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提高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2019-04-19钱洁
钱 洁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200)
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病率高,目前,手术是治疗四肢骨折的常用方法,而术后肢体康复是临床护理的关键与重点,直接影响预后[1]。笔者为了探究护理干预在提高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康复中的应用,选择60例患者且分成两组进行研究,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9年1月内收治的6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对象且采用双盲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占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包括19例男性与11例女性,最小18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45.92±5.61)岁。研究组30例患者中有21例男性和9例女性,最小20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4.51±5.69)岁。经统计学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P>0.05,可分组讨论。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并遵照医嘱,对症用药。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心理疏导。四肢骨折后,常伴有疼痛,且对日常生活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患者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影响治疗。对此,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真实感受,介绍疾病知识,用成功案例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通过兴趣疗法、深呼吸、放松疗法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轻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心态,主动配合治疗。(2)患肢护理。一方面,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检查有无出现压痛、青紫、肿胀等情况,若是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另一方面,积极防治患肢肿胀,术后,患肢处于功能区,抬高约35°,促进静脉血与淋巴回流,缓解肢体肿胀。对于明显肿胀患者,静脉输注125ml 20%甘露醇。(3)功能锻炼。综合评估患者病情,术后1-2周左右,开始肌肉收缩锻炼,术后3-6周,肌肉收缩锻炼的次数与时间适当延长,关节被动活动的范围稍微扩大,术后7-20周,扩大关节活动范围与力度,适当开始负重锻炼。(4)环境护理。护理人员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及时打扫卫生,并根据天气变化,调节室内的温度与湿度,定时开窗,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定期消毒,根据患者喜好与性别、年龄等,布置病房,允许摆放家人或自己的照片,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同时,病房内,光线柔和,保持安静,尤其是晚上,护理操作尽量安排在白天,为患者休息提供良好环境。
1.3 观察指标
第一,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肿胀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第二,统计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肿胀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
组间比较显示,研究组肿胀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观察比较患者肿胀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s,d】
表1 观察比较患者肿胀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s,d】
组别 例数 肿胀消失时间 住院时间研究组 30 5.13±1.83 30.18±5.63对照组 30 6.32±1.92 36.79±6.79 T值 - 4.595 6.793 P值 - 0.000 0.000
2.2 并发症
统计显示,研究组30例患者中2例出现并发症,1例深静脉血栓,1例感染,发生率为6.7%(2/30),对照组30例患者中9例出现并发症,4例压疮,3例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1例骨筋膜室综合症,发生率为30%(9/30),组间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四肢骨折,不仅躯体上遭到损伤,而且心理上也承受了巨大创伤,加上术后常伴有肢体肿胀症状,若是处理不及时,引起疼痛症状,不利于骨折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对术后肢体康复造成不良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研究证实,四肢骨折术后如果护理不当,容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骨筋膜室综合症等[3]。因此,四肢骨折患者的护理干预成为了学者们探讨的一大热点,旨在提高护理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护理干预(nursing intervention)是指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依据护理诊断,按照事先预订的干预方法所从事的一系列护理活动[4]。四肢骨折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强护理干预,着眼于患者生理及心理等多个方面,通过心理疏导、患肢护理、功能锻炼、环境护理等措施进行干预,缓解病人负性情绪,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加强患肢功能指导,并积极防治患肢肿胀,措施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肢肿胀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康复中的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