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析 “锦 鲤” 新 义
2019-04-19李金花
李金花 张 敏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一、网络热词“锦鲤”的新义与新用法
随着“锦鲤”一词在网络上的大量使用,它拥有了一些新义和新用法。
(一)“锦鲤”的新义
最近,随着“锦鲤”在网络上的大量使用,它不仅指生活在水中的鲤鱼,也指“幸运儿”“幸运”。如:
①而最终获得者便是这位发问的 “锦鲤”,微博名为“信小呆”,一名26岁的女性IT工程师。(中新经纬2018年10月20日)
②通过玩游戏赢得一张锦鲤卡,给自己换了一辆玩具汽车。(武汉晚报2019年02月01日)
例①的“锦鲤”表示“幸运儿”义,例②的“锦鲤”表示“幸运”义。
(二)“锦鲤”的新用法
“锦鲤”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不只产生了新义,还因为新义而产生了较多的新用法。如:
①锦鲤们还将有机会登上微视的闪屏。(北京青年报2019年01月29日)
②在带话题转发此微博的人中随机抽取一位“盛典锦鲤”(爱奇艺2018年10月26日)
③此外,新浪微博推出“锦鲤红包”数亿元主题红包。(钱江晚报2019年02月12日)
例①和例②的名词“锦鲤”在这里表示的是“幸运儿”义,所以可以在例①中的“锦鲤”后面加上表示复数的“们”,在例②的“锦鲤”前面用与人相关的量词“位”。例③的“锦鲤”在这里表示的是名词作定语的“幸运”义。
二、“锦鲤”新义的生成
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反映在语言三要素中最敏感的词汇中。“锦鲤”新义正是产生于这个发展变化的环境。
(一)“锦鲤”一词溯源
关于“锦鲤”一词的来源,有人认为是从日本借入的外来词①(127)。但笔者认为它是原存于我们词汇系统中的词,我们可以从“锦鲤”一词产生的时间以及“锦鲤”的概念义两个方面证明。
1.“锦鲤”一词古已有之
“锦鲤”一词最早出现在唐陆龟蒙的《奉酬袭美苦雨四声你嘎哈重寄三十二句平上声》中:“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后来也陆续出现,如:
①木落雁南翔。锦鲤殷勤为渡江。——宋蔡伸《南乡子》
②呼童沽酒烹锦鲤,醉入芦花月如水。——元陈基《新郭》
③锦鲤不妨仙客跨,白鸥须望主人回。——明张含《怀归》
“锦”在《康熙字典》中释为:“《说文》襄色织文也。从帛金声。徐曰:襄,杂色也。”“鲤”在《康熙字典》的释义为:“《尔雅·释鱼》鲤。注:今赤鲤鱼。”晋崔豹在《古今注·鱼虫篇》中提到鲤鱼的品种有赤骥,青马,玄驹,白骧,黄雉等五种。说明当时已有红、青、黑、白、黄五种颜色的鲤鱼了,所以自然就产生了“锦鲤”一词。根据冯胜利韵律诗体学的观点,“锦鲤”出现的原因除了是客观事物变化在词汇上的表现,还可能是因为诗体的韵律以及诗体对正式、庄典语体的需要。
2.“锦鲤”的概念义
邢福义认为:“新词语,既包括采用新语表形式的词语,也包括增加了新义项的词语”[1]。那增加了“幸运儿”义和“幸运”义的“锦鲤”肯定也是一个新词。只是在“锦鲤”产生新义前,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各词典对它的释义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适用对象都指鲤鱼的这一基本概念义没有发生改变。如:
《汉语大词典》对“锦鲤”的释义为:①鳞光闪烁的鲤鱼。②指传说中的鲤鱼。③书信的美称。鲤,代指书信。
《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对“锦鲤”的释义为:色彩和斑纹美丽、饲养供观赏的鲤鱼的总称②(1936)。
《汉语辞海》对“锦鲤”的释义为:硬骨鱼纲,鲤科。由鲤经长期选育而产生的突变种。色彩斑纹美丽,体型硕长,姿态矫健。
根据“锦鲤”的产生时间和概念义,我们确定“锦鲤”是一直存在于我们词汇系统中的词。
(二)“锦鲤”新义的诞生
苏新春认为:一个词语的词义之所以会发生种种变化,还与民族文化的主客观因素有关[2]。我们民族文化的主客观因素就赋予了“鲤鱼”许多文化内涵义,所以“锦鲤”也相应地蕴含了多种文化内涵义:
①“富有勇气与金榜题名”,来自于神话传说“鲤鱼跳龙门”,指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并最终取得成功,后也多用来比喻寒门弟子通过科举考试以改变命运。
②“幸福婚姻与多子多孙”,因为远古时期有“生殖崇拜”的观念,所以繁殖能力强的鲤鱼便成为崇拜的对象,此后便用鲤鱼来象征美满的婚姻与后代的延续。
③“吉祥与富余”,因为“鱼”与“余”音近,所以春节期间,饭桌上的鱼,家家户户窗户上贴着鱼的剪纸,希望以此讨个家庭富足、年年有余的好彩头。
这些沉淀在锦鲤中的文化内涵意义使人们认为锦鲤是能给人带来好运,让人变得幸运的“神物”,并对锦鲤产生了一种崇拜迷信的心理。2013年7月7日,微博号为“神秘震惊事件”的网友发布了内容为“据说转发此锦鲤一个月内有意想不到的好事!”的微博,使“锦鲤”一词开始在网上流传,如:
①转发此锦鲤,可保佑2014年最后几个月一切顺利(2014年10月7日)
②转发锦鲤,希望最后一个月实现2015的愿望!(2015年12月1日)
从微博内容上看,它们都表示如果转发与锦鲤有关的文字和图片,那么锦鲤就会给你带来好运;从微博内容的结构上看,“转发”本不能加上带有生命特征的事物,而这里用“锦鲤”一词指代了具有美好、幸运等内涵意义的带有锦鲤的图片和文字,所以“锦鲤”才能够和“转发”相结合。可见这种用法的“锦鲤”都是指人们迷信崇拜的锦鲤鱼。
1.幸运儿
“锦鲤”在网络上的广泛使用,让人们将给人带来幸运的锦鲤鱼和具有幸运经历的人相联系,从而使“锦鲤”的适用对象由“鱼”扩大到“人”,并产生了“幸运儿”义。
在2018年4月21日到6月23日播放音乐选秀节目 《创造101》的期间,因为杨超越的幸运经历,表示“幸运儿”义的“锦鲤”开始出现在微博、微信等媒介中,如:“锦鲤杨超越”“杨超越锦鲤”。但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锦鲤”产生了“幸运儿”这一新义,直到9月29日由支付宝发起的“祝你成为中国锦鲤”的活动,才在网上掀起了一股“锦鲤热潮”,如:
南京锦鲤 重庆锦鲤 校园锦鲤
游戏锦鲤 图书锦鲤 口红锦鲤
年货锦鲤 超级锦鲤 幸运锦鲤
正是得益于这些活动的火热进行,才使得表示 “幸运儿”义的“锦鲤”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2.幸运
“从人类的认知过程来看,先有事物本体的名称,后有事物属性的描写。 ”[3]而“锦鲤”从“幸运儿”义派生出“幸运”义正是由认知的基本过程所决定的。如:
①真的是锦鲤女神了。(微博2018年10月3日)
②除了百万现金外,新浪微博的“锦鲤红包”还塞进了品牌包、口红、机票等礼品。(新华网2019年1月24日)
这些句子中的“锦鲤”,已经不能用“色彩斑纹美丽的鲤鱼”或“幸运儿”对其进行解释了。因为此时的“锦鲤”已经从“幸运儿”的幸运特性引申出了“幸运”义。
3.“锦鲤”词义的转移与丰化
张志毅认为:转移分为相似和相近的两种,相似转移是事物间某种相似性靠隐喻促成的,相近转移是事物间某种相近性靠转喻促成的;丰化指的是传统词汇学的 “词义增加”。我们可以从下图中看出“锦鲤”词义的转移与丰化:
根据刁晏斌的观点:判断一个词是否产生了新义还取决于其使用频率的高低。[4]“锦鲤”这些新义在本阶段的高频使用,足以证明“锦鲤”产生了“幸运儿”“幸运”新义。
①表“幸运儿”义的用例,如:追星锦鲤
当一次锦鲤
哪个毛孩子想当锦鲤
拥有洪荒之力,成为锦鲤
②表“幸运”义的用例,如:
锦鲤红包
锦鲤奖品
新年锦鲤之王就是你
双鱼座是当之无愧的锦鲤星座
虽然“锦鲤”产生了以上新义,但是它们有使用频率上的高低之分。在中国新闻网中搜索关键词“锦鲤”,以2018年6月23日至2019年3月16日出现的176条关于“锦鲤”的新闻数量为总参数,对新闻中“锦鲤”的意义进行分析,发现表“幸运儿”的有70条,占总数的39.8%;表“幸运”的有41条,占总数的23.3%。从分析的数据可以看出“幸运儿”的使用频率比“幸运”高,所以下文主要探讨“幸运儿”这一新义。
(三)“锦鲤”新义生成的机制
“义位演变的原因相应的有三个视角:客体世界、主体世界、语言世界。 ”[5](314)锦鲤产生新义,也正是因为这“三个世界”。
1.商业活动的触发
尽管在支付宝的“中国锦鲤”之前就已经有了“锦鲤”表示“幸运儿”的用法和意义,但在2018年9月29日,支付宝发出“祝你成为中国锦鲤”的微博后,人们才认为“锦鲤”产生了新义,并纷纷转发该微博,希望自己成为这个幸运儿,从而使支付宝与“锦鲤”变成了热门话题。同时,该营销手段的成功也触发了“锦鲤”新义的生成。
2.媒体的推波助澜
随着微博上“中国锦鲤”活动的成功,QQ、微信等也开始模仿并发起了寻找“XX锦鲤”活动,此外,新闻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锦鲤”的报道。正是得益于这些传播媒介的快速发达,使“锦鲤”新义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3.大众的心理
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让人们追求语言表达上的新颖、新奇,求省心理让人们追求语言表达上的省力、经济、简洁,这两种心理使“锦鲤”产生幸运儿这一新义,而大众的侥幸和合群心理则促使“锦鲤”新义有了更高的使用频率。
4.语境因素
“语言单位先闯进了一个异常语境,寻觅一个新搭配伙伴(词或义位),造成了语义结构网络的新差异。 ”[5](325)正是因为出现了一些超常搭配,使得“锦鲤”产生了新义,如:
①每年的宴会上都会有无数幸运的“锦鲤”诞生。(中国新闻网2019年01月30日)
②大学生小李获得菜鸟网络和中通快递送出的“锦鲤”大礼包。(北京青年报2018年12月30日)
例①的“锦鲤”因为进入了异常语境,使人们把能给人带来幸运的锦鲤这一“神物”与拥有幸运经历的人相联系,并进一步用“锦鲤”来指称有幸运经历的人,所以最终引申出了“幸运儿”这一新义。例②的“锦鲤”因为与“大礼包”的超常搭配而使“锦鲤”从“幸运儿”义进一步引申出了“幸运”义。
“锦鲤”正是因为进入了异常语境,所以才发生了“语流义变”,并产生了新的意义。
5.语法因素
“语法促使义位演变。 ”[5](332)“锦鲤” 之所以会产生新义,与其语法功能的变化是分不开的。从以下几个例句可以看出:
①在空余的地方,我还养了几尾锦鲤。(中国新闻网2009年2月19日)
②希望明年能锦鲤一整年(微博2018年12月31日)
例①中的“锦鲤”在句中分布在宾语的位置,指的是“水中游动的锦鲤鱼”。例②中“锦鲤”在句中分布在定语和谓语的位置,指的是“幸运”。
可见,“锦鲤”语法功能的变化,导致“锦鲤”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三、“锦鲤”和“幸运儿”
我们的词汇系统中原本就有“幸运儿”一词,但是现在网络上却舍弃“幸运儿”不用,反而将此意义赋予给“锦鲤”,使“锦鲤”和“幸运儿”成了词汇系统中的一组同义词。
(一)“锦鲤”和“幸运儿”的比较
我们可以从以下“锦鲤”和“幸运儿”的对比例句中找出大众使用“锦鲤”的原因:
①转发此微博并评论你感触最深的一部圣诞特辑,将在1月3日抽取1位幸运锦鲤。(微博)/恭喜你成为幸运儿。
②我发现现在微博中奖的锦鲤们,大多数都是微博在2013年以前注册的账号。(微博)/他们就是本次活动的幸运儿。
从例①来看,使用双音节“锦鲤”代替三音节“幸运儿”更符合汉语中双音节化的趋势和经济简洁的原则,而且“锦鲤”这一新义在现阶段主要被用作网络热词和口头语,所以简洁新颖的“锦鲤”更受到大众青睐。此外,我们没有“幸运的幸运儿”这样的表述,现在却可以用“幸运锦鲤”来表述,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多样化。
从例②来看,“锦鲤”比“幸运儿”多了层形象色彩义,一说到“锦鲤”,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微博上的锦鲤图片,以及作为“幸运锦鲤”代表的杨超越和“信小呆”在微博上被做成表情包的形象。此外,“锦鲤”也多了层民族色彩义,如同英语中用“lucky dog”表示幸运儿,是因为“dog”在他们的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意义,而现在我们用“锦鲤”表示“幸运儿”,正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赋予了“锦鲤”美好的意义。
虽然“锦鲤”产生了和“幸运儿”相同的意义,且具有以上的几点使用优势,但是“锦鲤”并不能完全取代“幸运儿”一词。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分析:
1.使用范围的广狭差异
据上文可知,表“幸运儿”义的“锦鲤”主要作为网络用语在使用,但“幸运儿”一词还更多地出现在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在BCC语料库中搜索“锦鲤”,在文学和微博的搜索结果分别为0和1468;搜索“幸运儿”,在文学和微博的搜索结果分别为442和2115。可见其使用范围远超过“锦鲤”。
2.表义明晰性的差异
从构词成分和表义来看,“幸运儿”一词明显地表示出了其幸运的性质,但是“锦鲤”一词,除了表示出其为颜色鲜艳的鲤鱼外,人们并不能直接了解其因文化内涵义而具有的幸运性质。所以表意清楚明晰的“幸运儿”有更大的适用性。
(二)对“锦鲤”一词的预测
我们可以确信只要锦鲤这个物种不消失,“锦鲤”表示色彩斑纹美丽的鲤鱼这个义项就不会消失,但是对于 “锦鲤”因语言词汇内部以及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新义“幸运儿”是否能长期留存下来,我们更倾向于给出否定答案。据上文可知,表“幸运儿”义的“锦鲤”几乎都与商业营销有关,人们一旦厌倦了这种商业手段,“锦鲤”的热度也会随之降低,况且该新义在现阶段只作为网络用语使用,未被纳入词典,其使用范围和使用人群较小,所以我们认为其新义被长期使用,并成为一个固定义项的可能性较小。
笔者在2019年3月16日下午1点在百度指数上搜索关键词“锦鲤”一词在2018年6月23日到2019年3月16日的使用情况,分别出现了关于“锦鲤”的搜索指数、资讯指数、媒体指数三个趋势图,从这三个图中可以看出网民搜索“锦鲤”的频率和新闻媒体使用“锦鲤”的频率在2018年10月7日到11月15日之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之后就开始出现了下降趋势,虽然下降之后仍然比2019年10月之前的搜索频率高,但是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由此可以猜测出“锦鲤”新义的使用频率在随之下降。
通过对上文提到的中国新闻网的数据做进一步地分析,笔者发现在该期间的176条关于“锦鲤”的新闻中,表示“幸运儿”义的70条主要出现在体育新闻、财经新闻和娱乐新闻中,而其他的106条则多出现在社会新闻中。我们可以从下表更直观地看出“锦鲤”新义的使用情况:
表1 “锦鲤”新义的使用情况
可以看出,“锦鲤”新义的使用频率从59.5%下降到了37.8%,这与我们猜测其使用频率在降低是一致的。因此笔者认为“锦鲤”所拥有的新义“幸运儿”,可能会渐渐被人遗忘,并最终成为临时义,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语言环境的限制性
根据周洪波的观点,我们认为“锦鲤”的“幸运儿”义是因为社会语用条件而使其潜义显义化。“潜义的显义化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有的可能稳定性强,有的可能只是一种临时的修辞义。对于处于两者之间的现象,似乎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一是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词义是否比较明确。二是能否作为蓝本被仿造。”[6]通过上文对“锦鲤”新义的分析,发现它们都不能离开特定语言环境,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其新义只是临时修辞义。同样,到目前为止还并没有发现将“锦鲤”作为蓝本而仿造出来的新词,所以我们可以确定“锦鲤”的新义还并不稳定。由此,“锦鲤”新义的使用会受到语言环境的限制。
2.营销手段的局限性
“锦鲤”从“幸运儿”义到“幸运”义,与媒体和商家的营销手段分不开。虽然这些营销手段在前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并让“锦鲤”新义在该阶段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使用,但因为能真正成为“锦鲤”和获得“锦鲤红包”的人只是少部分,人们也就渐渐对这种营销手段感到疲倦,使得“锦鲤”新义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3.文化印记的牢固性
“锦鲤”一词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产生了许多的文化印记,如“鲤鱼跃龙门”所表达的“勇敢与金榜题名”义、与鱼谐音的“富余”义,等等,而且我们现在仍在使用这些内涵意义。而“锦鲤”产生的新义在短短半年左右,其使用频率就有了较大的降低,可见人们更能接受传统文化所赋予给 “锦鲤”的内涵意义,而非“幸运儿”的这一引申义。
上文提到“锦鲤”新义多用于娱乐、体育、财经新闻中,而“锦鲤”概念义多用于社会新闻中,可见使用“锦鲤”新义的主体范围比使用“锦鲤”概念义的主体范围小,再加上以上三重原因的压制,我们可以预测“锦鲤”新义的使用频率可能会越来越低,并最终成为一个临时语境义。
此外,根据对“锦鲤”一词的预测,我们认为生活中许多与“锦鲤”同类的偶发词语也有可能最终淡出人们的使用。
注释:
①陆薇薇,菅丰.“中国锦鲤”是如何诞生的?——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的“第三种文化”[J].民俗研究,2019(2).
②(日)松村明,等.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