的状态或“面目”。因此,敬文东诗歌的一大特色就是非常注重情境设置和事件叙述,以期通过这样的“媒介”来接近试图抵达的灵魂至高点。如《小小的水》要通过“杀人或者自杀”的细案来展示水的“无辜”;《黑衣客》要借助“夜行”和“寻找”的过程来证实“所见”、获取“结果”;《打劫》中将“我”定位为一个“打劫的刺客”,借由在三月对“唯一的幸福者”的“开枪”,来圆补一个“病态”的“杀富济贫”的“颠倒梦想”。这样的“事件”是令人的震惊的,也许诗人认为只有这样“震惊”的铺设才可以窥测到灵魂的深处吧!

对于语言和主题的诗学问题,敬文东也有自己的洞见,并且在诗歌中进行了实践。他认为:“对语言没有贡献的诗人,是不合格的诗人。”“‘主题对于诗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着‘噬心的性质。正是从这些不同的主题的多角度介入,诗人得以从灵魂的角度解释了自己的生活,甚至解释了自己的时代。”(《诗歌:札记或片段》,《诗歌月刊》2003年7期)从诗歌中,我们的确可以照见他对语言的苛求,及其诗歌主题的“噬心性”。限于篇幅,不再探讨。

赵目珍,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猜你喜欢

测度诗学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艾青诗歌的隐喻魅力及其诗学功能
背诗学写话
观人诗学:中国古典诗学和人学互融的文论体系研究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山西省煤炭产业产能利用率测度
山西省煤炭产业产能利用率测度
几何概型中的测度
关于(N)模糊积分的Chebyshev型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