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学辞典编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2019-04-18方梦之上海大学

外语与翻译 2019年3期
关键词:辞典词条口译

方梦之 上海大学

向 程 商务印书馆

【提 要】本文从编撰《翻译学辞典》(2019)的角度,对新收的译学术语作了分析和介绍。辞典新收术语集中在五个领域:当代翻译理论、口译研究、语言服务、翻译技术和翻译教学研究,代表了近10年翻译研究的趋向。本文介绍了编辑过程中的考证、梳理、审订和更新词条等工作。

《翻译学辞典》(2019)是一部专科词典,承载着翻译学的系统知识。它在重新审视《中国译学大辞典》(2011)的基础上,做了全面修订,并适时地收录了翻译领域的新概念和新术语。编撰专科词典的要领不外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所谓大处着眼,即宏观考察译学的发展脉络和各阶段的重要成果及其概念表述;所谓小处着手,即细大不捐,拾遗补漏,增删编插,做一点学力、笔力所及的工作。

1. 宏观考察

新世纪以降,译学本体研究的进展乏善可陈,译学的发展不再以新术语的涌现为表征,而以学理的深化、内涵的丰富和范畴的拓展为其基本特征。Bassnet(2012)指出:“翻译研究早已成为独立学科,却日益丧失了活力与创新力”。21 世纪以来,国外系统新理闕略,译学本体研究步伐放缓,引进的学术资源渐少。不过,翻译理论中的策略、口译、翻译技术、语言服务、翻译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发展加快。其中,翻译策略、口译属本体研究,其他领域属译学的外围研究。现就这几方面的状况略加展开,并略观其中的新兴词目。

1.1 现代译论

现代译论是翻译学的基石。由于翻译现象的复杂性,跨学科研究已成必然。跨学科研究强调知识的统一与契合,由此产生新概念、新范畴并有助于产生解决翻译问题的新知识。跨学科研究以翻译学的系统概念为基本结构基础,融合相关学科知识,进而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和行为模式,推进翻译研究。近十年来,国际上加速构建社会翻译学(或翻译社会学),翻译的社会学研究成为国内外的潮流。对此,《翻译学辞典》收入了词条“社会学转向”和“社会翻译学”。胡庚申(2008)的生态翻译学多有进展,增加了词条“翻译生态环境”(简称为“生态译境”)和“翻译群落”等词条。“眼动法”即时在电脑显示屏上记录人眼的聚焦位置,能更系统、更完整地反映人脑“黑匣子”运作状况,是近些年才实际应用于翻译研究的方法。

1.2 口译研究

口译研究近十年来文章叠出,据对2011-2017年间我国三大翻译专业期刊发文的粗略统计(见表1),口译研究论文已占译学论文总发文数的一定比例。

口译研究的主题集中在口译理论、口译教学、口译技术、口译技巧、专门口译、译员角色、语言转换以及职业化等板块;对口译质量评估、口译证书、跨文化研究以及口译语料库研究多有涉及;此外,还有对口译实践评析、口译市场、口笔译对比分析、口译学习者能力评估、口译标准等。在《翻译学辞典》中,新收词条有“口译质量”“机器口译”“文本视觉化”“和谐翻译”以及口译研究的“认知处理范式”“神经语言学范式”“目的语篇导向范式”“话语互动范式”等。

表1 2011-2017年间国内三大核心期刊口译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1.3 语言服务

现代语言服务业主要依赖于翻译技术。语言服务业业务类型包括翻译服务(口、笔译)、本地化、多语咨询、翻译工具、语言培训等五类。我国语言服务市场近年迅猛发展,但“尚未将翻译作为单独的产值统计项目……语言服务产值十年前估算是300 亿,现在估算是2,800 亿”(黄友义2017)。语言服务行业正在告别传统的增长模式,语言技术的新突破直接导致语言服务模式的变革,创新驱动将成为发展的动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新技术为业内带来新机遇,极大地提升了语言服务的便捷性和灵活性(王华树2017:1)。现代语言服务有关术语大都与翻译技术有关。

1.4 翻译技术

翻译技术是翻译实务、翻译研究、翻译教学中使用的各种技术,包括软件、语料库或在线翻译服务等。目前,常见的翻译技术有译前的文档对齐、术语提取、格式转换、预翻译;译中的辅助输入、辅助拼写、机器翻译、电子词典、互联网及平行语料库查询与验证、翻译记忆工具使用、术语识别、翻译质量控制;译后的质量抽检、双语或多语排版、文档管理、翻译产品功能与语言测试等,相关术语均一一收录或补齐。

语言技术和辅助翻译工具开发,是计算机软件业向语言服务业延伸,是计算机辅助技术与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翻译软件常用于专门用途文体(科技、商务、法律等文体)的翻译。传统的人工翻译转向机器辅助翻译,“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职业译者的主要工作模式。翻译工作主要是靠翻译软件来完成,包括文字处理组件、光学字符识别(OCR)软件、本地化软件、个人术语管理系统、基于CD-ROM 的术语库、文档数据库、计数器、拼写检查工具、搜索工具、翻译对比工具。语言技术的新概念,新术语层出不穷,除上述在《中国译学大辞典》中已收术语外,《翻译学辞典》新收入的有“云计算”“语言产业”“数字化翻译”“数字文化”“翻译管理系统”“本地化技术”“内容管理系统”等。

1.5 翻译教学

我国2006年试办本科翻译教育,次年开创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自此,我国翻译教育突飞猛进,相关研究不断跟进。根据CNKI 数据,就翻译硕士教育而论,2007年至2016年十年间期刊论文就发了339 篇,平均每年约40 篇,我国不少外语类期刊设有“翻译教育”栏目。文章的主题词经常为“课程设置”“翻译能力”“翻译技术”“培养模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计算机辅助翻译”和“翻译技术”“校企/产学研结合”“翻译工作坊”等。虽然翻译教育的文献量不小,翻译教育的新思想也很多,但作为反映新概念的新术语列入近编《翻译学辞典》的为数不多。

2. 微观操作

宏观考察在于全局统筹、纵向把握。而微观操作在于逐条审视,一一判别枝节。在涉及历史问题时需要根据资料来证实和核定,遇到理论问题时需要来源文献的引证,处理人名地名时需要权威文本的佐证。面对同一术语多种说法时需做一番梳理。以下就考证、梳理、审订、更新等编辑过程中的具体做法,举例略加说明,以供使用辞典者周知。

2.1 考证

考证是根据确实的资料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有关问题。如明初翻译家“王徴”,也有写成“王征”的,翻译史的几本代表性著作有不同的写法(见下表)。

编/著者 书名 使用名 出版社 出版年陈福康 《中国翻译理论史稿》 王 徴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黎难秋 《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 王 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3邹振环 《影响中国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王 征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6林煌天 《中国翻译词典》 王 征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增订版) 王 徴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到底是“徵”还是“征”?关系到词条名。关于“王徵”的“徵”字,是否需要简化为“征”字,我们做了一番考证。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修订版)(黎洪波 2006)中说,征(徵):作古代五音之一的“徵”(zhǐ),及文徵(Zhēng)明的“徵”时不简化(即古代人名不简化——作者)。辞典责编为此专门请教过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的同事,得到的答复是人名不用简化。又如《辞海》(第六版)虽然未收“王徵”,但是收了“魏徵”和“文徵明”,两个词条都使用繁体字。从商务印书馆及其他出版机构的出版物来看,对民国或民国之前的人名基本保留“徵”字,如“王徵”“文徵明”“柳诒徵”,见以下书名:

综上所述,《翻译学辞典》以“王徵”为词条名。

又如,《中国译学大辞典》(2011)“格义法”词条中有“日(rì)常曰明”之误,《翻译学辞典》初稿曾沿用,后查《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发现完整的原文是“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所查的文献包括:

[1]王弼,《老子道德经》,上海:世界书局,1935:34。

[2]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145。

[3]黎重,《道德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08。

可见“日常曰明”应是“知常曰明”之误。

2.2 梳理

梳理是对纷繁复杂的同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如有关“语言服务”说法很多,这里例举有代表性的四种,经过梳理,《翻译学辞典》予以综述:

a.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兴起的新兴行业,“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分支,与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外包业交叉融合”。(中国翻译协会2012)

b.全球化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催生了一个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育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为内容的新兴行业——语言服务业。(郭晓勇2010)

c.语言服务可以这样界定:语言服务以帮助人们解决语际信息交流中出现的语言障碍为宗旨,通过提供直接的语言信息转换服务及产品,或者提供有助于转换语言信息的技术、工具、知识、技能等,协助人们完成语言信息的转换处理。(袁军2014:18-22)

d.何谓语言服务?语言服务就是指利用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知识、语言艺术、语言技术、语言数据、语言产品等语言的所有衍生品来,满足政府、社会及家庭、个人的需求。……语言服务的对象几乎无所不在,比如语言培训、语言翻译、语言节目、文字艺术、语言信息技术与产品、语言资源、语言智库咨询、语言病理的诊疗与康复等等。(李明宇2014)

《翻译学辞典》给出的词条为:

语言服务(language services)

1. 广义的语言服务是指利用语言文字、语言知识、语言数据、语言产品等语言衍生品来满足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的需求(李明宇2014:93),是对社会语言资源进行规划、挖掘、配置、传承的行为活动。2. 狭义的语言服务指组织或个人向使用同一语言或不同语言的客体提供服务或产品的活动,它包括口头的、书面的、体态的、标识的、技术的、多媒体的等不同形态,表现为以专业性的语言产品、语言技能培训、语言翻译、语际信息转换工具和技术、本地化服务、语言信息咨询、语言康复、语言服务制度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营利性或公益性市场活动。语言服务业是以营利性语言服务为主要市场活动方式和内容的语言服务供应商的总称。

2.3 审订

审订是对原有内容的审核和修订,特别要纠正讹误。

a.勘误。如词条“后语言学时期”原归入“翻译史”类目。但是我们当下仍处于“后语言学时期”,该时期不是历史。应该把它列入“现代译论”。又如:在《中国译学大辞典》中,词条“转换的技巧”的英文对应词为“conversing”(交谈,对话),应改为“converting”,中间一个字母之差,意思不一。

b.以原著为准。后殖民主义翻译流派的重要代表尼兰贾纳(Tajaswini Niranjana)的代表作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 -Structru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原书中的“siting”为非规范书写,应按原书书写,不写成“sitting”。

c.采用权威英语术语对应词。 词条“心理定势”,《中国译学大辞典》中的对应词是“psychological potency”,有的汉英词典译为“mind-set”,但国家名词委网站(http://www.termonline.cn/index.htm)的对应词为“mental set”。因此《翻译学辞典》以名词委的“mental set”为准。又如,《中国译学大辞典》“人类文化语言学”的英文对应词为“anthropological cultural linguistics”,据《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及有关工具书查询应为“ethnolinguistics”。

2.4 更新

学科在发展,同一术语反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变化。辞典要反映学术进步,早些年书写的词条,有的需要修正或补充,甚至更换。例如,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在进步,其中有的基本概念也在发展,他先后为《中国译学大辞典》和《翻译学辞典》写过“译有所为”词条,概念上有修正,试比较:

译有所为(Doing things with translations)

含义有二:1.翻译出来的东西可以做事情(侧重客观效果);2.运用翻译可以做事情(侧重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作为一种创造性行为,译者的“译有所为”可以“为”在语言重新,“为”在交际沟通,“为”在文化渐进,“为”在社会变革,“为”在文明积淀,也可“为”在医学发展。同时,清楚认识“译有所为”的功能和实质,译者便有可能自觉地、能动地运用翻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中国译学大辞典》)

现改为:

仿照英国语言哲学家朗费罗·奥斯汀将语言行为概括为《言有所为》的表述,胡庚申2001年将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表述为“译有所为”。在生态翻译学研究中所提出的“译有所为”,从内涵上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译者从事翻译有其特定的动因(侧重主观动机);二是,翻译出来的东西可以做事情(侧重客观效果)。从译者的主观动机视角看,“译有所为”可以“为”在:(1)“求生”;(2)“弘志”;(3)“适趣”;(4)“移情”;以及(5)“竞赛”,等等。从翻译的客观效果视角看,“译有所为”可以“为”在:(1)增进沟通了解;(2)引发语言创新;(3)激励文化渐进;(4)催生社会变革;(5)促进生态文明;(6)塑造国家形象;以及(7)推动译学发展,等等。从翻译实践到翻译理论,从翻译学科到翻译产业,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是译学发展进步的源动力;而古今中外的翻译家们,正是译学能傲立于“学术之林”的主人翁。(《翻译学辞典》)

此外,内容的修订、补充、更改、删削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3. 构建我国的译学话语体系

近些年来,我国译学界自主意识加强,构建中国特色的译学话语体系已成为时代的强音。译学话语和范式的形成,译论的观点、命题、方法和流派通过不同术语和专名表达出来。术语是一门学科的专门用语,是学科概念、范畴的表征。我国传统译论有一整套脱胎于传统文论的术语表述,反映了我国固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和近代译家用种种术语来表述译学的标识性概念,用来交流彼时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方法,积微成著,自成一格。传统译论话语是长期孕育产生的,是我国译学不可动摇的基础,古代哲学和文艺学是传统术语之源,传统译论有一套脱胎于传统文论的术语,构成译论的话语基础。译学大师,无论中外,都有自己话语来表述他们的思想,不论是严复、钱钟书、傅雷还是Nida,Newmark,要读懂他们,必先理解他们创造的术语。构建我国的译学话语体系,首先要对我国传统译学话语耙梳剔抉、推陈出新,激活传统学理,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使之具有现代意义。辞典吸收了近年来对传统译论的研究成果,挖掘传统译论的重要概念,增补了“会通”“宁信而不顺”“虚函数意”“精品论”“厥中”“风韵译”“字译”等词条。

2014年起我国外译占比已达60%。外译成了翻译实践的主旋律。随之,有关中译外的研究得以加强,特别是时政外译和文化外译(包括典籍外译)。实践性研究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译学话语体系有所增益,特别在方法上的创新,如辞典收了“阐释关键词”“创造性对等”等词条。当然,结合当代译论发展的需要,仍需要范畴、思想的创新和对概念的提炼。

学术话语的创新是思想和范畴创新的表征。为了建构我国译学话语体系,提升话语水平,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我国翻译研究需要融入国际、开拓命题、提炼概念。新概念伴随着新思想、新范畴的产生而产生,而创新的术语是表述新概念的有力工具(方梦之2017)。借鉴国外虽不再是我国译学研究的主流,但依然是构建中国译学的话语体系的重要渠道。

4. 结语

构建我国的译学话语体系是一个过程,立足中国、借鉴外国、挖掘传统、把握当代、面向未来是这一过程中的总思路。翻译学科是一个综合的交叉学科,包罗范围大、研究对象广、涉及学科多。在《翻译学辞典》中,单列的相关学科就有数十个,包括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哲学、思维科学、逻辑学、信息科学、心理学、交际学、符号学、接受美学、信息论、社会学、认知学科、媒介学,等等。词典的编者面对这样庞大的体系,不得不作整体考虑、全局策划,这是所谓的“大处着眼”。词条是词典的基本组成单元,编者努力简单扼要、字斟句酌地对词条的概念进行全面、完整、客观地介绍,这就是所谓的“小处着手”。

词典增删编插、积微成著颇费时日,编辑加工、刮垢磨光有年,现虽成正果,但显迟后。加上编者学历有限,讹舛疏漏在所难免,还望读者指正。

猜你喜欢

辞典词条口译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亚鲁辞典
2017年2期《IQ辞典》答案
2017年1期《IQ辞典》答案
2016年12期《IQ辞典》答案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大数据相关词条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