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伦理意蕴及当代价值研究

2019-04-18张筱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彝族

摘 要:彝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多种类型,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其蕴含着彝族自身的伦理意蕴,且很多价值观念在当代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与研究价值。文章从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开始分析,进而阐述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伦理意蕴及当代价值。

关键词:彝族;传统民居建筑;伦理意蕴;当代价值

彝族是我国民族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一个,其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的传统民居建筑反映了彝族地域以及历史文化。这些传统民居建筑,不仅能够表达彝族先民的生态观念以及其生存智慧,还能够表现其民族传统精神,表达彝族对于人居问题的想法与领悟。

一、简析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

彝族是我国境内分布地域较广的一个民族,其分布主要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1]。受所居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域内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同时其住宅的位置、居民的信仰与禁忌等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有青棚、垛木房、土掌房、瓦板房、闪片房等类型[2]。

(一)土掌房

土掌房是彝族最为古老的民居建筑,其分布于少雨且干旱的山区以及河谷地带。它主要以石头为墙体的基石,使用土坯砌墙,在墙上会架设木制的横梁。在建设时,墙体会承担部分重量,其余的重量的由横梁、木卧梁承担。在梁上可以铺设木板或者竹子,用泥土将其拍打严实,形成一种平台的房顶,防止雨水下漏,可以将房顶作为晒场,建筑寿命三十年左右。这种土掌房一般都为平顶房,可以建二层或三层。

(二)垛木房

垛木房又叫做木楞房,其一般分布在云南西北的小凉山一带,这些区域森林面积广,交通大多不方便,建筑技术相对落后,所以居民一般使用木材建房。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以将木头垒建成墙壁,使用的木质有青松木、栗树等,将木头的两端切成勒口,根据房屋设计的大小,将其按照大小相扣的方法垒到一定的高度,再使用较为结实牢靠的木叉将其夹紧,垒成墙体。而屋顶一般都是土顶,将木头铺列在楼楞上并糊一层稀泥,使其具有稳定性。这种结构的房子是由木材建造的,结构较为简单,建盖时比较方便,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三)瓦板房

瓦板房主要是高寒山区的彝族民居建筑,因屋面使用木制的瓦板修盖而得名为瓦板房。房屋的四面墙体有两种结构,一种使用泥土修盖,另一种使用木头与篱笆修盖。在其墙体上设置栋梁,形成房架,盖成两方斜面的人字形屋顶,屋顶上使用长度为六尺、寬度为七寸或八寸的云杉木板,这种云杉木板也叫瓦板。

二、彝族传统民居建筑中蕴含的伦理意蕴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各异,建筑类型多样,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建筑,其都蕴含着本民族的伦理观念与思想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天人相亲的观念

从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看,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天人相亲生态伦理观念,主要有敬畏自然、信仰自然万物、万物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伦理观念[3]。在房屋选址上,其有近水、向阳、有林的三大原则,这使得彝族的村寨表现出一种散居在河谷向阳地的特点。以云南楚雄紫溪山的红墙村为例,村落中民居建筑主要顺着山势建造,呈现坐南朝北或者坐西朝东的走向,从远处看,村前有水,村后有山,村中有树,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民居布局以及选址上,大多遵循地理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地形的高低差异来调整建筑,呈现出依山而建的特点,布局较为灵活,达到一种天人一体的居住状态。同时,与水域形成紧密的联系,讲求尊重自然,并和谐地融入自然。如土掌房在建设时,利用地形条件,在坡地地形上进行建造,将屋顶连接起来,创造出大面积的平地,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念。在建筑的取材上,所选的材料大多来自于自然,普遍使用木材、石头、竹子等,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材料是彝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例如,土掌房是彝族建筑民居中常见的类型,是彝族的先民在过去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本土”特点的建筑,其所利用的建筑材料都来自于自然,对于交通不够便利的彝族人家而言,减少了交通的运输成本,且建筑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抗震性,在使用之后,这些建筑材料也可以回归自然或重复使用。如泥土可以重新回到田地,种植庄稼,木材与石头也有其利用的价值。这种建筑材料取之于自然,最后回归于自然的特性,富含了彝族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

(二)人神共居的宗族观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宗教崇拜的国家,尤其是各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祖先、鬼神等崇拜,这些观念在建筑民居中形成了一些生活禁忌,反映在房屋建盖与布置中。如在选址与建盖新房中,其由于自身的自然崇拜,会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他们相信山会有山神,水会有龙神,对于这些自然中常见的山、水、树等有保护意识,这种意识蕴含在其血液中,祖辈相传,在修建新房时,需要占卜作法,选择吉日才能动工。例如,在房屋建盖之时,开山伐木、立架上梁、贺新居等主要的程序都需要有祭人献颂歌,这些活动展示了其自然崇拜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在房屋的布置上,其对天、地、神之间的秩序有明确的规定[4]。一般情况下,正房的堂屋靠墙的地方是供奉之处,而房子的正中央会摆放八仙桌,主要用于接待客人。屋子的左边一般都是彝族人家常见的火塘,里面的火终年不息。彝族的崇拜中,火占有重要的位置,火塘不仅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用于取暖、照明、做饭等,还是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作为人与神灵沟通的一个地点。除此之外,民居建筑中的中柱也是其信仰的重要场所。民居建筑中的中柱被彝族人赋予一种与神灵沟通、护佑家族,并能够降福赐吉的作用。同时,门也是其建筑中重要的宗教表现,门可以作为与外界进行沟通的重要端口,且神灵也通过门进入彝族人家的宅院,在建造中,门有自身的宗教禁忌,人一旦违背就会冲犯到门神,给家人带来祸患。

(三)与人为善的人际交往观念

“同”在彝族的语言中是群体的意思,其指的是在生活中要同心同德,是彝族人家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化观念[5]。土掌房则是其“同”这种观念的集中体现,土掌房具有所有的建筑围合在同一个墙体中的建筑特点,这种围合的观念正与“同”字相符。同时,土掌房的建筑群间距离较小,各户人家都集中在一个区,连成一片,呈现出一种蜂巢形状的村寨,这使得彝族人家大多都集聚而居,很少有单独一户的建筑。整个群落交织在一起,并无各自的装饰,呈现出一种村寨间和谐统一的形式。而其屋顶与露台在全村之间串通起来,使得整个村落可以相互通过露台联络。在遇到婚假、过节等重大事项时,房顶成为其活动的重要场所,村民们可以将青松毛铺设在房顶上,形成松毛席,在这里唱歌、喝酒、聊天。不仅土掌房可以用于人际交往,其他的合院式房、垛木房等都可以用于人们的交往。这种开放式的院落显示出彝族人家内部友好、和谐、亲密的生活关系。

(四)简朴务实的伦理审美

建筑民居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种与气候和环境有密切联系的建筑特点,表现在建筑民居上就是一种较为质朴务实的审美观念。建筑与自然具有统一的特性,成为自然中的一部分,具有山野之间的质朴气息[6]。不管是土掌房的建筑材料石头,还是垛木房的建筑材料木材,这些都源于其所处的环境,未经过人工的雕琢与修饰,保持了原生态的特性。这使得建筑群看起来就像是扎根于山土之上一样。这些建筑具有一种简朴务实的特性,从外表上看较为粗犷,风格只求大气不求精致,在其原有特色上进行建造,也无明显的装饰,所表现出的是彝族人家自身的简朴务实观念。

三、彝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伦理观念的现代价值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中蕴含的一些伦理观念在当前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用于乡愁记忆

传统的民居建筑中蕴含的是乡愁记忆,这份记忆是群体的,也是民族的,蕴含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人文精神中[7]。如土掌房、垛木房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象,纵然现在被城市的水泥建筑所取代,但它是人们的心灵图腾,将刻画在本民族记忆的绳索之中,可以为人们保留一份充满乡愁的记忆。

(二)树立环境保护论

彝族天人相亲、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树立一种环境保护的观念,培养一种人类不是环境中心的思想观念,改变人们对于自然无限索取的态度。同时,这种人神共居的宗族伦理观念可以帮助人们树立一种对于社会、自然拥有敬畏之心的意识。

(三)培养简朴务实的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有一种奢华、攀比的特点,表现出求高、求大等时代潮流,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而彝族建筑的务实、简朴特点,可以幫助人们消除浮躁、空虚的工业化,回归到合理的范畴,营造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民族建筑文化。

四、结语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观念,这些伦理观念在当代社会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较好的意识观念,也可以为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婷,吕钊.云南彝族服装的结构和美术色彩的特征[J].染整技术,2018,(12):92-95.

[2]谌曾灵.彝族民俗歌舞艺术论:以景东县安定乡青云村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0-15.

[3]刘祥,角攀伟,王再强,等.彝族传统饮食文化:以牟定县山区彝族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12):22-23.

[4]马林英.凉山彝族服饰艺术与社会身份的文化意义探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26-131.

[5]熊娟,曾辽华.彝族尼苏人“拖尾服”图案的艺术价值[J].艺海,2018,(10):156-157.

[6]苏斐然,毛丽红.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伦理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7,(5):107-112,134.

[7]刘伟,徐晓童,南天.彝族民居建筑的活化石:土掌房建筑的建造特点及传承研究[J].中国民族美术,2018,(2):26-29.

作者简介:

张筱蓉,楚雄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艺术、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及工艺美术。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彝族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彝族器皿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彝族说唱 男女生三重唱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