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19-04-17童镭胡要花
童镭 胡要花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全世界出行的方式与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顺应此变化,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专业必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要指引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业,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科建设也应不断同步更新。本文立足于现实,结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情况,探讨了应用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如何加强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科建设。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创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6-0100-03
一、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出行方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近些年,走路和骑自行车上学的人数在减少,而开私家车送孩子上学的人数越来越多[1]。基于出行方式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心人的活动、生产生活环境与健康,特别是大脑健康的关系。环境对人是否走路出行有很大影响[2]。开车多了,工作忙了,锻炼少了,身体健康状态下降,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年龄、性别、健康状态、自我效能及目的都会影响身体活动[3]。不活动已经成为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4],但仅是学界认识到了,普通百姓还没意识到。
城市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减少了人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5],从而导致人们的健康受到影响。有研究认为,绿色和蓝色的环境对人的大脑有益。绿色环境可以减少抑郁,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效果更明显[7]。绿色环境对人体的益处通过三个方面来达到:(1)通过减少空气污染,减少与噪音及热的接触来减少对人的伤害;(2)通过参与及减轻心理压力来恢复人的健康;(3)通过鼓励身体活动和增强社区凝聚力来改善人的健康状态。另有研究指出,接触自然的户外环境对大脑健康有利,尤其是绿色而自然的户外环境对改善大脑健康特别有效。
出行方式变了,人的活动量少了,健康状态下降了。出行的问题就是交通运输专业致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如何兼顾出行与人的健康,并使所培养的人才在交通运输工具的创新和应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是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模式所面临的极大挑战。
交通运输专业不仅要教育学生,还要指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业。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科建设也应不断同步更新。本文立足于现实,结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情况,探讨了应用型交通运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方法,以及如何加强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科建设思路。
二、交通运输专业的创新
交通运输专业区别于传统的制造专业,不是特别强调交通运输工具的制造工艺、设计与自动化。但是会对这些有所涉猎,目的是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应用交通运输工具的能力。所以,创新也不应脱离这个框架,也应该侧重于交通运输工具的运用。
1.交通运输工具运输组织的创新。(1)交通调查。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局部区域的交通调查,探索交通流的规律,为交通安全组织提供依据,也可为交通运输的优化提供依据。不仅大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进行交通调查做创新工作,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做交通调查来创新,不过低年级学生侧重于某条线路的调查,工作较简单,高年级学生可以做交叉口的交通调查,提出优化交通的措施,例如修改标线,拓宽入口,增加左转车道等。教师,特别是年级导师和学业导师,可以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在人行道上通过人工调查开展这方面的创新,编写论文;也可以督促高年级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或实习环节,通过仪器观测开展这方面的创新,服务地方经济。(2)交通优化方法。交通优化要用到的软件较多,有电子表格、Matlab、编程软件及导航软件等。用到的优化方法也很多,有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基于已有的算法,根据交通工具运用特点,开发新的算法;或者用编程软件,将算法编成软件;再或者,研究如何用電子表格或Matlab来解决交通运输特有的一些问题,如轮船运输空驶行程的最优化等。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时,应先让学生选修或自学运筹学、最优化方法、数值分析等数学课程,以及Matlab、VC等软件课程,然后让学生看一些自然科学论文范例,再鼓励学生查找文献,寻找研究方向。
2.交通运输工具无人驾驶的创新。交通安全尤其是汽车交通安全是世界范围的难题,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仅中国就有4万人。究其原因,在于高速交通工具与驾驶人天然低速运动特性的耦合。人走路的速度一般不会超过10km/h,在没有交通工具的前提下,人走路是不会出交通事故的,这意味着人的视听能力能完全安全处理的交通速度就在人走路的这个速度范围内。但人早就不满足于走路的速度,所以,要采用视觉信号采集、超声波测距等技术,感知交通工具周围环境,通过运算器计算得出的数据控制交通工具,实现无人驾驶,来将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降到最低。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修或自学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控制、单片机通讯、数据库原理、数值分析等方面的课程。然后改造交通工具,增加其智能,增强其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用32位单片机而不是16位或8位单片机,以提高其计算的速度,不仅公共交通,私家车也可以成为无人驾驶的创新生力军。
3.出行方式与健康关系研究的创新。汽车驾驶固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却也极大地降低了部分人的身体素质。现在很多人不锻炼身体,加上汽车代步,饮食不健康,致使身体变差。所以出行方式与健康关系研究是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一个创新方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SCI数据库,追踪国际上出行方式与健康关系研究前沿,撰写论文,探讨绿色环境对大脑活力的正面影响,步行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以及基于共享单车的骑自行车出行方式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来讲,还可以探讨骑共享单车及步行上班对减少空气污染的积极效应。
三、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从创新人才培养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国家的高等教育正在革新。交通运输专业也应顺应国家战略需要,不仅培养创新型人才,还要培养创业人才。所以,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做一些更新。
1.专业创业教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发掘市场热点,瞄准市场热点及国家战略需要,开发全新的产品,鼓励学生创立公司,以其所研发的高性能、高科技产品抢占市场来盈利。(1)跨界产品开发公司的创办。飞行汽车、水陆两栖汽车、陆海空三栖汽车、车辆式灭火机器人、履带式灭火机器人、火星车、防爆救灾机器人、三维打印机、车磨铣刨镗钻一体化加工中心、陆海空天四栖汽车等,这些都是交通运输专业教师能带领学生创新开发的高科技产品,都能占据市场,都能为生产生活,特别是交通运输需要服务。学生也愿意跟着教师研发这些产品,而这些产品一旦研发成功,学生就可以创办公司,经营并盈利。(2)智能电路板公司的创办。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智能时代,电饭煲、马桶盖、洗衣机、冰箱、空调、汽车、加工中心、数控机床、无人机无不蕴含着智能。其核心是电路板及物联网。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电路、汽车检测诊断技术、汽车维修工程、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值分析,运筹学学科,还可以选修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基础后,就可以参与电路板的开发工作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市面上的单片机,特别是32位单片机,开发视频监控脸部识别专用电路板、北斗导航面积测量专用电路板、北斗导航智能交通专用电路板、无人机Wifi遥控专用电路板等。然后,在电路板产品通过政府部门审核后,鼓励学生创办公司,向市场推销电路板产品,实现盈利。
2.通用创业教育。导师指导学生选修创业教育课程,要求选够两个学分。
四、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不仅要服务教师,也要服务学生。以往的学科建设只考虑教师,所以教师的科研不一定对学生有太多用处。现在考虑到一切为了学生,教师在考虑国家战略需要,提出科研方向外,还应考虑学生培养。结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要,瞄准市场,带领一帮学生,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教师要做领军人物,适当分配学生一些任务,让他们经过努力做出来。教师不仅要考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还要考虑学生创业培养的需要,申请课题,带领学生攻关。为此,学科建設应在无人驾驶、海陆空天四栖汽车、北斗导航智能交通专用电路板、无人机Wifi遥控专用电路板、交通调查、交通运输组织优化、防爆救灾机器人、飞行汽车、汽车轻量化、三维打印机、车磨铣刨镗钻一体化加工中心等方面夯实,不仅发展理论,还要能开发出产品或专利,推动学生利用科技成果创业。当然,在另外一些领域,如新能源科技、风电技术、交通安全技术、汽车运用工程、物流、智能交通以及物联网等领域,仍然可以继续进行学科假设。
五、结论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科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国家战略需求,还要考虑学生培养需求,瞄准市场,在无人驾驶、海陆空天四栖汽车、北斗导航智能交通专用电路板、无人机WIFI遥控专用电路板、交通调查、交通运输组织优化、防爆救灾机器人、飞行汽车、汽车轻量化、三维打印机、车磨铣刨镗钻一体化加工中心等方面夯实,开发出产品或专利,推动学生利用科技成果创业。
2.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进行更新,要进行专业创业教育,由教师带领学生发掘市场热点,瞄准市场热点及国家战略需要,开发全新的产品,鼓励学生创立公司,以其所研发的高性能、高科技产品抢占市场来盈利。学生可以创办的两种公司为跨界产品开发公司和智能电路板公司。可以开发的产品有履带式灭火机器人、火星车、视频监控脸部识别专用电路板等。
3.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创新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交通运输工具运输组织的创新、交通运输工具无人驾驶的创新以及出行方式与健康关系研究的创新。
参考文献:
[1]McMillan,Tracy E.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urban form on a child's travel mode to school[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2007,41(1):69-79.
[2]Saelens,Brian E.,Handy,Susan L.Built environment correlates of walking:A review[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8,40(7):S550-S566.
[3]Bauman,Adrian E.,Reis,Rodrigo S.,Sallis,James F.etc.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why are some people physically active and others not?[J].LANCET,2012,380(9838):258-271.
[4]Kohl,Harold W.,III,Craig,Cora Lynn,Lambert,Estelle Victoria etc.The pandemic of physical inactivity:global action for public health[J].LANCET,2012,380(9838):294-305.
[5]Hartig,Terry,Mitchell,Richard,de Vries,Sjerp etc.Nature and Health[J].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2014,35:207-+.
[6]Gascon,Mireia,Triguero-Mas,Margarita,Martinez,David etc.Mental Health Benefits of Long-Term Exposure to Residential Green and Blue Spaces:A Systematic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5,12(4):4354-4379.
[7]cEachan,R.R.C.,Prady,S.L.,Smith,G.etc.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reen spac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regnant women:moderating rol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hysical activity[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2016,70(3):253-259.
[8]Markevych,Iana,Schoierer,Julia,Hartig,Terry etc.Exploring pathways linking greenspace to health: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guidance[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7,158:301-317.
[9]Triguero-Mas,Margarita,Donaire-Gonzalez,David,Seto,Edmund etc.Natural outdoor environments and mental health:Stress as a possible mechanism[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7,159:629-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