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方协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网络的构建

2019-04-19滕少聪卞闰松方勇赵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朋辈志愿培育

滕少聪,卞闰松,方勇,赵运

(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

北京大学丁元竹教授曾说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他认为志愿精神具有志愿性、公益性,与公民社会不可分割,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不断进步起着重要作用[1],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提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美好理想,他鼓励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中去[2]。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有着重要意义[3]。我国有着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礼记》[4]《庄子》等著作都赞美过乐于助人的善举[5]。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携手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的署名文章,为志愿精神点赞。领导人们将培养志愿精神的意义提升到了新高度。党中央重视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政府、社会、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高校更要发挥“引路人”的作用,构建志愿精神培育网络,家庭、社会、学校多方协同发力,提升志愿精神培育实效性尤为必要。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探究志愿精神培育网络如何构建,重点在于找出哪些因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该文将借助Stata14.0 软件工具,采用多元统计线性回归的方法,论证朋辈教育、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志愿精神的联系和相关性。

1.2 计量模型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将学生个人情况等作为控制变量,分析父母文化程度、父母的态度、学校教育、社会宣传、朋辈意见、 是否获得过别人帮助这六个自变量是否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频率的影响,文章所采用的reg 模型为:

1.3 数据说明和统计描述

选用数据来源于对安徽省多个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50 份,收回600 份,回收率92.31%。在600 名学生中偶尔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有时参与的,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人数较少,还有少部分人从来没有参与过。

2 实证分析——大学生的志愿精神的培育路径

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筛选,通过reg 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 所示。

由表1 分析可知,六个自变量与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频率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数据表明了父母的文化程度、社会宣传、学校教育、身边人意见、获得帮助情况、父母的态度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频率有显著的影响。

3 研究结论

3.1 家庭教育对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起到了启蒙作用

实证分析显示父母对于志愿服务的态度与学生参与支援服务的多少显著相关,高度赞扬志愿者的家长,能够培育出具有志愿精神的孩子。研究还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多少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了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学生有直接影响,父母文化程度高,注重孩子“德”的培养,会支持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3.2 社会宣传对于生志愿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熏陶作用

社会宣传与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环境对他们的行为和意识的影响颇为显著。全社会对于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宣传,产生了示范效应,对于广大学生来说,能在潜意识中埋下志愿精神的种子,如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他们为当代青年人诠释了志愿精神的含义。

表1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图1 家、校、社会多方协同志愿精神培育网络示意图

3.2 学校教育对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起到了引领作用

学校对于志愿精神的宣传对于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有显著影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志愿服务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高校都有青年志愿者协会,举行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在广大青年中影响力巨大。学校将志愿服务课程化体系化,有利于学生全面认知志愿服务,有了教师的教育和引领,学生也能够通过志愿服务锻炼能力。

3.3 朋辈教育对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起到了激励作用

朋辈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三字经中记载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朋辈影响对于人的作用。实证分析表明,身边人的态度,对于学生志愿精神影响较大。研究还发现,获得过他人帮助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显著较高,这说明了朋辈教育对于志愿精神的激励作用明显。

4 思考与建议

实证分析显示学校、社会、家庭在学生的志愿精神培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多方合作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有助于提升教育效果,构建多方协同的志愿精神培育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其示意图如图1 所示。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朋辈影响在志愿精神培育网络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家庭为培育学生志愿精神提供了保障,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志愿服务平台,对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起到了教育引导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形成了示范效应。社会宣传能够形成崇尚志愿服务的风气,起到熏陶作用,对学校志愿服务的宣传报道也是对志愿精神的歌颂。朋辈影响作用较大,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援助和支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目前我国对于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还在探索阶段,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实践,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水平正在不断提升,社会、学校、家庭都逐步重视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志愿精神培育网络正在形成。通过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志愿精神的影响力会不断扩大,志愿精神的培育对于社会文化的进步,学校育人成果的凸显,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朋辈志愿培育
以志愿,致青春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朋辈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探索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