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伊犁地区六星街民居建筑特征

2019-04-18艾孜买提·吐尔汉江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

艾孜买提·吐尔汉江

摘 要:新疆伊犁地区民居具有非常独特的建筑特色,是我国人文文化以及建筑文化方面非常重要的文化财富。文章对伊宁市六星街区民居建筑的院落布局、平面布局、结构特征、装饰与色彩等做出分析,以此达到了解伊犁民居的建筑特色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伊犁民居;六星街;建筑文化;人文文化

伊犁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部边陲,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社会人文环境。伊犁地区六星街区民居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居民生活习俗和气候特点形成了建筑形状各异、房屋样式繁多、设计别具一格等特点,其民居建筑则是在不断与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中逐步演化而形成的。通过与各兄弟民族建筑文化的不断交融,伊犁地区民居的建筑特色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装饰风格,多样化的建筑形式和独特的建筑装饰风格共同构建出了具有鲜明地域性特色的建筑文化体系。

一、院落布局

庭院是伊犁民居中的一大特色,在六星街区的民居中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一的院子,多数的院子置于民居建筑的南面,使居室朝阳,居室前会布置开阔的空间。按照院子的功能,可以将院子分为四个部分。

引渡部分:其指从院门跨入院内部的三至五米的范围,引渡区是从户外到院内的过渡空间,伊犁市六星街区的院落中有的使引渡区直通内部,有的院子则是加以阻隔造成院内空间的转折和封闭感。

起居活动部分:这部分是指建筑廊前以及廊前的三五米宽的活动部分。起居活动部分紧接着引渡部分,是民居中居民活动的主要空间。在六星街区的这部分都会进行铺砖,也有的会浇筑水泥混凝土,起居生活部分的上部空间一般都会为葡萄架覆盖。

种植部分:在伊犁六星街区庭院中,除了引渡部分和起居活动部分以外基本都会种植果树,园中所种的果树一般都有苹果、海棠、杏子、红枣和桑树等。在种植部分与起居活动部分的过渡区域通常会有花池与葡萄树地床,有的过渡区会砌边沿石,有些户主也会设置矮台和低栏,池中会种植各种花卉。

私密部分:庭院中的私密部分是指卫生间与杂物间等私密空间,一般私密空间都会设在院子不易入眼的角落中,通常院主人会种植一些灌木来遮挡私密区。私密区在装饰方面都会做简单的处理并饰以低调的颜色,为的是让私密区不那么显眼而达到私密的效果。

二、平面布局

伊犁民居的平面布局是伊犁地区各民族在原有的生活习惯上逐步融合在一起形成的。通常情况下六星街区民居的平面形式可分为:一字形式、曲折形式、组团形式这三种。

一字形式:伊犁民居的平面布局通常都是以一明一暗为基本单位,偶尔也会出现一明两暗的布局形式。多数情况下会通过廊道来将不同功能的房间连在一起,廊道会用一排柱子去支撑,柱子之间都会有支撑梁,梁下有装饰构建来装饰。廊道的宽度一般会设置在2到3米之间,按照功能和使用需求,外廊可以分为敞开式和封闭式两种。

曲折形式:该布局形式的产生与民居建筑基地的形状大小或与户主的个人喜好有关。曲折式布局中,各室的组合方式大致与一字形式的布局相同,同样都是以一明一暗、一明两暗的布局形式去设置。

组团形式:因为一些民居进深较大,建筑中房间布局与前后两列,且安排了用于御寒挡风的门厅,就产生了组团形式的平面布局。组团形式的特点就是内部各室之间相互相通,或者以内廊相连,所以整个建筑的平面显示出较强的封闭性,保温隔热性能比其他户型形式较好。

三、结构特征

伊犁六星街区的建筑结构可分为:生土、砖木、砖混结构。

生土结构:生土建筑是新疆地区历史悠久的民居建筑结构,在传统建筑技术中占据主要的地位。生土建筑中的日晒砖是一种比较适合干燥少雨地带的建筑材料,因价格低廉所以很早就被新疆各地建筑普遍采用,但伊犁地区的生土建筑因为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被其他新型的建筑材料替代,当前伊犁地区的生土建筑可以说已基本消失。

砖木结构:该结构在伊犁地区使用得最为广泛,其原因在于砖结构在防潮、耐久性方面都要比生土建筑强,与伊犁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符合。在砖木结构中建筑的地基部分会用砖或者卵石去砌筑,承重部分会加入钢筋与砖一同砌筑,墙体则是会用砖砌筑,外廊柱与屋架等方面都会采用木结构,所需木材以伊犁地区多产的白杨为主。考虑到承重问题和工程强度等原因,砖木建筑在层数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近些年在伊犁地区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因考虑建筑的抗震安全性和耐久性,新型建材的种类也比较繁多,伊犁地区就开始使用砖混结构的建筑。这种结构的特点就是安全性能高,建筑的墙体会用砖来砌筑,柱子、屋顶等部分都会用混凝土材料,所以该建筑结构比起生土、砖木结构更加牢固与安全。这种结构的不足点就是造价校高,施工困难。

四、装饰特色

伊犁地区六星街区民居在建筑装饰艺术上可以归纳出以下四个特点:线条整齐,轮廓简明;简繁有致,突出重點;色彩明快,对比恰当;协调环境,性格鲜明。

线条整洁,轮廓整洁:在伊犁地区的民居建筑在地面线、勒脚线、窗台线、檐口线等方面都会做整齐的规划,极少出现大起大落的艺术处理。建筑立面的柱子线与墙面的分割线互相呼应,很少有曲折的变化。整栋民居建筑的外轮廓都给人亲切、简单、素雅的感觉。

繁简有致,突出重点:伊犁民居的墙面都较为朴素,多数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建筑会使壁柱线和墙面分割线凸出以示变化,也会用一些花砖去简单装饰,突出一个“简”字。但是会在护窗板、窗楣、护门板、门楣、檐口线、墙角柱、廊柱的柱根及托梁的地方都会加以精细的雕凿,体现出“繁”。在人们的着眼点部分,充分显示出自己的特色,这也是伊犁民居在建筑特色方面最为吸引人的一点。

色彩明快,对比恰当:伊犁民居的户主们喜欢用白色、蓝色、褐色来涂饰建筑的表面与装饰构建,整体感是暖(红色)、冷(蓝色)、明(白色)、暗(阴影下)对比鲜明。外廊之下形成的虚感和墙面的围护部分造成的实感,墙面的简与柱、窗楣等展现出来的繁,建筑表面的色调的平和与室内摆设的艳丽都形成了相对应的对比关系。

协调环境,性格鲜明:伊犁民居建筑中虽然有明快的色彩,但是褐色、蓝色、白色等三种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非常协调又和谐,虽然在这三种颜色中有强烈的对比关系,但是在伊犁民居建筑中这些颜色非常有规律且和谐,使颜色统一在线条整齐、轮廓简洁的实体之中。

五、色彩的运用和代表含义

彩绘是伊犁六星街民居中的装饰手法之一,建筑中的彩绘一般都是以平涂、描金、套色等装饰手法来表现。彩绘一般运用伊犁当地的花卉以及水果来进行装饰,在图案上面涂上鲜艳的颜色,用色活泼,凸现出伊犁浓厚的本土气息。

蓝色:蓝色是俄罗斯族最为喜欢的颜色之一。因为在建筑风格方面受到了俄罗斯族的影响,蓝色本身也符合伊犁居民对色彩的审美喜好,所以伊犁的大门和窗户常常是以蓝色为主要的色调的。这也体现出伊犁人民热情好客、注重友谊的性格,同时也象征着伊犁人民追求和谐幸福的美好愿望。

白色:在伊犁居民审美价值体系中月亮既高尚又纯洁无瑕,因此看重白色的伊犁族居民们在自己的住房建筑中将白色与装饰巧妙地结合,体现出居民性格上的纯洁与朴素的特点。

绿色:在伊犁民居中,绿色被大量运用在门窗装饰与墙面还有屋顶当中。绿色之所以被大量运用是因为绿色代表着希望与向往,体现出伊犁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红色:红色在汉族建筑文化当中代表着喜庆与吉祥,多民族的生活环境使汉族建筑文化对伊犁建筑也有了一定的影响,伊犁居民将红色运用在建筑的构建当中并也借鉴了红色的喜庆、吉祥之意。红色多运用在门窗粉刷和柱子的色彩装饰之中。

伊犁地区六星街的民居中的装饰艺术是自然环境和各族文化互相影响的产物。在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伊犁居民将俄罗斯族建筑风格融入到自己的家庭建筑装置之后,不仅注重生活环境的内在展示而且更加注重建筑的外在形象展示,凭借着富有文化气息的装饰的形式和实用的功能赋予了建筑更多的人文气息。无论身居南疆还是北疆地区的居民,在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中都相对注重庭院的建造,而伊犁地区生活的居民受到俄罗斯族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特别是在效仿俄罗斯双层窗饰的采用上,不但注重窗饰美观的装饰与色彩也非常注重采光和通风的效果,体现出优雅、独特的美感。伊犁居民家庭热爱种殖花卉,将花卉摆放在窗台上以此来表达房主对美的追求以及生活的热爱。

六、结语

六星街区建筑装饰受到多元民族建筑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可以看出伊犁地区居民在吸收各民族优秀的建筑文化的同时注重滋养本民族文化,促进了本地区建筑风格多元化特点的形成。伊犁居民非常重视家庭建筑中的装饰艺术,在建筑装饰中保留自己民族特点的同时又不断地吸收各兄弟民族的优秀建筑的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之中,主要表现在借鉴俄罗斯族欧式建筑风格中重视门窗和建筑的统一性,从民居装饰的颜色中体现出汉族的建筑文化元素。可以看出伊犁地区居民在不断吸收、接纳其他兄弟民族建筑文化方面,表现出了独具匠心的创造性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正是这些原因使伊犁地区的民居文化形成了与新疆其他地区家庭建筑不同的独具地方特色的装饰美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旁岳岳.伊犁维吾尔族民居门窗特征研究[J].艺术科技,2013,(5).

[2]李文浩.伊犁维吾尔族民居门窗中的俄罗斯文化特征[J].装饰,2014,(4).

[3]侯科远.伊犁喀赞其老城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特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

[4]严大椿.新疆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5]叶禾.少数民族民居[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6]李勇.新疆维吾尔族民居装饰艺术[J].民族藝术研究,2008,(5).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
小议浙东蕺山书院建筑文化
试述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
探析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关系
浅论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现状及危机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浅析建筑历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