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吉剧戏曲电影《大唐女巡按》的创新改编

2019-04-19

剧影月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剧种大唐

移植改编是戏曲的一种重要创作模式,各个剧种在移植改编中不断演绎着精品剧目。吉剧剧种的创建就是在改编东北地方戏二人转的基础上完成的,第一个实验剧目《蓝河怨》就是改编自二人转传统曲目《蓝桥会》。移植改编剧在吉剧剧目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较高,经典之作不断涌现。吉剧戏曲电影《大唐女巡按》就是移植改编的成功范例,这部根据田汉的京剧名作《谢瑶环》移植改编的吉剧电影,获得第3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第七届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设计奖”。

《大唐女巡按》在保留田汉原作主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以反映时代精神为创作主旨,结合吉剧的风格特征,对原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创新改编,使之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并符合吉剧的审美要求。

一、创新改编情节内容,直指社会顽疾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某一时代的产物,具有特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内涵。《大唐女巡按》的编导明确指出:“在创作之初,便确定这部《大唐女巡按》就是要像投枪和匕首一样,直指种种社会痈疽,旗帜鲜明地抨击假恶丑,热情洋溢地弘扬真善美,努力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情绪,传递回荡在他们心底的呼声。”“我们希望广大的观众在看过这部电影以后,能够以史为镜、以人为镜,思考现实问题,并从中获得启迪。”“这部作品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在于剑指腐败。”[1]在“剑指腐败”明确的主题精神指引下,编创者在田汉原作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创新改编。

《谢瑶环》是田汉1961年根据陕西碗碗腔《女巡按》改编而成的十三场剧本。剧情主要讲的是唐武则天统治时期,江南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失地农民逃往太湖聚义。权臣武三思、来俊臣主张发兵征剿,女官谢瑶环主张退地安抚。武则天钦命谢瑶环为右台御史,赐尚方宝剑,巡按江南。谢瑶环与苏鸾仙在苏州伍员庙遇见武三思之子武宏和来俊臣之弟蔡少炳强抢民女,义士袁行健仗义阻止与其发生冲突,谢瑶环劝双方到衙门申诉。大堂上,谢瑶环秉公断案,斩蔡少炳,杖责武宏。谢瑶环与袁行健互生爱慕,结成姻缘。武三思、来俊臣为报仇诬陷谢瑶环谋反,并故意曲解武则天口谕酷刑逼审谢瑶环。龙象乾带百姓血表进京面见圣上为谢瑶环伸冤,武则天了解真相密幸江南,谢瑶环被酷刑折磨致死。武则天大怒斩了武宏、来俊臣,撤了武三思的官职,追封谢瑶环为定国侯。

田汉剧作的主题十分鲜明,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歌颂了谢瑶环不畏权贵、清正不阿,敢于为民请命的凛然正气和“清官”精神。同时也对苏鸾仙的善良、忠贞、袁行健的仗义行侠、萧慧娘母女的坚贞不屈、龙象乾的正直勇敢进行了歌颂。对武三思、来俊臣、武宏、蔡少炳之流仗势欺人、鱼肉百姓、横征暴敛、迫害忠良的恶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抨击。

田汉的剧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隐喻和社会讽谏意义。与之相比,《大唐女巡按》为了突出“剑指腐败”的时代精神,对戏剧情节进行了较大改编。主要写的是以武三思之子武宏为代表的江南豪强侵占农民的永业田,借建颂德天枢麒麟柱铜铁不足之名强征农具,失业农民聚集在太湖。谢瑶环奉命巡按江南,设计惩治欲强抢民女的武宏、蔡少炳。斩蔡杖武引来了武三思、来俊臣的报复,他们诬陷谢瑶环谋反,严刑拷打谢瑶环、苏鸾仙。龙象乾等人面见圣上为谢瑶环伸冤,武则天得知谢瑶环遭迫害,密访江南。苏鸾仙受酷刑身亡,谢瑶环得救平反,武宏被斩,来俊臣被收监、武三思被免职。

从情节改编来看,《大唐女巡按》将故事线索由两条改为一条,原作以谢瑶环与武三思等人的斗争为主线,同时辅以谢瑶环和袁行健的爱情线索。《大唐女巡按》将谢瑶环和袁行健的爱情舍弃了,仅用一条线索描写谢瑶环与武三思等恶势力的斗争。这是编创者有意为之的,“此次在剧本创作中坚决地摒弃了爱情描写,集中笔墨写谢瑶环的平民情怀和她对贪腐的憎恨,以及毫不妥协地抗争。”[2]这样的改编使戏剧情节更加紧凑,更有利于集中笔墨描写谢瑶环不计个人生死荣辱,坚决与贪官酷吏作斗争的高贵品质,这是《大唐女巡按》在故事改编上的突出创新。编创者之所以敢于在情节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正是由于最初确定的创作主题:剑指腐败、直指各种社会顽疾。以古喻今,讽喻当下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政治专权者的腐败行为,预示着他们必将受到严惩的下场。这不但使作品具有了政治隐喻和社会讽谏性,同时也更具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二、全面革新形式,力求符合吉剧审美风格

“所谓地方戏曲的移植,就是在保留剧情及主题的情况下,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把非本剧种的剧目,改编为本剧种的上演剧目。换句话说,就是使别的剧种的剧目的唱腔及表演本土化、戏曲化。”[3]每一剧种在移植改编新剧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都是如何将原剧改编得符合自身剧种的风格特征。为了实现作品风格的吉剧化,《大唐女巡按》的编创者在剧本的结构安排、人物塑造、戏剧语言、气氛营造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使整部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吉剧审美风格。

吉剧结构严谨,矛盾冲突波澜起伏大折大转,叙事喜用开门见山法。《大唐女巡按》舍弃了谢瑶环和袁行健的爱情描写,集中一条主线写谢瑶环与武三思等恶势力的斗争。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设计谋惩豪强——被诬陷受酷刑——得昭雪诛恶官,这样的情节设计不但使故事情节严谨紧凑,而且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其沉浸其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运用吉剧常用的“开门见山”的叙事手法调整原剧结构,将原剧的前四场内容直接省略,开场即直奔主题,进入谢瑶环假扮新娘设计惩治豪强武宏的场景,并通过谢瑶环之口交代了奉旨出京微服私访及访查到武氏豪门在江南的恶行。这样就将原剧四场戏的内容凝缩于开场的几句的唱词中了。这种结构安排使《大唐女巡按》开场简洁,直入主题,展示矛盾冲突,符合吉剧的风格特征。

欢快的喜剧氛围和善恶有报的价值观是吉剧的主要特征。原剧《谢瑶环》本是一部严肃的悲剧作品,为了符合吉剧的喜剧化特征,编创者对故事内容进行了创新改编,在开场的时候加入了富有喜剧化色彩的“迎亲”情节。谢瑶环假扮新娘盛装坐在花轿中,龙象乾假扮新郎披红戴花,吹鼓手演奏着婚礼的乐曲,迎亲队伍吹吹打打喜庆热闹。这个情节是原剧没有的,这种欢快情节的加入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喜剧化氛围。同时,在故事结局的处理上,《大唐女巡按》的编创者选取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处理方式。将原剧中的谢瑶环受酷刑折磨致死改为苏鸾仙被折磨致死,武则天及时赶到救下谢瑶环,诛杀了武宏、来俊臣被押入大牢,罢免了武三思的官职。苏鸾仙的死虽然仍具有一定的悲剧性,但是比谢瑶环之死的悲剧色彩要弱很多,再加上武宏等人的受罚,更冲淡了戏剧的悲剧性,突出了善恶有报的价值观,大团圆的结局也符合观众的心理期待。

吉剧艺术要求人物塑造要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大唐女巡按》的编创者关注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不管戏多戏少,不管分量轻重,都鲜活、生动,让他们成为‘这一个’。”[4]为了丰富人物性格,展现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在塑造谢瑶环清正廉洁、不惧生死、不畏权贵、不屈斗争的“清官”形象的同时,还关注到一个青年女性应有的细腻情感,虽然舍弃了爱情描写,但是加入了她与苏鸾仙闺房嬉戏并抒发情怀的情节,还加入了她在处理武宏问题时候的犹豫矛盾,这些情节内容让谢瑶环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真实可信。苏州知府武存厚这个人物在原剧中是一个听命于谢瑶环的地方官,形象单薄,性格不突出。编创者对这个人物进行了重新塑造,将他的胆小怕事又忠厚老实的性格特征刻画得生动鲜明。对于武宏、武三思等人,他既反对又摄于他们的权威不敢反抗,在惩治武宏的时候,他劝谢瑶环不要得罪武三思,结下仇恨。对谢瑶环这样的清官,他既拥护同情又有一定的限度,谢瑶环被迫害他只能暗中帮助不敢公开反抗。这个人物的精彩塑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现实生活中一类胆小怕事、忠厚老实又具有一定正义感的官员的真实写照。在塑造反面人物形象的时候,为了避免脸谱化,适当地加入了一些细节描写,如武三思,创编者在突出他的蛮横强权的同时,也刻画了他得知谢瑶环在查他侵夺永业田案子时的恐慌;来俊臣形象塑造中加入了《罗织经》情节,使这些反面人物形象也更加丰富生动起来。

“吉剧语言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语言,借鉴了二人转语言的精华,很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点,是诗化、口语化、性格化、戏剧化的语言,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5]戏剧改编中最大量的工作就是改写念白唱词,要按照自己剧种的语言风格和句格规律进行改写。田汉的原作是按照京剧的语言风格创作的,与吉剧的语言风格相差很大,需要进行大量改写。吉剧语言多用东北地方口语,念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俏皮幽默、喜剧感强;唱词讲究遣词造句,饱含感情,既具有地方口语特点又兼具诗化语言的特征,雅俗共赏,文情兼备。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即不同的人物有不同语言,人物语言与人物性格相一致。

如谢瑶环惩治武宏、蔡少炳后的唱词“一只蛀虫可毁整座房,一条烂鱼可坏满锅汤,声色犬马易成瘾,纨绔子弟难作梁。眼见得豪门贵戚欺百姓,耳听得民怨沸腾满吴江,不由我怒满腔,暗忧伤,痛心疾首忧大唐!”既有口语化的生动比喻,又富有哲理化思考。口语与文言巧妙结合,既给人以亲切感又兼具诗化韵味,同时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谢瑶环报效国家的赤诚之情。

又如武存厚得知谢瑶环抓了武宏后的唱词:“听说武家小爷遭捆绑,我两脚生风心内慌,巡按大人除的是孽障,可我我我,我怕的却是武梁王。”寥寥几句就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武存厚胆小忠厚的性格特点。

此外,俗语、歇后语的使用也给戏剧增加了幽默诙谐的喜剧气氛。如“山中无老虎,猴子就称大王。”“老猫不在家,耗子就上房梁。”“芥菜缨子出咸菜缸——小菜一碟”,“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等俗语歇后语的使用,既具有东北地方特色又烘托出一种喜剧氛围,同时也表现出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武宏、蔡少炳的横行霸道、目无王法、庸俗粗鄙。

总观吉剧电影《大唐女巡按》,可见创编者在改编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调整了情节结构,增删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改造了戏剧语言,将其打造成为一部具有吉剧风韵和时代意义的戏曲影视佳作。

三、《大唐女巡按》创新改编成功的启示

《大唐女巡按》创新改编的成功对吉剧创作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首先,在吉剧创作难出精品的当下,移植改编其他剧种的经典之作是一条可行的捷径。戏曲艺术的地域性特征使其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某一种戏曲形式只在本地域较小范围内传播。虽然戏曲因语言形式等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而限制了其广泛传播,但艺术所传达的情感是具有共通性的,可以获得广大受众的认同。因此,移植改编经典剧作往往比闭门造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移植改编既不能离开本体,又要符合本剧种特征。即在保留原剧基本人物情节前提下,要用符合本剧种的形式对移植改编的对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移植改编的关键环节,也决定着移植改编能否取得成功。创编者应根据本剧种自身的风格特征及创编主旨对移植改编对象进行创新改编,这个过程中要敢于取舍增删,实现移植改编的创新。

再次,移植改编要关注现实,体现时代精神。这是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之所在,那些能引起一定反响、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作品,往往都肩负着反映现实的使命,熔铸了时代精神的特征。

注释:

[1][2][4]韩志君、韩志晨:《振兴吉剧正当时——吉剧戏曲电影〈大唐女巡按〉编导札记》,《吉林日报》2015年7月28日,第12版。

[3]关家鸿:《浅谈戏曲移植》,《广东艺术》2001年第5期,第42页。

[5]华迦、关德富:《吉剧概述》,王木箫主编《吉剧集成·论文卷1》,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77页。

猜你喜欢

剧种大唐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寻迹大唐
小剧种大舞台
访襄阳大唐影视城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西安大唐不夜城灯光璀璨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遭遇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