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性题材电视纪录片的画面呈现方式
2019-04-19江海岸
江海岸
【关键词】历史性题材纪录片;电视表达;画面呈现
纪录片,作为电视专题的一个种类,近些年越来越受到业界和观众的重视和喜爱。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纪录片创作最基本的手法是纪实,即利用电视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生活素材的完整性、完整的现场环境和心理氛围。纪录片的题材通常可分为现实性题材、历史性题材以及历史与现实结合的题材。笔者在地市级电视台从事历史性题材纪录片(以下简称历史纪录片)创作工作多年,现就历史纪录片的画面呈现方式,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创作体会。
历史纪录片的特点是,记录主体已经不复存在,真人、真事、真场景都无法同步记录和拍摄。如何通过电视画面去复原历史,讲述故事,就需要特定的、非常规的电视表达技巧和画面呈现方式。笔者就目前国内历史纪录片创作的普遍情形,并结合个人创作体会,阐述几种历史纪录片的画面呈现方式。
遗址、遗物、老图片
历史纪录片要复原和再现真实的人物、故事和情境情感,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多地找寻与创作主体紧密相关的遗址、遗物和老图片。以笔者创作的纪录片《徽剧的前世今生》为例。徽剧是发源、兴盛于皖南古徽州一带的古老剧种,本片以起源、鼎盛、传承三个章节讲述了徽剧演变发展的故事。其中,起源、鼎盛这两部分均为过去式,在记录叙事中,画面多为徽州特有老宅民居、古宗祠、古戏楼戏台、明清演出的道具服装剧本、宗谱中与徽剧相关的文字记载、徽剧演出的老照片等,这些现存的遗址、遗物和老图片,虽然是空景画面,但因为与记录主体紧密相关,画面本身承载着记录主体的生活、文化、情感印记,所以与人物、故事、情境情感相吻合,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历史,把观众带入到历史的真实情境中去。在遗址、遗物和老图片的运用中,應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多方求证,确保其真实性,不可“嫁接”;第二,尽量通过多角度拍摄展示其全貌,既有大景,又有特写,充分向观众展示与主题表达紧密相关的细节特征和内容信息,强化画面的历史厚重感和传情达意效果;第三,在拍摄和制作中,应尽力追求让“死东西”变得“活”起来。遗址、遗物、老图片都是静态的,如何让它们动起来,需要在拍摄制作时下点功夫。拍摄中,提倡多用运动镜头。比如,拍摄古村落、古桥、古塔等较大型遗址,可通过无人机进行航拍,以俯瞰视角运动拍摄大景;拍摄老房子、屋内局部画面,可运用相应的大小轨道进行运动拍摄;拍摄博物馆文物或相关老物件,可将被拍摄对象放置于专门的电动转盘之上,拍摄其转动的动态画面。运动拍摄的好处是,它既可以让单调的画面变得生动好看,还可以展示出更多的细节内容,不仅如此,相同的构图场景,一般动态画面比静态画面可用的时长更长一些,这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画面不足的问题,因此,运动拍摄在历史纪录片中是常见的拍摄手法之一。制作中常用的手法是对一些老图片进行运动特效编辑,让静态图片在相应背景画面中缩放、左右或立体运动起来。值得强调的是,所有动态镜头画面的运动速度应遵循节目叙事节奏和与表达意境相吻合协调的原则,并注重通过运动快慢节奏的变化,推动节目的层次变化,否则容易让节目流于一成不变的呆板,削弱视觉呈现效果。
情景再现
如果说相关遗址、遗物和老图片,是还原历史真实的重要载体和有力佐证,那么,情景再现就是让历史复活、故事生动起来的有效电视画面表达技巧。尤其对于一些侧重讲述人物故事且历史跨度大、情节曲折、主题厚重的片子,仅仅依靠有限的遗址、遗物、老图片无法满足电视画面的丰富性和可视性要求,此类情况,应根据摄制经费、周期等条件,策划组织相应规模和形式的情景再现,还原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从而提升视觉呈现的品质。目前,历史纪录片的情景再现形式通常有两类:一类是真实演员演绎;一类是制作动画、动漫。比如,央视播出的《武则天》《玄奘之路》等纪录片都是以演员表演为主,而《我的抗战》等纪录片则是以动画、动漫表现为主。无论哪种形式的情景再现手法,都强调人物形象气质、表演风格、服装道具、场景的历史契合度,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特征相一致。在这方面,就要求编导对所要表现的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学习、研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指导把关,否则,情景再现就容易张冠李戴,甚至出现朝代的“穿越”和“穿帮”现象,给片子留下败笔。以笔者拍摄的历史纪录片《中国诗山——敬亭山》为例,片子讲述了自晋代至清代,历代诗人、文化名家在敬亭山生活、创作的经历故事。本片选择了其中两位重要人物故事进行了情景再现,即晋代南齐的谢朓和唐代的李白。为了确保时代特征的准确性,笔者和相关历史专家一起深入研究、核实了南齐和唐朝的不同建筑风貌、服装道具特点、文化礼仪形式等诸多因素,小到一个酒杯、一把折扇的材质形制、一个行礼和书写的姿势都锱铢必较,力求还原历史真实,几段再现拍摄最终为本片记录叙事的画面呈现锦上添花。在情景再现的拍摄制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避免与年代不符的事物出现在画面中,如电线、广告牌、现代建筑、水泥路面等;二是在人物故事情节的拍摄表现上,可结合虚实焦镜头的转换运用,增加画面的层次和神秘感;三是在后期制作中,可通过适当的调色达到复古效果,营造画面的历史感。
相关当事人和专家学者的讲述
人物采访、同期声,是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常用表达方式之一。对于历史纪录片创作而言,更是再现还原历史的另一重要手段和权威佐证。如何解决画面缺乏的难题,除了上面所讲的两种思路,让相关当事人和专家学者来追忆口述历史,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应遵循相关性和权威性原则。所谓相关性,即与历史人物有直接关联的人,如历史人物的后人、同乡、战友等;所谓权威性,即这段历史的研究专家、学者、亲历者等。在笔者拍摄的历史纪录片《宣城画派》中,在讲述清代大画家梅清的成长、学习、生活经历的部分,通过对梅清所在的宣城梅氏家族后裔的采访,既真实可信又挖掘到了诸多第一手鲜活资料和趣事,通过对多名省市画派研究专家的采访,深化了对宣城画派及其代表画家绘画风格形成、特点、贡献、影响等方面的认识,强化了节目的深度广度和权威性。实践证明,采访、同期声的恰当运用,不仅能有效缓解历史纪录片某些内容、故事讲述中画面缺乏的难题,还有丰富深化主题、增强史料史实可信度的重要作用。此外,也可避免全片由播音员从头解说到尾的单一表达节奏和方式,从而改观节目面貌,提高传播效果。当然,人物采访、同期声的选择运用也颇有讲究。首先,在采访内容上,应侧重于权威解读、史料分析、观点表达方面的,少一些对具体故事情节的简单叙述。其次,在采访时长上,一个人一次出现的采访时间最好能控制在1分钟左右,除非是特别重要的内容,可适当拉长,有时为避免一段完整采访过于冗长的弊端,可将其分成两部分,在采访中间用几幅画面加音乐的形式隔断、过渡一下,这样既让人有停顿休息的时间,又让原本较长的采访内容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减轻视觉疲劳。再次,在采访形式上,应多样化。被采访对象可坐、可立,可边走边说,可坐在室内庄重地讲,也可在与主题相关的现场讲,用什么形式进行采访,要根据节目形态和内容表达的具体需要来作相应选择调整。
空镜头和特殊摄影影像
这里的空镜头,主要是指拍摄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风霜雨雪雷电等画面,通过这些空镜头画面的拍摄运用,来呈现和表达不同的故事环境氛围、人物思想情感等。如:荒草摇曳、枯叶落地可反映萧瑟、没落之情境;雷电轰响闪烁、乌云翻涌,可表现遭遇变故、不详之兆;阳光明媚、波光粼粼、山花烂漫,可传达积极愉悦之情等等,而空镜头又可通过延时摄影、高速摄影等特殊摄影方式,来强化视觉表达效果,诸如日出日落、星空、蓝天白云、乌云、水面、花开花落的延时摄影画面,雨滴滴落水面的高速摄影画面,都是历史纪录片中常见的画面呈现方式,有时甚至是点睛之笔。
当然,历史纪录片的画面呈现方式不仅限于以上四种,在创作实践中,广大电视人正在不断探索和努力以更多、更新的方式去表达。而且,画面呈现只是决定一部优秀历史纪录片的一个外在方面,如何谋篇布局、提炼主题、讲好故事,做好这些内功同样十分重要。
(作者单位:宣城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