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时,教师不只是旁观者
2019-04-18郑念伟
郑念伟
【摘要】新课标致力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过于放任,将个性当成任性,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陷入混乱,交流活动就会失范、失效。“热闹”一番后,学生的认知还是原地踏步,毫无进展。作为教师应根据情况适时干预。
【关键词】沉默 放任 目标 层次 关注
在平日听课时,笔者发现一种反常现象,一些教师在某些学生自学环节一言不发,以为学生通过揣摩可以弄懂,错过了大好的点拨时机,错误地选择沉默。
【片段】“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片段
出示:2盒铅笔8支,5盒铅笔一共多少支?
师:你会算吗?
学生先独立思索,然后汇报交流:
生1:8÷2=4(支),4×5=20(支)。
(先求出一盒铅笔的数量,再求出5盒铅笔的数量)
生2:8+8=16(支),8÷2:4(支),16+4=20(支)。
(先把5盒铅笔分为4盒加1盒。2盒共有8支,于是4盒就有8+8=16支,16再加上剩下的一盒里装配的4支,一共就是20支)
师:你们赞同这两种方案吗?
生:赞同。
师:这两种方案都很出色。
一、不该沉默的地方沉默
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正好符合本节课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目标。而第二种方案,虽然逻辑正确、算法无误,但是思路复杂,已经求出一盒铅笔的容量为4支,那么计算5盒铅笔的总数就轻而易举。而学生非要舍近求远,先自找麻烦计算4盒铅笔的总数,再计算5盒铅笔的总数。这时教师却还是若无其事,笔者以为此时教师应该站出来发声,在学生讲述思路时,让学生先比较两种方案的优劣,再着重说明简单算法的原理。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同时加深理解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常规方法。
新课程标准颁布迄今,数学课堂充盈着生气,让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活动,敏锐地发现问题、科学地探究问题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模式,这种新模式,为合作探究提供了指导。然而,反观我们的课堂,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曲解,盲目地抛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经典做法,矫枉过正,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偏听偏信,教师反而被学生误导。教师的不作为和静默,客观上纵容了学生的错误,没有尽到督查的义务。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合作者,还应当是引导者。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自主探究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很差,教师不应当甩手掌柜,不能一味顺其自然,在放手的同时,也应做好宏观监控,到了该点拨和讲授的时候,必须果断出手。
二、关注目标和层次。促进理解和有序探究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心和落脚点。所有课堂活动都必须高度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在整个课堂上的表现与行动,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其实就是塑造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根据既定目标,搜集各种素材,用尽各种办法,采取各种措施,将人类长期总结和积累的知识经验,通过特定的操作活动或者思维活动,转变成学生自身的学识与技能。特别是在选择反馈生成性学习资源时,教师不应过度依顺学生,避重就轻,舍近求远,拖延教学目标的达成。要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在选择生成性素材时,要抓住关键,以灵敏的嗅觉搜索到能有效突破重点的反馈素材,进行既有针对性,又有灵活性的指导,不能平均用力。在教学中,学生生成的资源可能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能直击教学目标,是优质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利用这一优质资源,打破沉默,适时干预,进行精当的评讲,深入拓展,升华思想,提高课堂效率。
在新课程标准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将逐渐被师生互学取代,双方融合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下,学生不断去“探究”和“发现”,追求和探寻真理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学生亲身经历这个过程,并能在不断尝试和总结中学习前人的经验和做法。当学生探究后反馈的信息很散碎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引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学生得出初步结论后,仍要带领学生全盘归纳,以便使学生掌握整个知识网络。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有时会超出预料,难以捉摸掌控;学生生成的结论也是千差万别的,课堂情形会随着意外状况的发生而波澜起伏,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灵活调度。此时教师不应再沉默,而要通过提点和引领,让学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究中,顺着教师的指引不断找到踏脚石,启迪学生智慧,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三、关注过程,优化算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地运用。创新不是凭空而来,它需要丰厚的知识积累,需要教师的指引,需要学生对某一数学现象有自己的领悟。在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为最高目标,在“引导”的基础上,诱发学生创新;当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方法后,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新方法,激活学生思维,避免思维僵化;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倡导解题方法多元化,大胆提出奇思妙想,这是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改的要旨所在。课程标准鼓励“算法多样化”和“處理策略多样化”,笔者认为应本着“海选优选”的原则,引导学生优化算法。
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时,教师要密切监测他们的思想动态,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时,要耐心观察倾听,换位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教师要密切关注课堂形势,善于猜透学生心态,从旁指点,用教师的智慧帮助学生学习,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