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社会工作专业引入社会工作概论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
2019-04-17钱锡红
钱锡红
摘要: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非社会工作专业相继引入了社会工作的基础课程,论文以非社会工作专业引入社会工作概论课程为例,研究该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以期为非社会工作专业引入社会工作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社会工作概论;形成性评价;非社会工作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6-0020-03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解决不断涌现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除了依靠传统工作方法和手段外,还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因此,很多高校的非社会工作专业相继引入了社会工作的基础课程,一方面满足了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毕业生开拓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例如,随着医务社会工作的逐步盛行,一些医科高等院校开始引入社会工作相关课程。论文以非社会工作专业引入社会工作概论课程为例,研究该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以期为非社会工作专业引入社会工作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传统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社会工作概论课程评价方式主要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知和记忆问题,而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检验,不能客观反映反应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往往能够通过短期的突击复习而取得较高的分数,但是对于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却帮助不大,即高分低能。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1.无法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传统考核方式一般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而过程考核较少。期末考试的题型一般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分析论述题等,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却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有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但是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也仅仅是教材范围内基本知识点的简单运用,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另外,由于《社会工作概论》课程体系庞大,基本把社会工作专业所涉及到的概念、理论、技能都囊括其中,单凭一次考试明显无法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部分学生照着课件笔记等死记硬背,不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往往能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取得高分,这同样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动态信息的掌握。
2.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学生的最终成绩构成普遍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通常占比较低,主要由考勤、课堂表现等组成,期末考试采用传统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部分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与积累,部分学生上课人到心不到,临近期末考试突击复习,甚至为了及格铤而走险考试作弊。该考核方式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参与较少,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易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训练缺乏。
二、非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及社工课程的特点
1.无相关社会工作先修课程基础。非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往往没有社会学概论、心理学、心理学咨询等先修课程的专业基础,因此,对于社会工作概论课程中广泛運用到的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相较比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吃力得多。而社会工作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对于教师来说,在非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中开展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例如,心理学中的理性情绪治疗方法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已经修读过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一个基本的治疗方法,而对于非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解释这个概念大约就需要两个学时,更不用提对这一方法进行运用了。
2.无社会工作资格考试压力。非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由于不是以社会工作作为未来主要的职业方向,因此,不同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普遍将社会工作资格考试作为在学期间的主要目标之一,非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本专业的学习当中,社会工作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辅助”角色,学生学习社会工作相关课程的动力明显弱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
3.无充足的社会工作专业训练课时。非社会工作专业通常开设《社会工作概论》课程,以期通过一门最多54学时的概论课程让学生了解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大部分知识,这种追求“大而全”的观念往往以牺牲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代价,同时教师上课拼命赶进度的作法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似懂非懂”。在传授基本知识点的课时都不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再安排其他生动的课堂模拟和互动环节。
三、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由于社会工作相关课程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现、解决社会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对社会工作概论课程的评价模式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获得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此,我们结合非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及社工课程的特点,针对高校传统课程评价模式的存在的问题,构建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1.当堂作业。共随机安排4次当堂作业,作业类型以当堂重要知识点为主,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作为课堂考勤的依据。
2.个案报告。学生运用课余时间完成1次个案报告,主要目的是通过模拟个案咨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团体合作的意识,提高深入实践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荣峰,2011)。个案工作报告以个案工作模拟为依据撰写,即先进行个案工作模拟,后进行个案工作报告撰写。2人合作进行,一位扮演“社会工作者”,一位扮演“案主”。“社会工作者”对个案进行的过程和安排做适当记录,并进行事后整理,整理后形成个案工作报告,报告内容至少包括案例背景介绍、问题分析、服务计划、服务介入四部分。同时,引入学生评价机制,让“案主”对本次模拟进行评价,调动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人翁意识。本次作业最终分数由教师对“社会工作者”的报告评分和“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评价分两部分构成。
3.小组/社区报告。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都属于社会工作的三大研究方法之列,为了巩固学生上课所学理论和实务,安排学生运用课余时间完成1次小组或社区报告。此项作业主要考察如下:小组或社区的活动方案或计划是否有效;小组发展过程中,相关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运用情况;能否有效运用社会资源;小组成员间的关系/凝聚力;是否形成小组规范;社会工作者能否自我反省、自我察觉。
小组报告至少包括如下六部分内容:小组背景、小组理论支持、小组目标、小组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评估方法、小组活动过程(或计划)。社区报告至少包括如下五部分内容:案例背景、问题及需求分析、活动目标、活动计划、活动实施。
教师对小组/社区报告打分后,引入学生互评机制,以便按小组成员的贡献给予不同小组成员报告成绩。每位同学不对自己打分,仅对小组内其他成员打分,给每位其他成员打分的上限为10分。之后收集组内所有成员的打分情况,整理如表1。假设小组内一共五位成员,B、C、D、E四位同学给A同学都分别打分,并且打分都不超过10分。本次作业最终分数为个人贡献比率与小组报告教师评分的乘积。
4.课堂视频讨论。在专业实践领域及工作服务领域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所涉及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方方面面的,仅靠自己的直接经验去应付,即使再努力,也不免捉襟见肘。通过视频素材的使用,可以用间接经验的增加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白雪苹,2011)。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中视频素材的使用,是对非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素养训练的便捷途径。通过大量的视频素材的多样化呈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及对所学内容的领悟和掌握。
因此,建议在社会工作概论中安排若干次视频讨论,以小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过程,鼓励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即兴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回答问题时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即使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技巧、术语等来分析与回答问题。教师在视频素材收集方面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作为受众的非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点及视频素材本身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做到对视频素材合理、有效地的使用。例如,通过一些电视栏目如《心理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南都深呼吸》中报道的案例对某一种工作模式、某一个助人技术进行体会。
四、结语
传统的社会工作概论课程评价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检验,不能客观反应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王思斌(2011)等学者普遍认为,作为社会工作人才,他们必须是实干家,而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家。因此,
社会工作相关课程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现、解决社会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为此,本文结合非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及社工课程的特点,针对高校传统课程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套由当堂作業、个案报告、小组/社区报告、视频讨论构成的较为科学系统的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利用当堂作业考察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出勤情况;通过个案模拟、个案报告、小组报告、社区报告的撰写,考察学生对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工作三大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通过视频素材的使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及对所学内容的领悟和掌握。
未来的非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社会工作课程中可进一步考虑引入体验式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在社会工作实验室体验小组工作过程,观察小组动力,实践带领小组的技巧,让学生在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上都有提升。同时鼓励学生去社会工作机构实习或提供志愿服务,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实践课程所学。
参考文献:
[1]李荣峰.模拟讲演法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11-112.
[2]白雪苹.谈社会工作多媒体教学中视频素材的使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02):48-50.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