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女神姜妍:大国重器里的追梦人
2019-04-19一润
一润
她不畏艰难,苦心钻研,设计出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用1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在乙烯压缩机领域走了100年的路,实现了我国乙烯压缩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在这个代表石化工业装备最高水平的领域,她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不断刷新纪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设计神话,开启了中国石化装备跳动“中国心”的时代。她叫姜妍,是沈阳鼓风机集团公司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那么,被业内称作工匠女神的她,是怎样实现人生目标的呢?
小女子大梦想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学的是化工专业,最开始做的是什么工作?
姜妍(以下简称姜):1997年,我24岁,从沈阳化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鼓集团(前身为沈阳鼓风机厂)容器设计组。刚进厂时,我曾以为我们单位是做吹风机的,还因此闹了笑话。最初我做辅机等静设备,是压缩机等动设备的“门外汉”。当时活儿虽不多,可每天接触大量材料,上班没几天,我就被那些换热计算、设备参数、介质物理特性等弄得眼花缭乱。于是,我做起了师傅的“小跟班”,每天跟在师傅后面,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认真观察、仔细琢磨,有不懂的就问,还专门做了笔记。这样几个月下来,我整理出一本厚厚的工作备忘手册,里面记满了各种公式、参数和心得。一年后,我成为设计室的骨干;五年后,我研发出沈鼓历史上最大的冷却器。接着,我又主导开发了公司首台低温容器,主导研制的双管板换热器也填补了沈鼓的技术空白。这也为我后来设计中国第一台百万吨乙烯压缩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您是怎么转到压缩机设计方面去的?
姜:可能是我工作投入,身上那股不服输的钻劲儿和取得的一些成绩,让集团领导下决心给我压担子。2003年,我被调到沈鼓集团透平设计院主机设计岗位,从事压缩机核心部分设计工作。设计院高手如云,有众多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不乏教授级高工。而我作为一个新手,毕业院校名不见经传,所学专业又不是压缩机,我一下子感觉到了令人生畏的落差,压力很大。可不服输的性格让我不甘心退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设计院扎根,为产业报国搏一搏!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和同事的差距真的太大了,于是我下决心攻读研究生,而且是和同为沈鼓设计师的丈夫一起读。在职读研四年,学习机械专业,我所有双休日、节假日都在学校和图书馆里度过,手不释卷,以书为伴。在女儿两岁时,我终于考上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答辩时,辅导老师感慨地说:“姜妍不是理论功底最深的,却是学习最用功的。”
记:乙烯压缩机有多重要?您刚入职时我国在该领域的情况如何?
姜:乙烯作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产品,占我国石化产品产量的70%以上,塑料、化纤、橡胶等产品都以它为原料,人们生活中穿的用的都离不开它。国际上,乙烯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压缩机是乙烯生产设备的“心脏”,业内有着“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为零”的说法。在西方跨国垄断巨头的眼里,大型乙烯压缩机是他们的宝贝,是国家间较量的砝码,因此他们一直对核心技术进行垄断和封锁。长期以来,我国乙烯装备“心脏”全靠进口,产品“卡脖子”,价格很昂贵,维修很费劲。压缩机国产化之前,即使明知道国外企业漫天要价,我们也只能无奈接受。技术交流时,外商态度傲慢,我们想看一眼国外机组结构都被拒绝。在沈阳上大学时,每当老师说起一些先进技术被国外掌握,我们常常受制于人的时候,我心中就会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惆怅,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创造出世界水平的先进设备,打破国外的垄断,让国人扬眉吐气。
苦钻研破垄断
记:2006年单位领导把主持设计我国首台乙烯压缩机的任务交给您时,您的心情怎样?
姜:2006年,国家决定在天津、镇海、抚顺建设三个百万吨级乙烯项目,每个项目投资额都高达200多亿元。沈鼓集团承担了为这三个项目研制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组的任务。一天,集团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说由我牵头承担设计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只准成功,不许失败!我先是一愣,接着心里怦怦直跳。那一刻,我非常激动,没有多想,便用力甩了一下马尾辫说:“坚决完成任务!”话虽说出口,但当时我心里也没底。国外对技术封锁严密,且每个项目投资都在200多亿元,一旦失败,将是天大的损失。我感受的压力重如大山,只有硬着头皮上。当时也有人嘲笑我,说年仅33岁的姜妍不知天高地厚才会接下这个任务。
记:接受重任后,您是如何攻克技术难关的?
姜:我记得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先生曾说,要用自己的乌纱帽做担保,来保证乙烯压缩机的国产化。我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由于国外对乙烯压缩机制造高度垄断,相关资料极度匮乏。怎么办?从抚顺到福建,从沈阳到浙江,从茂名到大庆,我做了很长时间的“空中飞人”,穿梭于国内各大炼化厂之间,爬上各个炼化厂几十米高的进口乙烯装置工作台,只为看一看同类产品的外观结构和运行情况。我走访国内各大科研院所讨教。我还跑到图书馆去啃原版英文资料,开馆进去,闭馆出来,硬是啃下了上千篇原版论文。就这样,我和团队没日没夜,完成了技术储备,终于在2008年3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
记:您设计我国第一台45万吨乙烯压缩机过程还挺曲折的,能具体说说吗?
姜:我没想到自己承担的头一项大任务就搞砸了:那是给华锦乙烯设计中国第一台45万吨乙烯压缩机。我和研发团队埋头苦干近3年,成品出来了,试运转也没啥毛病,可一到用户那里实地运转就“炸了锅”。原来,压缩机组的核心——转子,不仅要保持高速运转,还要适应温度变化,且要将振幅稳定控制在25微米以内。眼看着第一台压缩机转子在低温状态下振幅越来越大,用户急得把電话都摔了。投资上百亿元的乙烯项目,“心脏”停跳意味着每天损失数百万元啊。华锦乙烯给沈鼓20天时间整改,整改不好就全部退货。我接到这个电话时整个人都傻了。那段时间,我在单位一直沉默寡言,回到家就抱住丈夫哭。同样顶着巨大压力的沈鼓领导却不断给我和研发团队打气:“世上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你们不用有心理负担,成功了,成绩是你们的;失败了,责任企业来承担!”压力,能挤出泪珠也能憋出灵感。我和团队逐一查找技术缺陷,拿出了几十套方案,最终在限期内攻破了超低温运行转子结构的核心难题。2010年1月8日,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那天,用户反馈,我们的乙烯压缩机开车,运行,稳定。得到这个消息,我喜极而泣。中国成为极少数几个拥有大型乙烯压缩机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之一,打破了国外长达几十年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