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深山办学,“夫妻教师”给留守儿童一个家
2019-04-19夕遥
夕遥
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大山深处,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停掉生意回村办学,把周围十里八村的孩子都纳入自己翼下,白天教学授课,夜晚洗衣准备饭菜。整整20年,他们坚守在深山,兼有老师与“爸妈”的双重身份,教育和照看的留守孩子达850余名,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果爸张妈”。因为他们突出的贡献,他家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和“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丈夫更是当选“全国最美乡村教师”!
回乡探亲,山村夫妇怜惜孩子要办学
鸡蛋豆腐汤、五花肉烧茄子……2018年11月16日晚的元顶村小学食堂,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与往常一样,43岁的陈果和比他小两岁的妻子张蓉忙着为学校60多名学生做晚饭,这些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南江县地处大巴山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元顶村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在海拔1600多米的元顶山半山腰,两层白色教学楼尤为显眼,陈果、张蓉夫妇就是这所学校仅有的两名教师。
时间追溯到24年前,19岁的陈果高中毕业后,在巴中城区一所小学代课3年,因工资低,为了生计,半路改行到巴中城区做生意。他先后开过餐馆、服装店,有了积蓄后娶了妻子张蓉,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一次回乡探亲的经历刺痛了陈果的心,也打破了他们舒适的生活,甚至因此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那是1999年1月,陈果携妻子回老家看望父母时,见到了这样一副场景:田间,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正干着农活,他的两个孙子,大的7岁,小的4岁,在一旁玩耍。小的玩累了,躺在田埂上睡着了。满头大汗的老人无奈地摇摇头,脱下自己的外衣,盖在小孙子身上,继续干活。这一幕,深深触动了陈果,他惊讶地问:“老伯,孩子应该上学了,怎么不去学校呢?”老人叹息一声说:“村里没学校,学校离家远,孩子无人接送,没法去上学,只好留在家里。”
回城后,陈果的心绪难以平复,满脑子都是孩子们上学的事,吃不好饭,睡不着觉,人也痩了一圈。一个多月后,陈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城里的生意,回老家自费办学。张蓉看着丈夫满腹心事很是心疼,当即表示支持。他们的决定让亲友们大吃一惊,纷纷劝说他们不要“犯傻”:“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安逸的生活不过,非要跑到大山里办学,何必去遭这份罪!再说了,办学是政府考虑的事,你管那么多干什么!”张蓉的一个好姐妹也私底下跟她说:“你老公疯了,难道你也要跟着他一起疯?”对于这些劝说,陈果夫妇说他们理解亲友的好心,但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有人去做的。
1999年6月,陈果、张蓉义无反顾回到深山开办了县里第一所家庭式私立学堂,开始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没有教室,自家堂屋还算明亮;没有操场,院坝拾掇拾掇刚好能用……那一年,他们开设的幼儿园和一年级共招了70多个学生,大多是本村或邻村的孩子。张蓉回忆说,这一次办学花费了两人近3万元的积蓄。夫妻俩最初的设想,是让孩子们能在村里就近安心读书。可渐渐地,外村的孩子也来了。一开始,二人只负责学生们的授课,但张蓉很快发现,不少学生家住在很远的地方,走山路需要2小时,吃中午饭成了孩子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这时,不少家长提出让孩子带上米和菜,由张蓉帮忙做饭。张蓉爽快地答应了。这样,夫妻俩在教学之余,又开始绞尽脑汁地变换花样为孩子们做可口的饭菜。
2002年春季刚开学,有位大伯找到陳果,说:“我儿子和儿媳都外出打工了,孙子到了该读书的年龄,家离学校太远,来回要走两三个小时,我想把孩子寄住在你家。”陈果知道大伯说的是实情,不好推辞,便答应了。“南江黑潭乡有个地方除了教孩子读书,还能照顾留守的孩子。”这个消息不胫而走。长年在外打工的老乡纷纷委托亲属和家里的老人,把留守老家的孩子送到了陈果家。短短一个月,陈果家就住进了15个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2岁。正是从这一年开始,陈果夫妇与留守孩子结了缘。
夫妻俩出资购买了儿童双人床,腾出两间屋子免费给学生住。住宿生把从家里背来的米、菜等交给张蓉,由她做饭。由于每个孩子带来的食物质量参差不齐,有家长提议由老师统一采购食物,每天收取学生5元的餐费。学生家里的情况都不太好,夫妻俩一合计,决定每人每天收2元餐费。陈果夫妇的举动,让家长们大为感动。平时,张蓉给孩子们洗头、洗澡、洗衣服,陈果就烧火做饭搞后勤。每周末,张蓉给孩子们做丰盛的饭菜;陈果则把孩子们聚起来先做游戏,然后一起讨论学习、生活上的事情,让大家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培养良好习惯,树立自强精神。
情系孩子,成为留守娃的“代理家长”
随着住宿生越来越多,陈果夫妇感到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两人转入公办元顶村小学代课。和他们一同转入元顶村小学的,还有就读的几十名学生。由于学校离家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夫妻俩每天带着“留守儿童之家”的十多个孩子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异常辛苦。2007年,孩子们住进了村小宿舍,陈果和张蓉也一同住在了学校。元顶村小学在陈果夫妇到来后,开启了新的办学模式——全托式寄宿制学校。学校在负责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对本村及附近留守儿童的全托管理。最多的时候,一学期共来了70多个“留守娃”。
从办家庭式学堂到转正成为元顶村小学教师,夫妻俩收入一直较低,两个女儿读书还要花钱。然而,清贫的生活并没有动摇二人的坚守。2008年有朋友劝陈果改行,开出月薪5000元请他去管理饭店大堂,被他婉言谢绝:“我宁愿在这里每月拿3000元工资,因为孩子离不开我们。”
陈果夫妇吃住在学校,和孩子们朝夕相伴,教学楼内一间10多平方米的宿舍,是他们的新家。屋里两张大床几乎挤占了所有空间,其中的一张是专门给年龄特别小的孩子睡的。张蓉说,因为小一点的孩子容易受凉感冒和尿床,所以两三岁的小孩就和他们夫妻住一起,方便他们每晚照看。从做饭、洗衣、喂饭到辅导作业、开展活动,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爹妈该干的活儿,陈果夫妇全包了。春节时,有的单亲家庭留守娃没人管,夫妻俩就把他们接到自己家过年。他们的真心付出,得到了孩子们的真情回报,他们被孩子亲切地称为“果爸张妈”。
两口子觉得,别人把娃交给你,那是无比的信任。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陈果夫妇倾注了巨大心血,基本上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张蓉笑言,她身后每天都跟着一群“小尾巴”,吃饭上厕所都不例外。周末是夫妻俩最忙的时候,他们要为几十个孩子洗衣服、鞋子,洗头、洗澡,还要为孩子们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学校后面的几棵树上拉了不少铁丝,张蓉说:“这些全是用来晾衣服的,我一周要用掉一袋8斤的洗衣粉,周末要洗10多缸衣服,十多年来已经洗坏了4台洗衣机。”10岁的付嘉雯2岁时,母亲外出打工把她送到了张蓉那里。8年来,小嘉雯和张妈同吃同住,张妈走到哪儿就把她带到哪儿,两人感情胜似亲人。学生的父母们都说:“两位老师照顾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把孩子交给他们,我们放心!”
陈果和张蓉每天早上5:30准时起床,给孩子们做好早饭,帮小孩子穿衣梳头、整理床铺,接着就要上课、安排课外活动,趁孩子们午睡的时候抓紧备课。下午放学后,他们除了辅导孩子们写作业、做晚饭外,有时还要帮孩子们与各自的父母视频聊天,往往要忙到晚上12点。只有确认了几个宿舍的几十个孩子都睡觉以后,他们才能休息。夜里,张蓉还要叫醒年纪小的孩子起床小解。
陈果说,每到寒假,别的学生都被父母或爷爷、外公等接回家,而在这所学校读了4年的何金阳却从来没人接他回家过年。在元顶村小学的留守儿童里,类似何金阳这种情况特殊的孩子占了至少一半。“我们所接触的不少农村家庭都是一人在外打工、一人在家,或者两人不在一个地方打工。因夫妇俩常年不在一起,缺少交流,情感淡漠,导致很多夫妻离婚,或有了非婚生子。”
夫妻俩自豪地称,元顶村小学的孩子们不只是留守儿童,更是“自立儿童”,他们从洗碗、洗脚、扎辫子,到洗衣服、做饭、照顾小一点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做得很好。夫妇俩呕心沥血,不仅让孩子们学习知识,也锻炼他们的生活技能。每到周末,陈果还会带孩子们上街学习2个小时的电脑知识,回来还上心理辅导课,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我们不能给他们完整的家,那就努力给他们完整的爱。”日复一日,陈果和张蓉一边上课,一边照料留守儿童,身份在教师与“代理爸妈”之间不停转换,将拳拳爱心播撒在孩子们心间。
铿锵坚守,“果爸张妈”情憾巴中大地
坚韧、爱心、亲善是陈果对妻子的评价。在最苦最难的日子里,妻子不离不弃,与自己共同坚守,建立起了这样一个“大家庭”,是让陈果最感动的事。善良、仗义、执着则是张蓉给丈夫的评语。“留守儿童之家”因为陈果的执着才能坚持这么多年。“我们很平凡,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谈起获得“全國最美家庭”和“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的荣誉,夫妻俩都十分淡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们都很意外。”陈果说,巴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家庭,他们夫妇只是平凡的一对,算不了什么。然而,在四川巴中大地,陈果、张蓉的名字已成为“爱心”的代名词,夫妻二人的奉献与付出,让巴中方圆百里的父老乡亲们动容!
“有陈果、张蓉两位老师照顾孩子,我们在外打工的家长真的很放心。”邓莉、邓淇姐弟俩的妈妈张心群说,老师不仅教孩子们学习,还教他们孝敬父母、明辨是非。对陈果夫妻的付出,张心群感激不已,亲手绣了一幅十字绣《大爱无疆》,送给夫妻二人。张心群的丈夫因病离世,当年冬季下大雪又压垮了家里的土坯房。为了维持生计,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她无奈之下恳请陈果、张蓉帮忙照顾孩子。从2005年到2015年整整10年,因为陈果、张蓉帮忙解决孩子的读书、生活等问题,张心群全身心投入工作,靠自己努力买了一套新房子。邓莉姐弟很争气,都考上了大学。2018年9月从成都大学毕业已参加工作的邓莉泪光闪烁地说:“果爸、张妈对我们姐弟恩重如山,每到逢年过节或他们的生日,我和弟弟都会打电话问候,寒暑假我俩还会回家帮忙照顾弟弟妹妹。”
整整18年,陈果夫妇办起的“留守儿童之家”共照看了850余个孩子。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对夫妇俩无比感恩,都亲切地叫他们“果爸、张妈”。张蓉的手机上一直保留着一条短信,那是一个自幼失去父亲、在陈果和张蓉家生活了11年的孩子小昕发来的,短信上说:“感谢老师把我养大,教会我怎样做人,让我圆了大学梦。在我心里,除了亲生母亲,你们就是我最亲的人。能当你们的孩子,我感到无比幸福。”这则短信,夫妻俩每读一次都感觉暖意阵阵。2018年12月,夫妻两人双双入选“中国好人榜”。
如今,曾经的留守儿童,有的读完高中、大学,有的已经参加工作,有的甚至已经成家立业了。可每当他们回来看望陈果和张蓉时,都会甜甜地叫一声“果爸、张妈”。看着这些孩子们如今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陈果和张蓉很是开心,他们说:“感觉这辈子没有白活,我俩早就商量好了,要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