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绘好生命底色
2019-04-17赵军霞乔微张燕玲
赵军霞 乔微 张燕玲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学中的典范性著作,它们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所载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历久而弥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诵读国学经典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民的文学和文化素养都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处于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记诵下来的国学经典,会融入生命中,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格局。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培育学生的家国天下情怀、孝悌忠信品德、慎独自省的修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至大至刚的人格,绘好生命的底色。
一、初中生誦读国学经典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初中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现状,笔者选取了任教学校七、八、九年级12个教学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义务教育阶段课标内诗歌必背篇目,第二部分为课标内文言文必背篇目,第三部分为课标以外的古诗文国学经典篇目。
调查发现,11.2%的初一学生能背诵课标内诗歌总字数的60%(2819字)以上,而初二则为45.3%的学生能背诵60%以上,初三则占到了75.3%,初中三年学生对于课标内的诗歌已经掌握了大部分,7.9%的初三学生已经能够背诵全部内容;课标内文言文背诵情况也相近,只有0.8%的初一学生能背诵课标内文言文总字数的60%(3082字)以上,6.8%的初二学生能背诵60%以上,初三学生占到69.7%,由初二到初三呈显著增长的态势,有6.7%的初三学生能够背诵文言文全部内容;课标外国学经典的背诵情况极为不理想,在调查的330人中,只有37人能背诵课标外古诗文,且基本是古诗积累,背诵字数不多,仅有一人能背诵《大学》等经典著作。主要积累唐诗宋词,尤其是李白的《将进酒》、岳飞的《满江红》,学生比较喜欢。初中生对于课标内的国学经典背诵情况总体比较理想,但课标以外的积累情况堪忧。
为更加具体地了解学生经典诵读状况,我们还开展了座谈会,语文教师、随机抽查的学生、问卷中积累最多和最少的学生参与了座谈会,座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发现,教师对课标内经典诗文背诵非常重视,从讲解到背诵抓得很实。所以课标内的经典诗文背诵情况从初一到初三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到初三古诗和文言文100%掌握的占到年级总人数的7%左右。在家庭中,凡是家长关注孩子诵读经典的,孩子的积累量就会大,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初二一位学生的家长尤其关注孩子的经典诵读,专门给孩子报了课外培训班,有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孩子,该生的课外古诗文积累量达到3015字。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古诗文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提到经典诵读活动时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如果家庭环境中有相关的书籍,父母予以引导,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有几位喜欢经典诵读的同学都是因为家里有《唐诗三百首》这类的书籍,随意翻看产生的兴趣。
尽管如此,大部分学生古诗文积累仍然是匮乏的,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家长的观念和重视程度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要求逐渐提高,周末甚至下午放学后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将孩子的生活排得满满的,但很少有家长能意识到国学经典的学习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我校大部分学生为借读生,其中外地进京打工人员居多,家长们文化素养有限,平时也不能与孩子探讨有关国学的问题,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孩子们本身又容易受电子产品的诱惑,经常阅读的内容大多为碎片化文字或者网络小说等。所以,现今的学生们描写肖像就用“白富美”“高富帅”,描写心理就用“呵呵”,祝福的话也成了“大吉大利,今晚吃鸡”。要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胸藏文墨,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缺少了国学经典的积累,就连基本的说话、作文都是问题,更何况文化素养呢!
其次,从教师角度分析,大多数教师对于国学经典的认知还停留在语文教材上,涉及国学经典篇目的课堂教学呈现模式化:介绍作者——练习朗读——翻译理解——分析手法——探究主题——拓展延伸,基本一成不变。尽管初中生大多喜爱朗读诗文,但如果教师能开展多样性、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厚。但大部分教师在上学时并没有接受良好的国学经典教育,自己都是一知半解,想要上好国学经典课更是难上加难。另外,初中阶段的教师在中考这个指挥棒之下,首先关注的是中考要考查的背诵篇目,其次是期末考试考查的篇目,将这些篇目反反复复地抓落实,对于其他课外篇目就有心无力,只能舍弃了。这也正是学生们课标内古诗文掌握得越来越好,而课标外的古诗文积累却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递减的主要原因。
最后,学校层面,随着国家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在背景、服装、音乐等多元素的衬托下更加有趣、丰富,使学生更加喜欢。笔者所在学校近两年来每一学期都会开展全校性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参与度也很高。学生普遍认为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很有意义,也希望经常开展。有一部分学生是非常喜欢课外经典诵读的,在与学生的座谈中得知,教师推荐的诗文、阅读的小说中引用的诗文、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诗文等,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有意识地查阅、积累。但是由于老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编排节目有难度,往往选择较为熟悉的诗文作为展示内容,活动的开展比较浅,也没有相应的目标及检测要求,所以课外积累情况仍然不尽人意。
二、推进初中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思考
1.积极营造推进经典诵读的良好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年龄尚小,生理、心理都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初中学生。营造良好环境有益于学生国学经典的学习。例如,央视当下热播的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电视节目,就为全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再如,海南省儋州市东坡书院实行了“诵读东坡诗词奖励门票”的规则,也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活动,这不仅是对诗词喜爱者的奖励,更是对东坡先生的尊敬,是对国学经典文化的重视,如果更多的博物馆、公园等公共场所采取这样的优惠活动,对国民尤其对青少年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布置,让学校图书馆、教室、操场、楼道、食堂等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传统文化的氛围。在这些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与初中学生身心成长相关的传统经典,让学生随时随处都能接触经典,学生就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学习诵读国学经典就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通过学校重大活动推进经典诵读的落实
学校经常会举办很多重大活动,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学科竞赛、运动会等,可以借助这些重大活动推进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诵读经典的仪式感。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都有固定的内容,在唱完国歌之后,全体师生诵读《少年中国说》或《大道之行》,然后班级按顺序展示朗诵《笠翁对韵》等国学经典,做到每班一部经典,按顺序依次展示。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都能够集体掌握一定数量的经典。这样把国学经典与学校德育活动结合起来,在思想上教育学生,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这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弘扬传统经典的良好时机。
3.以课内为切入点,有效拓展经典诵读的范围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古诗文的内容。初中阶段课内教读和自读的古诗文共计63篇(段),课外古诗48首,总计111篇(段),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61篇,绝大多数都在这111篇之中。经典诵读首先应从这111篇入手,以课标、教材为切入点进行拓展。可以在学习教材中的经典诗文时随文进行拓展,例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可以拓展“永州八记”中的其他篇目;学习杜甫的《望岳》,可以拓展李白的《游泰山》。同一作者、同一内容、同一主题,都可以作为拓展的方式。再如,学习《孙权劝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关注《资治通鉴》的其他篇章;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拓展学习《孟子》中的其他文章;学习《大道之行也》,可以关注《礼记》的其他文章。这样由“单篇学习”到“群文学习”再到“整部书的学习”,也能达到拓展的目的。
以教材为切入点拓展经典诵读,需要一线语文教师的智慧。但在繁忙的工作中,教师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和设计,如果有现成的配套教材,这对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是一件幸事。北京师范大学张燕玲老师编著的《中小学国学经典系列读本》,适合作为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甚至成人进行经典诵读的补充教材,为国学经典阅读的推进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可以使老师们在此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4.开展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促进经典诵读的深入
学校应当重视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可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班,让有兴趣的学生作为选修课程。笔者任教学校一直开展的《世说新语》国学诵读班深受学生喜爱。《世说新语》篇幅短小,故事性较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易于接受。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领读,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得到很好的落实。学校里每位语文教师主讲一部国学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不仅作为教师教学的特色,更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国学经典,影响到更多学生。此外,还可以成立经典诵读社团,经典诵读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社团,师生们编排了经典节目《青春之歌》,描绘春天万物复苏、萌发希望;春雨润物无声,朗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夜喜雨》;描绘春天人们开始寻梦,游子踏上征程,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曲》;描绘春天充满激情、充满能量,赞颂人生的春天——青春,朗诵《沁园春·长沙》;描绘春天是奋发有为的起点,在春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另一经典节目《铭记习总书记的那句话》,朗诵党的十九大习总书记引用的经典诗句,从而重温了《墨梅》《劝学》(节选)《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经典诗文。
5.充分利用课堂常规,开展“每日一()”活动,增加经典量的积累
凡成大事者,必有所坚持。每周固定的语文课程,要完成教材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不同内容,如果在每节语文课上用固定的几分钟时间长久地坚持做一件事情,对学生的积累会有很大益处。笔者作为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深刻地感受到坚持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每日一()”活动的意义。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都会有一项语文活动,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诵读经典。“每日一古文”,可以每次由一个学生领读一则《论语》,包括讲解这则论语的内容,然后全班齐诵,几个月下来学生就会通读《论语》的所有内容,达到积累的目的。“每日一古诗”,可以按阶段分类进行,如“李白月”“杜甫月”“东坡月”等。这样集小流成江海,学生会积累很多经典。以“每日一诗”为例。每周5节语文课,每周积累五首诗,每月20首,每年就是200多首,初中三年下来,数量可观。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学生能够吟诵几百首古诗文,不仅有利于语言建构与发展,更能够汲取古代文化的滋养,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6.建立学生经典诵读档案,用“分层通关”的评估方式跟踪并促进经典诵读落实
根据我校学生经典诵读的实际情況,参考调查问卷统计出的具体数字,我们以班级为单位,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经典诵读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在初中三个年级不同阶段的经典诵读的具体篇目及详细字数,跟踪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另外,考试是指挥棒,近几年,无论是高考、中考,都加大了对古诗文的考查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视。除了考试倒逼之外,我们还可以建立多样性评估方式,例如,我校开展了“分层通关”评估方式。分层就是根据学生所在年级分为三个自然层级。通关就是根据学生背诵的国学经典的数量,给予荣誉和奖励。如背诵课标规定篇目字数为第一关,拓展背诵课标之外的课外古诗文达到一定数量者为第二关,这样每学期末都要评选出国学经典诵读优胜班级,给予奖学金的奖励,评选出国学经典诵读达人,在校园内公布“国学经典诵读达人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初中生记忆力旺盛,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在这个阶段让学生诵读积累更多的国学经典,对其一生的影响是有益和深远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能够使学生汲取古人智慧,感受君子之风,加深文化理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绘好生命底色。因此,无论社会、学校、教师、家长,都应重视经典诵读的推进和落实,积极营造良好环境,采取更多有效方法,来更快实现我们的美好愿景。
(作者单位:1.2: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附属学校;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