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分析——以西部欠发达地区甘肃省数据为样本
2019-04-19曹洪,郭姣
曹 洪, 郭 姣
(西南交通大学 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是指该地人民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是指该地社会保障水平与同阶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适应关系,包含质与量两个层面。从量来看,指介于水平的“高低”之间的适度区间;从质来看,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结构要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支撑。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重点指出,“十三五”规划期间要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就需要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水平。甘肃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采取的是“修补式、追平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究竟如何,不仅仅能对甘肃省整体社会保障水平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判断,而且还可从社会保障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双向因果关系中分析得出促进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以实现甘肃省经济与社会保障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文献综述
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理论探讨,基本集中在与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收入水平、制度运行)和总经济发展水平等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是否适度。微观层面上,宋桃采用甘肃省2006—2015年间相关数据研究证明了适度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能调节城乡收入差距[1];在此基础上许尔君采用比较分析的手法,通过对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及制度运行进行分析提出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项改革以寻求适度[2]。在宏观层面,毋佳佳等通过因子分析法[3]、魏燕妮以社保支出为切入点[4]等对社保支出水平进行测度均得出甘肃省社保支出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度结论。
综上,甘肃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不适度已达成共识,但既有文献研究得较少,相关数据实证检验的成果匮乏;同时既有文献只采取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来分析,而未引入推拉理论证明两者内在联系。鉴于此,有必要重新引入数据,对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进行进一步和深层次的分析。
二、甘肃省社会保障的支出水平
(一) 衡量指标的选择
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保障水平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额占同期GDP的比重)、社会保障的工资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额占工资总额的比重)及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保障系数(社会保障支出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研究目的出发,本文选取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作为社会保障水平的衡量指标,从现阶段甘肃省社会保障体系出发,对于社会保障的衡量主要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四部分内容。其中社会保险部分包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及生育保险等内容,根据数据的易得性原则,用地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来表示其后面三部分支出。
(二) 支出水平现状
从甘肃省2008—2016年间社会保险总支出与社会保障总支出情况来看,社会保障总支出从2007年的199.5亿元上升至2016年915.62亿元,年均增速为27.72%,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动态过程;从支出规模看,甘肃省近10年社会保险支出占社会保障总支出比重历年都比较高,所占比例均在40%以上,凸显了社会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中养老保险支出额度所占比例均远高于其他四项,占比平均为74%,这一现象与当前甘肃省“未富先老”的发展现状相关联,不平衡的老龄化问题对甘肃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就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而言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速为18.37%,足见国家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视程度。
根据相关数据得出,除2010年外,甘肃省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率均大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尤其在本阶段的前几年,社会保障支出出现了高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在同一时间的高增长相关联,可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内在联系。
三、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量的测定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量的测定标准,主要通过两个层面:一是与全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趋势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二是借助于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适度区间,合理分析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
(一) 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趋势分析
采用穆怀中教授[5]根据人口结构理论和 C-D 生产函数提出的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模型,用公式表示为:
该模型的构建以社会保障负担系数(Q)与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H)的乘积表示,其中Q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H则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 GDP 的比重。
表1 甘肃省及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测算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表1数据显示,在近10年间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07年的7.38%增长至2016年的12.72%,增长了5.34个百分点,增长幅度较为明显;其中甘肃省社会保障负担系数Q和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H都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Q值居于51.41%~61.22%之间,H值居于14.35%~20.77%,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甘肃省在近10年内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由2007年的4.93%增长至2016年的9.21%,和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呈同步增长的趋势,且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整体高于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其增长幅度更为明显。这可能和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低紧密相关,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支出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高,更加凸显了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瓶颈制约,从而造成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后劲不足,侧面表明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平衡和不稳定,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不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二) 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区间比较
穆怀忠根据 C-D 生产函数原理和研究文献中关于劳动要素的分配系数将 H设定为 0.75。
S=0.75×(Qa+Z+J+M)
S上=0.75×(Qa+Z上+J上+M上)
S下=0.75×(Qa+Z下+J下+M下)
Qa、Z、J和M分别代表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失业保险支出比重、工伤生育保险支出比重及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支出比重[6]。按照国际经验和我国已采取的社会保障政策,Z的上下限值为1%~ 1.5% 、J为0.016%~ 1.5%、M为1%~1.5%,然后再根据不同时期的老年人口比重,就可以得到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适度区间。根据甘肃省2007—2016年老年人口比重以及上述公式,测出2007—2016年适度水平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甘肃省2007—2016年间实际社会保障水平在区间7.38%~12.72%内,平均水平为10.17%;平均下限适度水平为8.36%,比实际水平低1.81%,平均上限适度水平为10.22%,比实际水平高0.05%。这说明甘肃省在近10年内社会保障实际水平向社会保障适度区间的发展趋势,与适度水平下限最大差距为2.81%,最小差距为0.003%。可见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年均增速为10.17%,但发展极不稳定,实际社会保障水平均超过了适度区间,处于偏高水平。进一步说明甘肃省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已严重失衡,无论是理论值还是实际值都没有完全符合适度标准。
表2 甘肃省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统计结果 单位:%
数据证明,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变化幅度较大,完全偏离了其刚性的原则,为甘肃省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出诸多挑战;同时可以看出甘肃省在近十年,老年人口比重皆超过7%,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因此在当代老龄化时代,应充分考虑人口结构所带来的挑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质的分析
对于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测定,在量的方面体现在社会保障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在此基础上既能保证公平,又能体现效率;而质的体现在于既达到与同时期该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标准,又能做经济发展的后备援军。
(一)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推拉效应”分析
社会保障水平不是无限上升,而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趋向于稳定,并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推拉效应”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推动该地经济发展实现“推动效应”;反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能拉动该地社会保障水平从而表现为“拉动效应”。在“推拉效应”的分析中,本文将使用社会保障支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记作X,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现经济发展水平,记作Y。取甘肃省2007—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 分析数据,得到以下的回归方程。
“拉动效应”函数方程为:
lnX=-5.513+1.379lnY
“推动效应”函数方程为:
lnY=4.115+0.706lnX
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R2=0.971,F=298.25,表明方程拟合的较好,经DW诊断,方程均不存在序列自相关,P值为0,回归效果显著。且由上述数据可知,“拉动效应”系数大于1,且远大于“推动效应”系数,反映了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该地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发展,应合理减慢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为进一步分析该地社会保障支出过快增长的原因,对社会保障支出构成分项进行了同步检验。
从表3中可以看到社会保险和财政社会保障两项支出的“拉动系数”均大于1,且“推动系数”远小于“拉动系数”,尤其是社会保险支出的推拉系数相差值更大,表明甘肃省社会保险支出水平和地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均快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其中社会保险支出的贡献更为明显,并通过反复测算各分项支出,可以看出社会保险各分项支出比例严重失衡,特别是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支出比例偏高。主要由于甘肃省经济水平低,医疗卫生条件较为落后,在社保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养老与医疗保险的忽视。综上,甘肃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并未达到适度水平,存在快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问题。
表3 甘肃省社会保障分项支出水平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推拉效应”系数
数据来源:IBM SPSS Statistics 19 计算整理获得
(二)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分析
通常用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来衡量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RSSL表示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R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而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表示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用CSS来表示。一般体现为五种形式:当CSS<0表明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处于极不适应的状态,此时二者呈反方向的变动;CSS=0表明社会保障水平没有发展,即实现0增长,说明二者不相适应;0
表4可看出,在近十年甘肃省CSS均大于0,表明社会保障水平在近十年内处于稳定发展状态。(1)横向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其变化趋势较为明显,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社会保障水平的调节缺乏灵活性。(2)纵向分析,除2010年外均处于CSS>1,表明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向变动且在该阶段内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的速度要快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此种现象会给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在2009年达到了最高值3.93,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失衡,基于社会保障的刚性发展也势必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相关负担。甘肃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与此同时,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使得城镇养老与医疗保障较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加快了农民对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支出的迫切需要,基于社会保障的刚性需求,不可能降低城镇待遇,只能加快提高农村保障水平,而大多是以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的,从而导致该地社会保障快于经济发展,呈现两者之间发展的失衡。
表4 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
数据来源: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数据整理并计算所获得
五、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符合适度原则,呈现出该地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明显快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且由相关模型测定可看出造成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不适度的主要原因是该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所带来的地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过高且社会保障支出各比例的过度失衡。鉴于当前甘肃省实际情况,对于甘肃省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地方政府不仅要注重社会保障“量”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将社会保障支出的总额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除此之外应积极地调整社保支出的分项支出比例,以便于实现社会保障“质”的优越性。因此,为改变甘肃省目前社会保障水平的不适度状况,根本上要求甘肃省大力发展经济,以夯实社会保障刚性发展需求;其次要基于该地经济发展阶段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制定出合理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区间,这种合理表现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同时,应遵循支出层次性原则,协调制定出社会保险各分项支出的合理比例;最后,应多渠道筹资社会保障基金,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促使社会保障社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