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正骨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心电图效果分析
2019-04-19姚其中
姚其中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317)
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往往是由于长时间伏案工作或是玩手机、枕头高低不适、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等导致的,这就会导致患者颈椎增生退变、关节失稳,导致颈椎被刺激或是压迫,导致基底动脉缺乏供血,主要症状表现为体位性眩晕[1]。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渐渐提升,电子类产品日新月异,颈椎病的发生率逐年提高,在颈椎病亚型发病率中排名第二,综合多年的临床实践,针对三维正骨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心电图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促进三维正骨推拿手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运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22岁-63岁,平均年龄(38.63±6.2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23岁-60岁,平均年龄(39.52±5.42)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观察组接受三维正骨手法的临床方案。(1)松筋:选择卧位治疗的方式,术者站在患者的左侧或是右侧,开始进行小鱼际滚法治疗,使得患者的肩背部、颈部的肌肉得到放松,此过程中大概持续5 min;之后进行拇指指腹点揉治疗,针对左右侧颈椎患处进行3 min的点揉治疗,患者感觉到酸胀感从头顶放散时即可停止;最后凭借食指、中指以及拇指以从上至下的顺序拿捏数遍颈项两边软组织。(2)矢状轴位的正骨:主要运用的手法是松解椎间盘手法及正棘手法。前者的实现途径是侧卧位旋转扳法、坐位旋转扳法与俯卧位旋转扳法,取坐位,颈部处于微屈状态,术者在患者后方,左手掌托其下领,右手手掌放在其枕部,让患者头颈先向旋转受限侧产生一定弧度的旋转,旋转到弹性限制位最佳,之后凭借“寸劲”发起扳动,使得旋转幅度得到3°-5°的扩充。治疗过程中每天各进行一次侧卧位旋转扳法、坐位旋转扳法、俯卧位旋转扳法;后者的实现途径是侧推棘突,术者凭借拇指以由上至下的顺序针对患者颈椎棘突进行触按,并且查看有没有出现偏歪的症状,若是出现棘突偏歪的症状,或是脊柱往一侧侧歪,就应该取俯卧位,将头置于相对较低的位置,放松颈部肌肉,例如出现右侧偏歪的症状,术者站在患者头端位置,两手分别握住颈部、右侧,并且用右手拇指将出现偏歪症状的棘突抵住,往左侧用相对较缓的力度针对棘突进行推挤操作,反复进行3次-5次。在此期间应该用力适当,不能出现用力过猛的现象,否则会使得患者的横突受到严重损伤,甚至导致骨折[2]。(3)冠状轴位正骨手法:运用的手法主要包括颈椎过屈复位法、颈椎过伸复位法、棘突冲击法。颈椎过屈复位法在实际操作时患者仰卧,锥孔扩容的方式是适当拉伸黄韧带,进而使得神经根得到一定保护,原本处于松弛状态的椎间盘环就会相对紧张,进而回吸髓核,实现保护神经根的目的。颈椎过伸复位法在实际操作时患者俯卧,椎间盘往前方迁移的方式是拉伸颈椎前纵韧带,如此后纵韧带就不用承受较大压力,进而使得椎管内压力得到显著减轻。棘突冲击法在实际操作时患者俯卧,头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并且叮嘱患者放松全身,术者站在患者头前,左右手均用来掌握患者颈部,针对隆起的棘突以往下冲击的方法进行挤压,进而使得上下关节突前后偏移的症状得到改善。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上述三种方法需每天进行1次。(4)横断轴位正骨:运用的手法包括牵手推头法、拔伸牵引法。前者操作时患者取坐位,术者左手握住患者侧手,右手给予患者头部一推力,左右手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维持3 min的推拉状态;后一种手法操作时患者取端坐未,全身处于放松状态,术者站在患者后方,左右手分别托住患者下领、后头部,呈对抗状态往上方进行3 min-5 min的牵引操作,之后进行适当的放松,再反复进行1次-2次。(5)结束:在患者颈部、肩部凭借按揉法、拍法为患者进行适当按摩,控制时间在大约3 min。上述操作的频次是1次/d,1个疗程是10天,共进行20天的治疗。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和血压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情况
对照组接受传统推拿手法的临床方案,患者端坐,术者站在患者后方,在患者风池穴用左右手的拇指指腹进行1 min的按揉操作,并且将双手四指置于患者头部左右侧,如此患者头部就得到固定,若是患者自我感觉到酸胀感往头顶放射,就可以针对合谷、太阳穴、太冲、百会等穴继续进行点揉操作,均控制在3 min左右,出现局部发热、酸胀、麻木为宜;之后凭借食指、中指以及拇指由风池穴到颈根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针对颈项左右旁软组织进行5 min的拿捏操作;之后进行颈项部拔伸的操作,此过程中术者的受力点置于下颌部与双侧乳突部,牵引颈椎,与此同时患者头颈部被动地旋转、前屈、后伸;手法全部完成之后针对患者肩部及背部进行2 min-3 min的轻拍操作[3]。上述手法实施的频次是1次/d,1个疗程是10 d,共进行20 d。
1.3 观察指标 心电图与血压:心电图是一种常见的基础检测技术,能够体现机体心肌电生理特点;机体生命体征中血压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若患者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休克或是大出血性疾病等,禁止运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而运用心电图与血压检测方式能够将这些推拿禁忌证排除,并且能够针对推拿手法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进行监测。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等级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和血压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式治疗后血压及心电图均无异常变化,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根据颈椎病的症状,联系中医学的相关理论可知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眩晕”。中医学提出眩晕存在虚实两种类型,前者主要诱因是髓海缺乏,或是清窍失养,气血亏虚;后者的主要诱因是风、痰、火、疲扰乱清空。根据解剖学理论可知,颈椎的作用包括:保护脊髓、弱化震荡强度、保护神经根与椎动静脉等,对颈椎生理功能来说非常重要。椎动脉是经锁骨下动脉两侧发出两支动脉,并由第6颈椎横突孔至脊椎内,之后从各颈椎的横突孔往上到寰椎,最终到大脑[4]。椎-基底动脉缺乏足够的供血往往会导致分支中听动脉缺乏供血,进而出现前庭迷路、前庭神经核等缺氧、缺血症状,患者因此产生眩晕感,还会出现耳鸣等反应。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与手术两种,后者因为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并且需要支付较高费用,预后不确切,因此接受度相对较低,此外手术存在手术指征,若是患者出现椎体偏移、脊髓压迫等症状,原则上是不能运用手术治疗方式,因此若是手术治疗并不是唯一选择时常常运用非手术治疗方式。分析本研究数据可知,两组患者的血压及心电图等都没有异常现象,并且没有表现出其他不良症状,这就表示三维正骨推拿手法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总之,三维正骨手法具备较高的安全性、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解剖学知识与生物力学相关理论,借助影像学检测技术,使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升,具备较高的运用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