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学生来华留学动机调查分析
2019-04-19陆野
陆野
摘 要:本文以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为主要方法,研究了武汉部分高校非洲学生来华留学动机的分布规律和基本类型,并分析了他们的个体因素对来华留学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感兴趣是非洲学生来华留学的首要动机,外界环境在来华留学动机中起主导作用。非洲学生来华留学动机可分为四种类型:“学习生活环境”动机、“社会学校名声”动机、“自身发展需要”动机和“入学优惠政策”动机。在非洲学生招生、管理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因素对来华留学动机的影响。
关键词:非洲留学生;来华留学;动机
一、前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热及中国留学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被吸引来华留学,这其中就包括来华的非洲留学生。非洲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针来鼓励和推进非洲学生来华留学,所以非洲来华学生数量也正在迅速增长。以近些年的非洲来华留学生数量为例,2010年至2014年的人数分别为16404、20744、27052、33359、41677,每年的增长率都维持在20%到30%(根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10-2014年版《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的数据整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长率也排在所有来华留学洲别的第一位。这些数字表明非洲正日渐成为来华留学生的重要来源地。因此,了解非洲学生来华留学的动机和原因、分析留学生个体因素对来华留学动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对于留学动机的研究开展较早,早期的文献大多为描述性研究。如Mcmahon(1992)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留学美国的选择进行分析,发现留学生本国的经济水平、国际地位、教育发展水平以及留学目的国的经济资助实力等都是影响学生留学选择的重要因素。[1] Mazzarol(1998)的研究表明,留学目的国的国际声誉、经济水平、生活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是影响学生留学选择的重要因素。[2] Altbach(1998)则提出了颇具影响的留学生国际间流动的“推拉因素”理论,其中推力因素是指留学生本国促使学生出国留学的一些驱动因素;拉力因素是指留学目的国吸引外国学生的一些拉动因素。[3]主要的拉力因素有国际文化生活、奖学金、高质量教育、先进的硬件设施、稳定的政治形势、良好的经济环境等。国外近期关于留学动因的研究较多关注个体差异对留学动机的影响,大多为实证性研究。例如,Sanchez,Fornerino和Zhang(2006)对美、法、中三国477名学生留学动机与目的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三国学生都存在一些普遍的留学动机,但是在人生或职业的成功是否与出国留学有必然联系的看法上,中国学生与美国和法国学生有较大差别。[4] Li,Olson和Frieze(2013)考察了555名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留学意愿后指出,渴望成功、喜欢新奇、移民個性、乐于助人等个性特征与留学意愿有显著相关性。[5] Pope,Sanchez,Lehnert和Schmid(2014)在对292名学生个体差异与出国动机的调查中发现,个体发展是出国留学动机中的关键因素,调查还发现以前的出国经历和年龄不同程度地影响留学动机中的个体发展,而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对留学动机中的个体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6]
国内对留学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也多为借鉴而来。例如,郑向荣(2005)认为,影响外国学生留学中国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环境、科技发展水平、教育服务质量、语言等。[7]又如杨军红(2006)认为,政治局面、经济前景、文化历史因素是吸引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因素。[8]最近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留学动机的定量研究。例如,安然和张仕海(2008)考察了830名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发现教育质量和经济水平是吸引留学生的核心要素。[9]曲如晓和江铨(2011)的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经费投入对来华留学生的区域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0]丁安琪(2014)调查了580名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动机,归纳出来华留学动机可分为环境吸引动机、个人需求动机和他人推荐动机三大类,并指出学生的母语背景、是否华裔、汉语水平等因素对学生来华留学动机类型影响较大。[11]刘扬、王慧和孔繁盛(2013)对920名留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看重中国发展机会、中国教育质量、入学机会等,是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原因。[12]此外,名城名校、课程与专业也是来华留学生十分重视的因素(安然、张仕海和吴招胜,2007)。[13]
总的来看,目前已有的关于来华留学动机的定性研究大多只是简单的理论分析,而定量研究中大多只考察了各类留学动机的基本情况,并没有在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个体差异对留学动机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针对于某一特定来华留学生源地和在华就读城市,调查分析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动机的分布规律,并考察个体因素对来华留学动机的影响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以武汉六所高校非洲来华留学新生这一重要的来华留学群体为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非洲学生来华留学动机有哪些?表现出哪些规律?(2)非洲学生来华留学动机有哪些类型?(3)个体差异因素对具体的来华留学动机有哪些影响?探讨这些问题,对我们更好地了解非洲学生来华留学的动机和目的,更好地提升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非洲学生在华教育需求,具有实用参考价值。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来自武汉六所高校的191名非洲来华留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28人,女生63人,他们来自38个不同的非洲国家,学历层次有预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大部分人在来华前并没有接触过汉语,因此多数人都为汉语零起点留学生。
本研究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5%,表明绝大多数非洲新生能够接受调查并顺利完成。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母语,专业、是否华裔、是否学历生和是否奖学金生等(因为被调查者大多没有汉语基础,因此第一部分不包括汉语水平的调查)。第二部分是根据一项先导性研究汇总和改编而成的非洲学生来华留学动机调查表。在先导性研究中,笔者从武汉某高校非洲来华新生名单中随机抽取了30名学生进行口头访谈。访谈中涉及一个开放式提问,即你为什么来华留学。这次访谈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引出各类非洲学生来华留学动机,编制出一个具有非洲学生自身特点的来华留学动机调查表。然后根据30名学生的回答,抽取被提及次数超过5次的12项回答汇编成本次调查表的第二部分。调查表采用李克特五度量表,答案从“我完全不同意”到“我完全同意”分为五个等级,依次对应1到5五个分值。考虑到被调查者的实际汉语水平,问卷调查全部内容均被翻译成英语,并请英语母语者校对。为保证被调查者自由、真实地填写,所有的问卷均为匿名。调查结束后,我们使用SPSS21.0对问卷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处理,以得到平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相关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非洲学生来华留学动机描述性分析
通过SPSS21.0对12项非洲学生来华留学动机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极小值、极大值、均值和标准差等数据,并对每项来华留学动機的均值进行降序排列,如表1。结果显示有11项来华留学动机的均值大于3.4,说明非洲学生来华留学的动机整体情况良好。均值得分最高的前五项分别为: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感兴趣、在中国有更多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更好、入学机会多或入学更容易、教学和研究的硬件设施更好。
具体来看,汉语和中国文化是吸引非洲学生来华留学的最主要因素。在我们的访谈中,大部分的非洲新生也都表示来中国留学的首要原因就是想学习汉语和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而且此项的标准差为1.04795,这说明被调查者在此项上的分歧较少,一致同意语言和文化因素是来华留学的首要因素。这也与黄年丰(2008)[14]、吴文英(2012)[15]、刘杨(2013)[12]、张立军(2014)[16]等人的调查结果一致。在他们的调查中都显示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因素或基本动机是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感兴趣。排名第二的是在中国有更多发展机会。这里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非洲留学生看重中国与非洲国家双边交往中的协同共赢发展,觉得在中国留学学成后,个体的发展和需求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和提高。刘杨(2013)的调查中也发现超过90%的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动机是为了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12]位列第三的来华留学动机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环境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稳步加强,现在已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和政治大国。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留学事业也会发展得更好,留学环境也会更有保障。张立军(2014)的调查也显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前景好是非洲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动机之一。[16]位列第四的是入学机会多或入学更容易。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接收来华留学生的能力也在逐年增强。同时外国留学生入学的标准相比于中国学生要低很多,因此入学机会更多、申请相对容易也成为来华留学的主要动机。吴文英(2012)和刘杨(2013)也分别在他们的调查中发现入学申请容易和机会多也是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因素。[15][12]从排名第五和第六的两项来华留学动机中不难看出,留学生也十分看重中国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并对教学和研究的环境以及硬件设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与安然(2007)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3]
整体来看,排名靠前的动机中,外界因素对来华留学动机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入学、教学等。因此,推动非洲学生来华留学的根本动力还是与中国各方面相关的外界因素。丁安琪(2014)将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动机分为三大类型,并指出环境吸引动机远远高于另外两类动机:他人推荐动机和个人需要动机。[11]这里所说的环境吸引动机也与本调查中排名靠前动机中各类外界因素类似。值得注意的是“我有机会在中国工作”一项排在最后,均值只有2.5左右,这与国内部分学者的调查结果不太一致。如,吴文英(2012)对北京某高校外国留学生的调查中显示能留在中国就业是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动机之一,该结论也在刘杨(2013)对北京地区外国留学生的调查中得到证实。[15][12]
(二)非洲学生来华留学动机类型
动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是行为的内在反映;而动机类型是不同功能动机的分类,是动机的外在表现。本文主要以丁安琪(2014)对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动机类型的分类和划分,作为本次分类和分析的标准和依据。对调查问卷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的检验统计量为0.765,说明各动机之间的偏相关性较强,球形检验P值小于0.001,因此数据显示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归类得出四个因子,如表2所示。
因子1中各项主要体现了非洲留学生在留学小环境中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的动机,例如:中国的生活条件、教学水平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此命名为“学习生活环境”。因子2中的各项都与留学大环境中的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有关,因此命名为“社会学校名声”,例如: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学校在外的名声、学校的宣传和他人的推荐等。因子3被命名为“自身发展需要”,是因为因子3中的几项,如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向往、有机会工作等,都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因子4中的两项分别是提供奖学金和入学容易,都与入学时提供的优惠政策有关,因此命名为“入学优惠政策”。按照四个因子所包含的题项计算各因子的得分均值并排序,结果显示为:入学优惠政策(3.6701)>社会学校名声(3.5929)>学习生活环境(3.5916)>自身发展需要(3.5008)。因此,对于非洲来华留学生而言,入学的优惠政策对于他们的吸引最大,其次为学习生活环境和社会学校名声,最后是自身发展需要。
(三)留学生个体差异与来华留学动机分析
下面我们将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考察个体差异因素在各项来华留学动因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1.不同性别的均值比较和T检验
研究对象中男生128名,占总人数的67%;女生63名,占总人数的33%。检验数据显示,不同性别在“中国的生活条件更好”(男生均值为3.5625、女生均值为3.1270、T=2.392和Sig=.018)和“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更好”(男生均值为4.0000、女生均值为3.4444、T=3.092和Sig=.002)上的Sig值都小于0.05,因此具有显著差异性。我们发现,在这两项动因上,男生的均值都高于女生,这说明非洲男生在来华留学动因中对外界环境的期望和要求更高一些,外界环境对他们来华留学的吸引力要强于女生。考虑到男女性别在外界环境的动因上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应该尽可能满足个体差异带来的要求差距,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外部条件,让非洲留学生在安心稳定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2.是否汉语专业的均值比较和T检验
研究对象中有汉语专业51人,占总人数的26.7%;非汉语专业140人,占总人数的73.3%。调查结果显示,是否汉语专业在“我有机会留在中国工作”(汉语专业均值为3.0980、非漢语专业为2.3500、T=3.480和Sig=.01)上具有显著差异性。通过均值比较不难看出,汉语专业的非洲学生相比于非汉语专业的非洲学生更愿意留在中国工作。这大概与汉语专业学生能更多接触中国语言与文化,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具有语言和文化背景上的优势有关,而且毕业后能在中国就业对他们的人生阅历也是一种极大的提升。也有研究认为,留学与移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因此留学之初选择汉语专业也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
3.是否华裔的均值比较和T检验
研究对象中华裔学生30人,占总人数的15.7%;非华裔学生161人,占总人数的84.3%。调查结果发现,是否华裔在“学校的招生宣传很吸引人”(华裔学生均值为3.8667、非华裔学生均值为3.3602、T=2.054和Sig=.041)上存在显著差异。华裔学生认为学校的招生宣传在吸引他们来华留学时发挥了更多的作用。这可能与华裔学生的华裔身份和生活背景有关,他们长期受父母或亲人的正面影响,并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有所了解,因此中国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在华裔学生中产生的积极效果会更加明显。丁安琪(2014)也认为华裔学生的华裔身份对他们的影响在环境吸引动机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如他们更注重中国的发展和环境,更容易受到亲戚朋友的影响。[11]因此,在学校的招生宣传上我们要更加注重非华裔学生这一群体,使招生宣传工作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才能吸引更多的非洲学生来华留学。
4.是否奖学金生的均值比较和T检验
研究对象中奖学金生136人,占总人数的71.2%;非奖学金生55人,占总人数的28.8%。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奖学金生在“朋友或他人的介绍和推荐”(奖学金生均值为3.2721、非奖学金生均值为3.9455、T=-3.210和Sig=.002)和“所在城市或就读学校很有名”(奖学金生均值为3.7941、非奖学金生均值为3.2909、T=2.677和Sig=.008)上存在显著差异。首先,奖学金生是指通过驻外使馆代理招生可获得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的学生,因此他们入学的途径都是通过官方报名和申请,而非奖学金生则需要其他的途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朋友和他人的介绍或推荐。所以非奖学金生来华留学的动因中“朋友或他人的介绍和推荐”的均值要远高于奖学金生。其次,能够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高校综合实力雄厚,留学生教育优势明显,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优越,因此“名城名校“的优势效应在奖学金生的来华留学动因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安然(2007)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占大多数的非洲学生调查中发现名城、名校也是他们十分看重的。[13]
5.是否学历生、母语、年龄对来华留学动因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学历生、不同母语和不同年龄段在各项来华留学动因上的Sig值都大于0.05,因此不存在显著差异。丁安琪(2014)的研究显示,是否学历生、各年龄段对来华留学动机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在“环境吸引动机”和“个人需求动机”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11]
四、结语
本次研究全面系统地调查和分析了非洲学生来华留学动机的基本情况、动机类型以及个体差异因素对来华留学动机的影响,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也回答了前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感兴趣”是吸引非洲学生来华留学的首要动机。均值得分排列二到五位的分别是“在中国有更多发展机会”,“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更好”,“中国的大学入学机会多或入学更容易”,“中国的教学和研究的硬件设施更好”。整体上看,外界因素对吸引非洲学生来华留学起主导作用。
第二,非洲学生来华留学动机类型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学习生活环境”动机,“社会学校名声”动机,“自身发展需要”动机,“入学优惠政策”动机。各项类型的均值排序依次为:入学优惠政策(3.6701)、社会学校名声(3.5929)、学习生活环境(3.5916)、自身发展需要(3.5008)。
第三,不同性别在“中国的生活条件更好”和“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更好”上存在显著差异;是否汉语专业在“我有机会留在中国工作”上存在显著差异;是否华裔在“学校的招生宣传很吸引人”上存在显著差异;是否奖学金生在“朋友或他人的介绍和推荐”和“所在城市或就读学校很有名”上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的研究对非洲留学生的招生和教学管理也有一定启示。
在招生方面,继续扩大中国语言和文化在非洲的传播和影响力度,让非洲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并喜爱中国语言和文化。为非洲学生在华留学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例如,学习深造机会、接触他国学生机会、实习或工作机会和深度体验中国生活的机会等。创造有利于非洲学生来华留学的外部环境,例如,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通畅便利的入学申请渠道和更加优越的入学政策。在招生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等因素,加强学校在留学生本国的影响力度和声誉,招生宣传也要更加切合学生的需求,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稳步地推进非洲学生来华留学事业,逐步扩大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数量。
在教学管理方面,应多为非洲留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提供集体文娱活动机会,让非洲学生在安心愉快的环境中留学。在管理留学生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对来华留学动机的影响,例如,男女生在外界环境和硬件设施上的要求就差异明显。在保障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以外,可以在住宿、文娱活动、教学科研等方面区别对待。奖学金生相比于非奖学金生认为自己所在城市和就读学校更有名。所以要发挥奖学金生的引领带头作用,为传播语言文化、扩大国际影响作出积极贡献。又如,汉语专业的学生在“有机会留在中国工作”上的均值明显高于非汉语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汉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应增加实习或实践环节,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为汉语专业学生创造更多在华工作的机会。
参考文献:
[1]Mcmahon M.E.Higher Education in a World Market:A historical Look at the Global Context to International Study [J]. Higher Education,1992,24(4):465-482.
[2]Mazzarol T.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Market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1998,12(4):163-175.
[3]Altbach P.G.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Knowledge, the University, and Development[M].Hong Kong: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8.
[4]Sanchez C.M.& Fornerino M.&Zhang M.Motivations and the Intent to Study Abroad Among U.S., French, Chinese Students [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2006,18(1):27-52.
[5]Li M.& Olson J.E.& Frieze I.H.StudentsStudy Abroad Plans:the Influence of Motivational and Personality Factors[J]. Frontiers: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Study Abroad,2013, 23:73-89.
[6]Pope J.A.& Sanchez C.M.& Lehnert K.& Schmid A.S. Why do Gen Y Students Study Abroad?Individual Growth and the Intent to Study Abroad[J].Journal of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14, 25:97-118.
[7]鄭向荣.论我国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优势——兼论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意义[J].现代教育论丛,2005,(2):26-29.
[8]杨军红.来华留学生构成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6):103-107.
[9]安然,张仕海.亚洲来华留学生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8,(3):103-108.
[10]曲如晓,江铨.来华留学生区域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3):30-38.
[11]丁安琪.汉语学习者来华留学动机类型分析[J].教育科学,2014,(5):27-31.
[12]刘扬,王慧,孔繁盛.外国学生缘何留学中国——基于北京高校调查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5):32-38.
[13]安然,张仕海,吴招胜. 非洲留学生教育需求与招生宣传模式[J].高教探索,2007,(5):110-113.
[14]黄年丰.外国来华留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和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3):113-114.
[15]吴文英,周红玲,董晓梅.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实证研究——基于北京某高校的调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5-80.
[16]张立军,张琼.非洲留学生来华学习动因调查分析——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教育观察,2014,(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