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博弈视野下的高中师生伤害性冲突案例分析
2019-04-18张蒲临陈东立
张蒲临 陈东立
摘 要 针对一起师生伤害性冲突事件,运用博弈论知识对其中师生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正是因为在教学成绩上老师对学生的特别依赖,使得学生恃宠而骄,敢于对老师布置的额外任务公然抵制。而老师在博弈前段应对草率,博弈末段又不遵前言,并急于叫家长重开博弈。正是由于老师的一连串应对失误,没能说服学生反而彻底激怒学生,最终导致师生伤害性事件的发生。师生交往,博弈自在其中,老师只有严格执行校纪班规,始终做到言而有信,尊重学生选择,才有可能避免恶性的负和博弈,进而促成良性的正和博弈,最终实现师生共赢。
关键词 师生冲突 教育案例 动态博弈
据网络媒体报道,2017年师生伤害性冲突事件发生了十多起。造成师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如师生文化冲突是导致师生冲突的关键[1]、师生教育共识断裂[2]、学生日益增长的权利意识及老师权威的日渐衰落[3]等;又有微观方面的原因,如师生各自的心理因素导致冲突[4]、情绪失控[5]、老师对待学生不讲究策略[6]等。本案例中的老师是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生是尖子生,成绩时常班级第一。原本应该是合作共赢的一对师生,最终却走向了相互伤害。尽管学生杀老师事件是极端个案,但却足以震惊整个社会,其中教训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思。
一、高中师生冲突案例简介
2017年11月12日下午临放学,高三某重点班班主任临时让全班学生观看励志视频写完观后感再放学。某学生当面向老师表示自己不想写,老师生气地说了句“不写就转班”。说完,老师就回了办公室。该学生回教室不久,去老师办公室,和老师发生争执。老师联系家长做学生工作,在老师拨打其家长电话期间,被学生刺死在血泊中[7]。
二、高中师生博弈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老师和学生的成绩都要用学生的分数来体现。老师要追求成绩,就要抓紧学生的学习,而高中生意识独立,渴望自由。教师责任与学生自由之间的争执不可避免[8]。在日常活动中,人的行为都会受到利益驱动,在如何争取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下,都会采取各自相应的最优策略以应对,当各自的竞争策略发生碰撞时,就构成了一种博弈[9]。而各博弈方的选择和行动有先后次序且后选择、后行动的博弈方在自己选择、行动之前可以看到其他博弈方的选择和行动的博弈就是动态博弈[10]。本案例中师生“过招”你来我往,构成动态博弈。下面我们试用博弈论的知识对本案例中的师生行为进行分析。
1.师生理性博弈
在师生博弈的开始阶段,师生二人比较理性,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学生追求自己的自由,而老师追求自己的教学成绩。此次博弈是由班主任想转变班级学风开始的。在高三紧张的学习节奏下,某重点班的学习劲头出现了松动。面对新出现的不利状况,班主任采取给学生做思想动员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扭转班级学习风气。
(1)什么时间
①学生上课时间
②学生自习时间
③学生放假时间
在上课或自习时间给学生做思想动员,纪律效果最好,但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这对在学习上分秒必争的老师来说是不可忍受的。所以占用学生的放假时间做思想动员就是老师的最优选择。
(2)怎样做思想动员
①老师讲话
②学生演讲
③看励志视频写观后感
老师讲话的优点是直指问题,切中要害;缺点是老生常谈,效果甚微。学生演讲的优点是容易引起同学共鸣;缺点是容易偏离主题,局面不易控制。看励志视频的优点是形象直观,教育潜移默化,便于操控;缺点是学生可能注重观感,而思考不深。针对看励志视频的缺点,老师进一步要求写观后感,以加深思想体会。比较而言看勵志视频写观后感就是老师的最优选择。
(3)面对老师布置的额外任务,学生如何选择
①写观后感
②不写观后感
学生观看励志视频,没有意见;可写观后感,就没那么情愿了。写观后感对学生来说,优点是锻炼了写作,提高了思想认识;缺点是减少了自由放松时间。不写观后感对学生来说,优点是享有较多的自由时间;缺点是可能会得到老师的训斥。该生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写观后感对其作用不大。老师和蔼可亲,一向关爱该生,对学生提出的个性要求,可能不会反对。拒绝老师的额外要求,学生不仅没有损失,而且还有可能得到更多自由。因此拒绝写观后感就是学生的最优选择。
(4)面对学生的公然抵制,老师如何选择
①容忍学生
②拒绝学生
老师会容忍学生的无理要求吗?如果学生能私下很委婉地向老师说明情由,得到尊重的老师很有可能会同意。可是学生说话态度不好,并且让很多同学听到了。学生此举导致班主任的威信受到当众挑战,所以老师无法容忍。如果老师容忍学生的个性要求,将失去公正和尊严。因此拒绝学生就成为老师的最优选择。老师用威胁“不写就转班”拒绝了学生的要求。威胁不仅让老师很有面子,而且可以“杀一儆百”。虽然做出的威胁只针对该学生,但在效果上可以威慑到全班学生。只要该学生思想成熟,就会顺从老师的“威胁”,去写观后感,同时班主任威信也会得到维护。
(5)面对老师的威胁,学生如何选择
①写观后感
②不写转班
“不写就转班”这句话彻底撕裂了师生情谊,回到教室的学生很明显认为这句话是老师在同学面前对自己的挑战,从而很难体会老师的难处,并做出妥协。写观后感就意味着学生认输,在同学面前没面子,这对于爱在同学面前炫耀的该生来说是不能忍受的。这样不写转班就成为学生的最佳选择,最起码在同学面前有面子,况且转班对该生不会造成太大损失。学生要转班,还要找班主任。
(6)面对来办公室要转班的学生,老师如何选择
①同意转班
②不同意转班
学生选择不写转班,按道理此时老师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因为老师自己说的“不写就转班”。如果老师言而有信,就应该接受学生转班的选择,此事就应该到此结束。但是老师本意是吓唬学生,说的是气话,不想学生执意转班。如果同意学生转班,老师不仅会失去该生带来的教学荣誉,而且会被同事领导耻笑“管不住学生”。在荣誉和信誉之间,老师选择了荣誉抛弃了信誉,即使失信也不让学生转班就成为老师的最佳选择。老师说话不算数,还不道歉认错,自然不可能说服学生回心转意。老师急于战胜学生,无奈之下使出“杀手锏”叫家长,想在三方博弈中获胜。
2.师生非理性博弈
在师生博弈的最后阶段,师生二人先后失去理智,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对方损失的最大化。一味想赢学生,让老师失去理智,不顾自己已失信于学生的事实,急于叫家长逼学生就范。面对叫家长的老师,学生该怎样应对呢?
对于学生来说,此时已无选择余地,老师叫家长已经使学生损失最大。学生将会受到家长的训斥,在同学面前尊严尽失,最终在这场师生冲突中彻底失败。绝望的学生意图报复,在老师拨打电话期间刺杀了老师,以求给老师也造成最大损失。细看事件的网上报道就会发现,学生是好学生,其家教颇为严厉。客观地说,这里老师叫家长是无理的选择,不成熟的学生一时情绪失控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
按说老师被杀倒地,学生已达到报复的目的,事件也应该到此平息。但事件还没有结束,杀完老师的学生最后又有三个举动:一是回教室告诉老师的女儿自己杀了她父亲;二是当着老师女儿的面在办公室对已倒在血泊中的老师又是连刺几刀;三是在同学们的慌乱中跳楼。这完全超出了简单报复的范疇,已经变成了一种疯狂的发泄。从博弈论的观点看,学生最后的行为完全没有必要,却也在情理之中。该生肯定意识到了,虽然自己“赢”了老师,但是却在人生更大的博弈中彻底失败。由于自己一时冲动,十年寒窗付之东流,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时,绝望之情肯定无以复加,疯狂举动就不难理解。人生中充满了大大小小各种博弈,总是存在更大更重要的博弈,因此个人决策不应该只着眼于小的单个博弈的胜负。能够看到多大、多广、多远的博弈,取决于个人的胸襟和眼光[9]。老师不应局限于赢学生,而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学生不应局限于报复老师,而忘记了人生理想。
3.师生博弈分析
在师生博弈的整个过程中,老师没说脏话,没动手脚,仅用言辞,但是老师的一系列反应还是显得过于简单直接。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师生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惨剧发生?
(1)学生
回到事件的开始,满怀责任心的老师给全班布置额外任务。若学生能够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虽有怨言但不去当众冒犯老师,此事就会消失于无形。可是学生没能克制住自己的不满,公然抵制老师的要求,让老师下不了台,且和老师一路博弈占尽先手。在事件的最后,如果学生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即使老师叫家长的做法再没道理,也不去杀老师,事件也不会闹到如此悲惨结局。可是学生犯下大错,赢了面子,胜了老师,输了人生。
平心而论,不想写观后感的学生大有人在,且有几个学生也表示不想写,可为什么只有该生会公然反对?从博弈论的观点看,原因正是老师自己。老师的偏爱造成了学生的恃宠而骄,聪明的学生已经从老师的特别关爱里,看出了老师对自己的依赖,明白了自己对老师的价值,知道了老师离不开自己,所以敢于违背老师意愿。为什么当初韩信敢要求刘邦封自己为代理齐王?就是因为刘邦正与项羽对峙,此时只能依赖韩信[10]。为什么该生敢公然抵制老师的要求?就是因为冲击名校,老师只能依赖该生。刘邦幸好有谋士张良、陈平提醒,忍一时之气,换来以后的大汉王朝。可惜老师没能忍住脾气,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依赖,也没改变态度,而是叫家长,火上浇油。如果老师能忍,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关心说一句“不写就不写”,或许师生将会开创一番伟绩,也未可知。
其实学生的自由时间被占,心有不满,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无可厚非,只是方式场合不对,让老师毫无尊严。老师生气了,为了尽快在学生面前挽回面子,威胁说“不写就转班”。这句话极像父母对叛逆的子女说“不听话就断绝关系”。当父母说这句话时大概料定孩子不敢真和自己断绝关系,当老师说出类似的话来,八成料定学生不会真的转班。不料性格内向的学生把老师的气话当真,于是变得更坚持己见不写转班。
(2)老师
面对学生的公然抵制,老师有两个比较合理的选择:一是威胁到底,不给学生留幻想;二是柔性处理,容忍学生。
①威胁到底
老师怎样才能扭转博弈的不利地位呢?就是要摆脱对学生的依赖,表明“班级没你也可以”。面对学生的公然挑衅,老师使用了威胁“不写就转班”。老师应对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老师说的是气话,因为转班对老师更不利。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威胁并不可信。聪明叛逆的学生不仅不会写观后感,甚至会认为如果自己真的要转班老师只会比以前更器重自己。同时“不写就转班”这句话既是威胁又是许诺,既无情,又软弱。说它无情是因为这句话意味着学生不写观后感,则师生情谊尽弃;说它软弱是因为这句话意味着学生不写观后感,本来应该叫家长,现在却可以转班。如果老师真想控制住局面,那么就不能给学生留有幻想余地。老师正确的做法应是按班规:“不服从老师管理叫家长”。若背水一战,孤注一掷,威胁到底“不写叫家长”,或许能控制局面。
②柔性处理
此时老师完全可以柔性处理或冷处理,容忍学生。老师可以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让其冷静;问其原因,了解情况,让其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给学生说明情况,解释原因争取学生理解;最后由学生自己做决定该不该写观后感。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教育再好,也不能强迫学生接受。
老师还可以在学生要转班时挽回此事,此时老师仍然有两个比较合理的选择:一是言而有信,同意学生转班;二是展现更多关心,劝学生回心转意。
既然老师已说“不写就转班”,选择权就交给学生。学生已经选择了不写转班,这时老师应该言而有信,同意转班。事情到此告一段落也不致出现伤害性结果。此时收场,其实师生都能保持最基本的尊严。可是老师为了一点面子和荣誉竟言而无信,不同意学生转班。
学生此时执意转班,其实是赌气。转班对学生也没太大好处。老师既然想要挽回学生,那就要放下尊严,承认错误,诚心挽留。学生只是“撒娇”而已,并不是不讲道理的人,相反不讲道理的恰恰是老师自己。老师不能屈尊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情急之下叫家长帮忙。其实,零和博弈[10]的结果也不错,学生转班或学生面对家长。可是转班老师无法承受,面对家长学生无法承受。双方争执不下,互相伤害,最终演变成了负和博弈[10]。
三、师生伤害性冲突原因分析及经验教训
本案例中老师责任心强,爱生如子;学生勤俭刻苦,聪明异常。到底什么原因,致使该师生伤害性冲突事件发生呢?
1.师生伤害性冲突原因分析
从博弈论的观点看,客观上老师对学生形成依赖,使学生敢于公然抵制老师的额外要求。在博弈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的老师又不遵前言,主动从有理变为无理,让学生占据道德高地。无理的老师说服不了学生,又毫无道理地叫家长,用家长逼学生就范。老师叫家长的行为,最终激怒学生,致使学生刺死老师。在师生动态博弈中,如果老师说话算话,伤害性结果很可能不会出现。
老师的失誤就在于对学生只有单方面偏爱,而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被学生当成了麻烦,而老师自己却茫然不知。学生看透了老师的爱,而老师却不懂自己的爱,有多少出自真心,为学生发展;有多少出于私心,为自己名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也是有缺点的人。老师在博弈前段软弱且无情,博弈末段自私且言而无信,急于叫家长重开博弈。正是由于老师的一连串应对失误,激怒学生,最终引发了这个难以挽回的惨剧。
在整个博弈过程中师生二人表现得都相当自信以致自负,都属于极端想赢怕输的类型。老师有足够的自信管好学生,对自己管理学生的举措很自信,结果却在师生博弈中一一落空;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也是相当自信,不肯向老师认输,在师生博弈中占尽先手。老师不接受学生转班的结果,急于叫家长想在三方博弈中取胜,学生竟固执地认定家长一定会站在老师一边,一时冲动刺杀老师。师生博弈,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师生二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看不到更大的博弈,互不让步,导致事态不断升级恶化。
2.师生伤害性冲突经验教训
该案例中老师虽然教学生近三年,但是师生双方都没有真正走近对方,理解对方。老师费尽心思抓学习,学生并不一定会领情。老师如果能事先考虑周到,不那么自负,不受情绪左右,事先预计到学生的不同反应,做好相应准备,言行谨慎,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此事件发生。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该平等对待学生,不要对学生形成明显依赖,避免使自己处于师生博弈的不利地位;老师应该和学生形成合作互助关系,避免和学生进入恶性博弈。如果不幸进入恶性博弈,切忌随性而为,要么孤注一掷,背水一战,按校纪班规引导学生就范;要么宽容大度,且忍一时,另寻教育良机。师生交往,博弈自在其中,老师只有严格执行校纪班规,始终做到言而有信,尊重学生选择,才可能避免恶性的负和博弈,进而促成良性的正和博弈,实现师生共赢。
在这起师生伤害性冲突事件中,学生是凶手,老师是受害者,学生刺老师26刀的细节让广大老师心寒,让整个社会为之胆颤。作为16岁的学生,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过多指责无益;作为47岁的老师,和学生争一时之长短,确有不当。虽然学生是凶手,可是,是谁造就了这样的学生,是谁将枪口对准老师,是谁推子弹上膛,又是谁扣动扳机,值得整个社会为之反思。
参考文献
[1] 陈文心.社会转型期中学师生冲突的社会学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06).
[2] 李长伟.共识断裂与师生冲突—基于功能论的视角[J].北京社会学,2017(03).
[3] 胡运彩.教师权威异化分析及化解构想[J].当代教育科学,2017(07).
[4] 王后雄.课堂中师生冲突心理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育科学,2008,24(01).
[5]胡展航.教师情绪化问题的成因及管控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22).
[6] 周兴国.课堂中的师生冲突:根源及对策[J].教育评论,1999(01).
[7]腾讯新闻.湖南少年杀师案始末[DB/OL].[2017-11-14].https://news.qq.com/a/20171114/001292.htm.
[8] 李长伟.自由与责任关系视角下的师生冲突[J].教育观察,2016,5(14).
[9] 常金华,陈梅.博弈论通识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10]王雪琦.博弈论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