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类型电影英译字幕的策略与研究
2019-04-18菘都尔
菘都尔
摘要:电影字幕翻译是以译语接受者的需求为导向的翻译行为。根据电影字幕翻译的定义及特点,认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特别是在源语到译语时,应更多地使用以译语接受者为落脚点的多种翻译策略。并通过分析电影《嘎达梅林》中的蒙古语英译,体现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在电影英译字幕的运用。
关键词:电影字幕英译;嘎达梅林;归化;异化
《嘎达梅林》是由导演冯小宁执导,鄂布斯、刘薇主演的一部历史战争片,于2002年上映。该电影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军阀、封建王权的英雄故事。这部电影被誉为中国版《勇敢的心》,它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它展现了草原上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在影片中,我们不时地能听到一些蒙古语。本文将从电影字幕翻译的定义及特点出发,以电影《嘎达梅林》中蒙古语到汉语再到英语的翻译为语料,分析少数民族类型电影英译字幕的策略与研究。
一、电影字幕翻译的定义与特点
近年来,有不少优秀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电影字幕作为文化交流的中介,必须充分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及艺术性,从观众的理解角度进行翻译,以促进不同文化交流,减少文化差距。在相关文献中,不少学者和研究人员对于字幕翻译的定义、功能以及特点进行了阐述。正如前任欧洲翻译协会主席Y.Gambier对字幕的定义Subtitling is only one of the forms oi language transfer in television, cinema, and video ( Y.Gambier 2006-06-15),即字幕是影视作品中唯一的语言转换形式(笔者自译)。而在国内,王荣认为,“字幕有两种,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后者才是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即在保留原声的情况下,将剧中人物对白和必要视觉信息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姚伟则总结认为“字幕翻译应是旨在借助另一种语言,微视频文件提供与声带及图像信息相同步的,解释性书面文本信息的翻译活动。”综上所述,字幕翻译具有跨语言文化交流的性质。钱绍昌曾总结“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专注性。”因此,这就要求字幕要简洁、通俗易懂、并且还要考虑到观众的理解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二、归化策略在电影《嘎达梅林》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归化还是异化,这在翻译策略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在《电影字幕翻译的归化策略——以《老炮儿》的北京土语英译为例》中,作者洪延凌认为“电影作品中的‘土話应采取以归化策略为主的英译手法。”在电影《嘎达梅林》中有很多蒙古语“土话”,可将其理解为源语,这些“土语”有着几百上千年的文化,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理解其中内涵,有时需要字幕做一些注释。然而,就像上文提到的钱绍昌所说的字幕具有瞬时性和无专注性,观众往往不会注意长串的字幕注释,因此需要译者凭借自己的理解尽可 能简洁的进行目标语的转换。例1:“猎手会带弓箭,驯马手会带套马杆”被译为“A hunter must bring a gun, A trainer must bring a whip”.在这里,“弓箭”和“套马杆”分别被译为“gun”和“whip”。由于该片背景设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科尔沁草原,当时当地牧民打猎依旧使用弓箭较多,而西方社会用枪打猎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现代西方国家人的认知中,打猎的工具一般来说就是枪,翻译成弓箭(bow and arrow)不仅会造成一些认知上的歧义,还在行文上不如用“gim”来得工整。同理,将“套马杆”翻译成“ whip”也符合西方人对驯马时要使用马鞭的认知。通过以上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译者在翻译这类“土话”过程中多用归化策略,以让西方观众理解剧情内容为首要目的,认真考量西方观众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使用最直观、最地道的语言进行翻译。
三、异化策略在电影《嘎达梅林》中的策略与研究
如李素真所说“归化翻译追求的是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文化规范,而异化翻译则以源语文化为导向,译文采取的是源语的表达方式,保留了源语的异国情调,异化翻译是以源语为归宿,在译文中努力保留原文的特色,并且向译入语的读者船舶源语的文化。”例2:在上文引文中提到的电影标题中的“梅林”二字即为蒙古语“meirin”的音译,在电影英译字幕中也直接将其音译为“meilin”而不是将其蒙古语原意“护卫队长”直译为“Captain of the guard”。其原因之一在于“Captain of the guard”不够简洁,作为电影名出现在电影海报上尤其如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meirin”在蒙古语中指统领,是蒙古族部落特有的官职,职权非常重要。因此,没有将其汉译为“护卫队长”或英译为“Captain of the guard”也是为了保留蒙古族聚居形式的特殊性。例3:还有直接首译“Saihan Naadam”在蒙古语中意为“Saihan”在蒙古语中意为“好,美妙”,“Nadaam”是指“娱乐,游戏”,汉语可直接音译为“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挙行的文体娱乐大会。试想一下,若将“SaihanNadaam”直接汉译为“美妙的丰收大会”或者直接英译为“The good harvest festival”,其中所包含韵味将会流失多少。因此,不管从观众的观影体验角度还是文化传播角度来说,电影字幕的翻译,尤其是少数民族电影字幕的翻译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归化,适当的异化翻译策略会成为影片在传播过程中的加分项。
四、减译法在电影《嘎达梅林》中的运用
减译法是指根据句子逻辑、句法或者修辞的需要,再译文中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语言单位的翻译方法,减译应当遵循“减词不减意”的原则,在不破坏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删除某些不必要的句子或成分,使译文更简练。例4:男主嘎达在发现王爷与日本人勾结之后一怒之下说出的经典台词:“自古官逼民反,你们鱼肉百姓,早晚会有报应的一天”译
为“Youoppressthepeople,they'll trytooverthrowyouone day.”这里先将“官逼民反”和“鱼肉百姓”整合为“压迫人民”再进行翻译,既使得语言更加简介凝练,又让国外观众感觉地道,取得一石二鸟之效。例5:“河水无道,就会漫出堤岸,百姓没了活路就只有造反”“Ifnowayforriverwatertoflow,itwilloverflowthebanks.”这里只将前半句直译了出来,而直接省略了后半句,考虑到影视字幕的瞬时性和无專注性,电影画面一闪而过,很多观众错过了不会选择再返回去看字幕,因此字幕一定要简洁。还有电影字幕也应当兼顾到电影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若人物已经停止说话,而字幕还有一长串,就显得不太合适。
五、结语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走向国际电影市场是国外观众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特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而电影字幕的翻译是为了能让国外观众了解更多的内容信息以及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以此作为出发点,电影字幕应该尽可能的简洁易懂并且尽可能地保留源语中的特色文化。因此,译者不仅需要有准确使用源语和目标语的能力,还要对这些语言的背景文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灵活地使用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来处理每段的文字信息,准确地传达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为影片添砖加瓦,为中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荣.从关联理论看字幕翻译策略《乱世佳人》字幕翻译的个案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卷缺失(2):5-9.
[2]姚伟.电影字幕翻译研究综述:概念、视角与趋势[J].海外英语,2014,卷缺失(15):146-147,158.
[3]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卷缺失(1):61-65.
[4]洪延凌.电影字幕翻译的归化策略——以《老炮儿》的北京土语英译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34⑴:68-71.
[5]李素真.英语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卷缺失(10):3-4.
[6]陈战.浅析电影《一九四二》字幕英译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卷缺失⑶:18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