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脑、动手、动口 从操作中理解数概念
2019-04-19谢平
谢平
摘 要:初入学的儿童,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以保持注意的稳定性,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动脑 动手 动口 基数 序数 数感形象化 数感具体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獻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51-01
九年义务教材北师版第一册教学内容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若要顺利完成这个教学重点,那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10以内数的含义,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以及数的组成,因为他们是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但是,初入学的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很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以保持注意的稳定性,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摆数卡片,区别基数和序数
认数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想象不出数的实质概念来,学生对数的认识往往只有3个人,5个手指头,6张桌子等具体数字概念。想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的概念,首先要利用课本上的插图和教具进行认识数教学外,其次可以让每个学生做一套卡片(0-10、运算符号“+”、“-”比较符号“>”、“<”、“=”共16张)。如,教学1的认识时,让学生拿出卡片“1”,首先让学生动口说一说:1的数量,如一个人,一条鱼等,让学生在说中理解基数含义;然后让学生初步理解序数含义,如,淘气的数学考满分,全班第一名。又如,教学6的认识时,让学生拿1至6张数字卡片,先让学生顺着摆和读,然后倒着摆和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找出一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可以问:9的后面是几?9的前面第几张;让学生想一想应该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这样通过动手摆和动口说使学生初步感知一个物品在一个序列中排第几。
2 摆卡片,理解数和比较数大小
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九年义务教育第一册教学教材中,从教学2、3的认识开始,教学生运用“﹥”、“﹤”和“=”比较的大小。教学中除运用直观图和物品比较外,还可以学生摆数卡片,从卡片上比大小。如,教学10的认识,让学生摆卡片边回答:1比2少几?2比3少几……9比10少几?反过来10比1多几?……10比9多几?这时再让学生用“﹥”和“﹤”比较1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就应而解。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如教学5的加、减计算时,讲完新课以后,发现儿童有些疲劳,注意力逐渐分散,于是在黑板上画出五个圈片图形问学生,上排有多少圆片?下排有多少个圆片?一共有多少个圆片?学生回答后,又问:你们根据黑板上的两排圆片应该拿出什么数的卡片?学生拿出“3”和“2”两张卡片,接着问:3和2组成几?你们还可以摆出哪些得数是5的卡片?学生很快摆出:4+1=5、1+4=5、2+3=5、3+2=5。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被减数是5的减法算式,学生摆出:5-1=4、5-4=1、5-2=3。通过5的组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及5和1、2、3、4之间的关系。
3 细心观察,表达数感形象化
观察是指人们对环境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研究者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理解,是一种有参与、有思维、有思考的感知活动,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含有一定的关系和条件,要想了解它,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细致、彻底的观察,然后进行分析,透过表象认识它的本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的感觉,并能作出准确的反应。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关键方面作细致的观察,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数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作用,从而优化数感。例如: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可以采用一种以绘画为形式的周记。采用小孩子画画的方法制作了一些数学日记,内容有:101班有60个同学,4位老师。妈妈每天给我3元零花钱钱。刘老师胖,小凌个子高。书架子上摆了多少书、家里有多少人……让学生放眼外面多彩的世界,学生自然就会描出:数学考试我第一;我比你高;比多少、你跑步最快……
4 指导操作,让数感具体化
小学生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动作与思维的断联,思维就没有发展的空间。鼓励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发展学生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的经验不断内化和提升,学生对数感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如:教学20 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木棒,找朋友:9是1的朋友、8是2的朋友、7是3的朋友、6是4的朋友、5和5是朋友。这样动脑又动手效果加倍。 教师组织学生摆学具,用学具摆出十几的数。思考:“怎么摆就能一下子看出圆片的个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学生一字儿排开;有的2个2个为一堆进行计数;有的5个5个摆;还有的先把十个小圆片放一起,再把剩余的放在另一边。通过学生的讨论、比较,终于得出最佳策略,接着指名说出思考过程:“你可以怎样表示12这个数呢?”有刚才的操作比较活动作基础,学生模糊感受到12即为10个加2个。由于认识程度,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示12这个数:有的用10个圆再加2个圆,有的用10根小木棒加2小木棒,有的用10个三角形加2个三角形……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都在向学生传递同一个信息:以上这些都可以用“12”这个数学符号表示,达到对“12”这个数字的感悟与把握。
总之,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眼看、耳听、手摆、口说、脑想,多种感官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状态,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