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下“海绵村落”的保护与设计
2019-04-18周姝含
周姝含
摘 要: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日已经不能只重视文化产业与建筑保护两个方面。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提出以来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我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理应重视可持续环节。文章针对豫中地区缺水村落的生态发展现状,以“海绵村落”这一新的发展理念为构架,结合豫中地区石洞沟村的真实地貌风土发展现状,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此次设计之中,为后续村落的设计提供有力的科学启发。
关键词: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海绵村落
一、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课题背景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是保护与更新传统村落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最原始的居住条件无法满足村民的发展需求,居民对发展设计的了解不全面,盲目地改造与更新换代造成了村落内部的肌理完全失去原有的形态。针对现有发展状况,首先政府应当出面加强对村落建设的指导,在满足村落居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将村落的发展融入到时代中来,而不是对村落,改头换面。村落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和新时代的需求融合起来。
(二)课题研究目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此次论文理论研究加入科学的支撑,对石洞沟村有较为系统的实地调研,旨在使本次设计理论研究结论规划更加贴近石洞沟村生活实际。由于石洞沟村地处中原地区,入选第四批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有区域独特的代表性。同时,周边的村落也有同源相近的分布在石洞沟村周边。此次的理论研究也希望可以作为周边村落的规划模板,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一些启发建议。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论文课题研究试图从石洞沟村出发,结合我国北方豫中地区实际情况,在维系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构建“海绵村落”规划体系,希望通过在北方传统地区建立起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对于当代建设“海绵村落”、营造古村落可持续安全循环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发。
实际应用意义:研究通过了解豫中地区传统村落的形态构成,分析传统的生活体系,使其通过合理演变转化为新的村落体系。在可持续生态研究的基础上联动村落外部资源,进行共同推进发展。同时,村落外部也可以有效利用村落内部的旅游文化资源,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双赢”。
二、“海绵城市”到“海绵村落”概念
针对缺水、内涝、水污染等水生态系统失衡产生的一系列状况,2014年我国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海绵城市”这一词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海绵”本身就如同一个储蓄场所,将水分汲取之后,也可以通过挤压再将水分释放。由于地貌材质的特殊性石洞沟村,很多时候也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调查发现,目前农村污水处理滞后,污水问题不容乐观。同时,石洞沟村由于村落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身环境建设的不健全,对于降水和储存的问题也无法处理得当。“海绵村落”这一概念是基于“海绵城市”提出的,村落本身虽然在自然环境规划方面与城市略有不同,但是村落用地性质具有弹性,吸收存储与渗透净化雨水的能力存在利用的空间。
三、石洞沟村落介绍与水源现状分析
(一)石洞沟村介绍
石洞沟村位于高山镇西南山中,其所处之山为大伾山。村落的西南部分是河南省县级市巩义,被称为“洛阳工业的走廊”。东边距离郑州市30公里。其中310国道与连霍高速都途经村落附近,通往村落的交通十分便捷。石洞沟村位处豫中地区黄土台塬地,整个村落由三河岭贯穿,村落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处盆地。村落的整体地势西侧高东侧低。在整体风貌上看,内部建筑较为统一,周边村落有大片绿植林,风景秀美,在外人看来是一处不折不扣的世外桃源。
(二)村落建筑模式空间特征
整个村落建筑形态多样(图1),“一家一户、一户一院、前院后屋”的传统布局风格,整个村落的较大比例居民房屋大都为矩形,呈南向或东南向布置。还有少部分的院落为一家多户,后山靠窑洞。院落的布局,从整体村子内部看来,没有统一的规划。受村民生活习惯的影响,房屋构建多为简易的砖瓦结构房屋,内部的院落铺水泥地砖,没有相应的排水功能。村落居民住户与住户之间喜欢设置公共墙面进行合理利用,在节省石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户与户之间的联系。
建筑排水问题: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建筑的屋顶均为瓦面坡顶,少部分新建筑为新型玉石板。大部分的房屋没有落水管等设施,雨季时期,雨水径流经过屋面直接排放到庭院硬地,增加地面径流负荷的同时,也容易造成雨水资源的浪费。这些都是由于在地面的铺装上村民并没有进行过多的雨水分流处理,所以暴雨常常淹没院落造成不便。人们没有将雨水处理纳入规划的意识。
(三)现存公共活动空间水源利用现状分析
1.水塘存水
豫中地区地处中原地带,降水量随季节变化。村民根据水环境的不同采用因地制宜、水塘挖掘存水的方式,对雨水进行自然存积。在保证水源不流失的情况下挖掘水塘用水也方便居民的生活需求。在村子的南侧村民人工开挖了水塘存水,这不仅帮助村民日常洗涤生产浇灌,在消防安全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村落内部的规划不够整体,水塘的分布往往出于村民的需求,沒有考虑村落的整体规划。
2.自然渗透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石洞沟村并不是很注重雨水的自然渗透与收集,村落内部院落地面铺装采用硬度较高的水泥砂石地面(图2),地面透气性、渗水性极不完善。村落公共区域排水沟杂草丛生无人看管(图2),设计材质及地点都不符合整体村落内部循环需要。良好的自然渗透体系,可以大大减少内涝发生几率,同时可以更好地利用村落内部的地下水,减轻村落内部浇灌、循环、积蓄压力。
四、可持续发展下石洞沟“海绵村落”设计
(一)雨水资源收集利用
石洞沟村地理位置独特,处中原地区,临近郑州市,周边用地以耕地为主,降水常年随季节变化。目前的村落当中雖然污水处理收集的技术在发展,但是由于所处村落,具备环境生态净化体系,本地更适宜使用低成本、循环好的生态收集系统。改善地形保存可以利用的水体,将未形成整体的水循环体系改成联动的、可以循环的。原有的池塘积水体系加以连通,将一潭死水转换为可循环的整体水系。
“海绵村落”建设当中,雨水作为自然资源,可以一反往常“废弃污水”的标签,被利用起来。保存村落原有的水塘存储雨水,充分利用自然容器。建一条主要水道,使村落内部房屋瓦沿滴落的雨水,都可以经过滑落渗透入水道,将整个村落单独的住户连通到公共空间。雨水流入整个水系后,循环利用,作为浇灌、自然景观、工业补给等,减少本身渗透压力也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河道优化设计运用
石洞沟位于豫西黄土台塬地,由三河岭及部分平原组成,东西南三岭环抱全村,中央为平原与河道。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理位置特殊,保护生态循环必须优化河道。对于河道的整体优化可以多方改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原始河道的规划并没有考虑整体性,周边植物散乱,种植品种多样,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看管整理。在后期规划中应当首先对河道四周加强绿化处理,丰富滨河绿化带。河道土路面设置软硬两种材质。应将沿岸河道地区作为一个生态净化圈,首先在河道内部加强管理,对于河道垃圾、河道内部水域及时清理。完成稳定调节阶段之后,在水域周边设置植物砂石过滤净化,最终经过过滤带的,相较原始河道更加生态。
五、结语
伴随着环境的变化,村落的规划也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石洞沟村是河南省重点保护传统村落之一。在生态环境日趋严重的今日,本文以“海绵生态”为此次研究的理论切入点,结合村落的实际情况理性分析,希望能够改善村落整体生态体系,促进村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
[2]汪双武.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刘传林.古村落空间格局在村落规划中的延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4]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5).
[5]车伍,张伟,王建龙.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解决村落严重雨洪问题措施[J].建设科技,2010,(21).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