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蒜头壶看秦汉文化的传播

2019-04-17纪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

纪媛

摘 要:蒜头壶因壶口做成蒜瓣状而得名,是秦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为酒器。起源于关中,后随着秦的统一战争传播到全国各地,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见证。西汉中期以后伴随着青铜器地位的下降和实用性更强的酒器的出现而逐渐消失。其器物自身造型别致富于变化,往往是断代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秦文化;蒜头壶;文化传播

蒜头壶是秦汉墓葬中常见的一种器物,以蒜头口、扁圆腹、圈足为主要特征,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的秦墓中。按照质地而言,可将蒜头壶分为铜蒜头壶和陶蒜头壶两种,陶蒜头壶是仿铜蒜头壶而出现的。本文只对铜蒜头壶做探讨,不涉及陶蒜头壶。秦代蒜头壶比较流行,西汉中期以后,蒜头壶基本消失。关于蒜头壶的用途,据李陈奇先生考证,应为一种酒器。作为秦文化的典型器物,研究蒜头壶对于探讨秦人墓葬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青铜蒜头壶的兴起

目前出土的时代最早的蒜头壶是战国晚期陕西凤翔高庄野狐沟M1中的蒜头壶,出自墓室北壁的小龛中。短颈,矮圈足,圆腹,细颈,蒜瓣形壶口,颈中部有一周凸箍。出土时旁边有一圆饼形石器,当为壶盖。之后出土的蒜头壶主要集中在秦及西汉前期墓中。出土青铜蒜头壶的秦墓主要有:湖北云梦睡虎地秦汉墓出土蒜头壶1件,标本M34:33。口作蒜头状,细长颈,颈上有一道凸箍,扁圆腹,矮圈足。陕县东周秦汉墓出土蒜头壶5件,时代为秦至汉初。蒜头状口,直沿,细长颈,扁鼓腹,平底或圜底,下附圈足,素面。陕西宝鸡凤阁岭公社出土蒜头壶1件,细长颈,扁圆腹,颈中部饰一凸箍,矮圈足。河南泌阳县官庄村、花园乡秦墓各出土蒜头壶1件,标本M3∶6。浅直唇,唇下蒜头六瓣,细长颈,扁腹,广斜肩。颈中部饰凸棱一周。此外,山东临淄商王村、陕西铜川、湖北荆州肖家山一号秦墓、汉中杨家山秦墓等地的秦墓中也出土过蒜头壶。

目前关于蒜头壶的来源还不清楚,不排除是由秦人创新的可能。蒜头壶本是秦文化的特有器物,最初出现在关中地区的秦墓中。伴随着秦国统一战争的进程,秦文化逐步向山东六国传播辐射,在秦国较早征服的楚国江汉地区出现带有蒜头壶的比较典型的秦人墓葬,随后在其他六国的统治区域内也出现了以蒜头壶随葬的秦墓,蒜头壶作为秦文化的代表器物在大一统过程中传播到了全国各地。不过秦朝二世而亡的短暂统治使这种文化传播并不稳定,随着汉并天下,西汉王朝在吸收秦文化、楚文化和周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汉文化,蒜头壶也得以在西汉前期继续传播和发展。

2 青铜蒜头壶的发展

西汉蒜头壶的分布地域大大超过了秦朝,汉墓中出土的蒜头壶数量也大大增多。现简单列举如下。

湖北云梦秦汉墓出土蒜头壶4件,鼓腹,圈足,素面。分三式:

Ⅰ式:1件,标本43∶22。颈较粗短,斜肩,圆鼓腹,圈足较高。

Ⅱ式:1件,标本46∶9。颈较细长,饰凸箍一周。斜肩,圆鼓腹,圈足较高。

Ⅲ式:2件,颈细长,中部饰宽凸箍并起凸棱。扁圆腹,圈足较矮,外底中部有一细环。

蒜头扁壶一件,标本45∶21。颈较短,腹扁平,平底,圈足较矮呈长方形,肩饰两个对称的辅首环,素面。

荆州高台秦汉墓出土蒜头壶4件,分别出于3座墓,分二式:

Ⅰ式:3件。蒜头型小直口,直口稍高。颈中部较直,装饰凸棱形圆箍一周,下部较粗。溜肩,扁腹。平底较厚,高圈足外撇。

Ⅱ式:1件。標本M12∶7,蒜头型小直口,直口较矮,细长颈,颈中部起三道凸棱,溜肩,扁圆腹,平底较薄,外底中部有一小圆环,高圈足较直。

湖北房山县松嘴汉墓出土蒜头壶1件,方唇,短直口,凹弧壁,细长颈,鼓腹。腹呈横椭圆形,平底,喇叭形圈足。颈上有一圈凸箍,素面。

河南三门峡市火电厂西汉墓出土蒜头壶3件。标本M21∶9,蒜头状小直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中偏下有一周凸箍,素面。

甘肃庆阳野林汉墓出土蒜头壶1件,细长颈,顶作六瓣蒜头状,扁圆腹,圈足,素面,颈中部有凸棱一周。

洛阳北邙汉墓出土蒜头壶1件,细长颈,扁圆腹,高圈足。

四川涪陵西汉墓出土蒜头壶1件。矮直口,瘦长颈,上有凸棱一周,鼓腹略扁,圈足。

陕西汉阴出土蒜头壶3件(其中一件残破无头),形制基本相同。口小且直,无盖,细长颈,圆腹,圈足。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蒜头壶1件,细长颈,扁圆腹,喇叭形圈足,壶口呈六瓣蒜头形。

此外,陕西扶风石家一号汉墓、关沮秦汉墓、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成都青白江区大同磷肥厂汉墓、甘肃武山东汉坪秦汉墓、广州汉墓等汉墓也都出土过蒜头壶。器物的交流是文化交流最直观的代表,西汉早期长期稳定的大一统环境为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的蒜头壶不仅出现在中原王朝的统治地域内,而且在广东南越王墓等少数民族的墓葬中也有发现,广州汉墓还出现了5件属于蒜头扁壶变异的扁壶。这说明在经过战争导致的人口迁徙和统一带来的社会发展的条件下,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在相当于今天的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广东、湖北、陕西、河南、甘肃等地都有蒜头壶的出土,这说明西汉早期是蒜头壶的大发展阶段。

3 青铜蒜头壶的演变

从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的蒜头壶有其自身的内在演化规律。根据上文所列举的蒜头壶的造型特点,以圈足的高矮和腹部的扁平程度为标准,将蒜头壶分为四型:

A型:战国晚期,以陕西凤翔高庄的蒜头壶为代表,特点是短颈,圆腹,矮圈足(图1)。

B型:秦时,可以分为两式。Ⅰ式以宝鸡凤阁岭公社出土的蒜头壶为例,特点是细长颈,扁圆腹,颈中部饰一凸箍,矮圈足(图2)。Ⅱ式以河南泌阳县花园乡M5∶2为代表,特点是细长颈,扁圆腹,矮圈足,颈中无凸箍(图3)。

C型:西汉初期,可以分为三式。Ⅰ式以陕县东周秦汉墓出土蒜头壶为代表,特点是细长颈,腹较扁,高圈足(图4)。Ⅱ式以三门峡市火电厂西汉墓标本M21∶9为代表,特点是细长颈,颈中有一周凸箍,扁腹,高圈足(图5)。Ⅲ式以荆州高台秦汉墓为代表,特点是是细长颈,颈中有一周或三周凸箍,扁腹,高圈足,外底中部有一小圆环(图6)。

D型:以湖北云梦秦汉墓45∶21蒜头扁壶为代表,特点是短颈,腹扁平,平底,圈足较矮(图7)。

综上所述,青铜蒜头壶变化趋势是腹越来越扁,圈足越来越高。秦及西汉早期均为细长颈,但秦代的圈足较矮,腹也略圆;西汉早期的圈足较高,腹较扁。此外,秦及西汉早期的蒜头壶颈部都多有一周凸箍,但西汉的蒜头壶除了凸箍外,底上还常见小圆环。

4 青铜蒜头壶的衰落

随着汉朝政治社会的稳定发展,文化也趋于统一,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逐渐归于一统,汉文化在融合了秦文化、楚文化、周文化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在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文化背景下,一些旧有的文化因素逐渐被抛弃。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蒜头壶很快被新的器物所取代。集中在两广地区出土的西汉晚期的铜长颈壶除了没有蒜头型口之外,整体式样与蒜头壶十分接近,应当是继承蒜头壶特点发展而来的汉式风格的器物。不过也有学者认为长颈壶是由闽粤地区流行的匏壶演化而来。

根据李陈奇先生的考证,蒜头壶应当为秦特有的一种酒器。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木牍记载了随葬器物的名称,其中“二斗鈚一”和“一斗钭一”分别指的是一件铜扁蒜头壶和一件铜长颈蒜头壶。在崇尚礼制的三代,青铜酒器被赋予了一定的等级意义。东周以后,铁器的普及和“礼崩乐坏”的战乱使青铜酒器逐渐从王公贵族向下层普通社会传播。为适应这一变化,青铜酒器的实用性能逐渐变强,礼器性质则渐趋消退。到了汉代,青铜酒器的礼器功能基本消失,更加注重实用性。西汉早期沿用了战国以来的一部分酒器,而到了西汉中期,传统青铜酒器开始发生变革,中原系统中的秦式和楚式逐渐消亡,更加实用的长颈、高圈足的扁壶,腹径变宽、器身变矮的鋞和樽以及长颈壶等器物出现,取代了以蒜头壶为代表的一些旧有酒器。

综上所述,蒜头壶作为一种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起源于战国末期,流行于秦及汉初,随着秦汉统一战争的进行而传播到全国各地。在这一过程中,蒜头壶的圈足逐渐变高,腹逐渐变扁。而到了西汉中期以后,随着汉文化器物的出现、秦文化器物的消亡以及青铜酒器实用性的增强而消失。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的特有器物,蒜头壶是判定秦人墓葬以及秦汉墓葬分期的一个重要依据。研究秦汉蒜头壶的兴起与衰落,对于研究战国晚期文化的交融、汉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先启,张泽栋,刘玉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1(1).

[2]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3]王红武,吴大焱.陕西宝鸡凤阁岭公社出土一批秦代文物[J].文物,1980(9).

[4]李芳芝.河南泌阳秦墓[J].文物,1980(9).

[5]陈振裕.1978年云梦秦汉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6(4).

[6]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荊州高台秦汉墓——宜黄公路荆州段田野考古报告之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梁柱.1986—1987年湖北房县松嘴战国两汉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2(4).

[8]胡小龙.河南三门峡市火电厂西汉墓[J].考古,1996(6).

[9]许俊臣,李红雄.甘肃庆阳野林汉墓[J].文物,1984(4).

[10]乔栋,幕建中.洛阳北邙45号空心砖汉墓[J].文物,1994(7).

[11]范桂杰,极昌鈺,江聪,等.四川涪陵西汉土坑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4(4).

[12]丁义前.汉阴出土一批汉代铜器[J].文博,1989(9).

[13]李龙章.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青铜容器研究[J].考古,1996(10).

[14]李陈奇.蒜头壶考略[J].文物,1985(4).

[15]李陈奇.秦代墓葬初探[J].史学集刊,1982(3):70-76.

[16]杨菊华.汉代青铜文化概述[J].中原文物,1998(2):74-80.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
票房拯救了电影拯救不了文化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论动态平衡型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