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9-04-19刘翠娥张婉君
刘翠娥,张婉君
(桂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 桂林 541002)
神经介入目前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完善和进步,开始广泛推广于临床,能够在血管造影系统支持下和计算机控制下,对累及的神经系统脑血管病变进行治疗和诊断,从而达到抗肿瘤、扩张、溶栓、封堵、栓塞等目的,具有恢复快、创伤小等优势,但随着相关研究增多,发现神经介入虽可挽救患者生命,但术后并发症较高,因此还需配合护理指导,从而改善预后[1]。而本文旨在探索不同护理措施在实施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中的价值性,如下文所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试验对象的120例均在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而研究人员为实施神经介入治疗患者,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各有60例。观察组性别:男性46例,女性14例;疾病类型:3例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0例为动静脉畸形,10例为颅内动脉瘤,37例为急性脑梗死,平均年龄(61.53±4.97)岁,平均病程(12.65±2.95)个月。对照组性别:男性47例,女性13例;疾病类型:1例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9例为动静脉畸形,9例为颅内动脉瘤,41例为急性脑梗死,平均年龄(61.27±4.55)岁,平均病程(12.32±2.54)个月。两组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指导,做好抗凝溶栓治疗,将患肢抬高20°,减少按摩,以免血栓脱落。
观察组采用细节化护理,主要措施:
(1)术前护理:①病情评估:术前做好患者耐受性的评估,比如特殊治疗、管路留置情况、术前意识状态、有无压力性皮肤损伤、手术史、过敏史等;②心理疏导:通过一对一交流、开展讲座、建立宣传手册等模式,介绍神经介入治疗的预后、特点、优势、治疗方法等,详细讲解并且,为了减轻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自信心,还需介绍以往治疗成功案例,尽可能拉近彼此距离,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感;③检查室内温度:由于血管机常安排在导管室内,为了延长器械使用时间,还需将室内温度维持在18~20℃,以免影响器械散热,在不影响器械运转情况下,可适当调整为22~24,对于高龄患者,还需注意保暖护理[2]。
(2)术中护理:①静脉静脉通道:正常情况下,需建立一条有效的外周静脉,减少反复静脉穿刺,对于没有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需首选右侧上侧肢体;②物品准备:对于高龄患者,需将近视镜或老花镜、义齿取下,并保存好,交于家属,对于血管硬化迂曲患者,还需准备长交换、加硬、加长的导管导丝;③准确记录出入量:为了避免肺水肿、心衰、肾衰竭,还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在选择碘对比剂时,需选择克沙醇等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液体[3]。
(3)术后护理:①监测肾功能:为了降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还需在术前6小时和术后4小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保持每小时100ml速度,且加强水化治疗,从而预防造影剂肾病,加快造影剂的排泄,稀释体内造影剂,扩张血容量,减轻对肾功能危害性;②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加强观察下肢有无水肿、足背动脉搏动、下肢温度和感觉等,可穿长筒弹力袜,注意肢体保暖和按摩,对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还需给予足底静脉泵和气压泵治疗,为了避免便秘发生,还需保持高热量、高蛋白、高营养饮食原则。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若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恢复越好,分数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
当P<0.05时,意味着统计差值存在对比性,且运用了SPSS22.0软件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护理效果
3 讨 论
神经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安全,发挥可重复性、并发症少、定位准确性高、微创性、安全性等优势,目前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已获得较满意的认可,为了改善预后,减轻患者内心落寞、孤独、焦虑、紧张情绪,还需加强护理指导工作。通过细节化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介入治疗安全性,帮助患者重建血运,其中通过术前护理,可减轻患者术前引起的应激反应和各项负面情绪,树立对治疗自信心,保持最佳身心状态面对介入治疗;配合术中、术后的各项准备工作和预防工作,能够有效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消除各项危险因素,进一步获取患者配合,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从而加速疾病康复,减轻对神经功能的损伤性,增加患者满意度。
总而言之,细节护理能够秉持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解除患者心理冲突,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知识了解度,用于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